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945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工商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10.历史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人们自己的的规律”。

11.差异,一般是指矛盾的或萌芽状态,表示矛盾已经存在,而不是无矛盾状态。

12.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13.个人发展的全面性,是其现实关系和的全面性。

1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5.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3问,共15分)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力求符合客观实际,防止在注意一种错误倾向的时候忽视另一种错误倾向。

在历史大转变的时刻,由于旧思想、旧习惯的严重影响,由于对新事物缺乏经验,加上其他社会政治因素的作用,人们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很容易发生的。

近几年来,对党的解放思想的方针,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对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等重大原则问题,在一部分党员和党的干部中出现过不同倾向的错误认识。

有些同志不能完全摆脱过去“左”倾错误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

另外一些同志则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发展到了怀疑甚至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地步。

党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及时地正确地开展了反对“左”和右的倾向的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

党中央一方面系统地清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即还要实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的错误理论,防止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继续发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恢复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另一方面,重申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四项基本原则,批评和制止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并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犯罪活动进行坚决的打击。

在处理许多实际问题的时候,都尽力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办事。

因此,我们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许多相当复杂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矛盾处理得比较妥善。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回答的3个问题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妥善地处理了许多相当复杂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矛盾。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倾向主要有哪些?

为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作出的正确决策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选做其中3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简论列宁关于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2.试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试论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4.试论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重庆工商大学

2007年招收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初试)A卷参考答案

招收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辩证唯物之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目代码:

601

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3分)。

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2分)。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2分),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1分),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1分),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1分)。

3.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1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1分),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分)。

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2分)。

反思,是指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2分),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1分),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1分),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1分)。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物质形态的同构性,从结构上表现出各种物质形态的统一性和相似性(2分),有三大特点:

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既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2分);

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2分);

任何结构的有序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2分)。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2分),②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2分),③精神或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2分),④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2分)。

一是单一水平的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2分);

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2分);

三是上升的运动,即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简单向复杂的运动(2分)。

其中,上升性在多向运动中占主导地位(2分)。

辩证法与认识论具有一致性(1分)。

在一定意义上说,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1分)。

第一,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2分)。

第二,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2分)。

第三,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也离不开认识论(2分)。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3分)。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2分)。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分)。

首先,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1分)。

其次,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1分)。

1.思维和存在

2.实事求是

3.过程

4.生产方式

5.认识论

6.社会存在

7.相互联系

8.自己目的

9.人的劳动

10.社会行动

11.潜在状态

12.非根本矛盾

13.观念关系

14.一切人

15.主观映象

回答的3个问题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那些基本原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妥善地处理了许多相当复杂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矛盾?

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前进方向和根本道路,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防止在注意一种错误倾向的时候忽视另一种错误倾向。

(5分)

①有些同志不能完全摆脱过去“左”倾错误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

(2分)

②在历史大转变的时刻,由于旧思想、旧习惯的严重影响,由于对新事物缺乏经验,加上其他社会政治因素的作用,人们思想上的片面性很容易发生,致使不同倾向的错误认识。

(3分)

1.简论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分)。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分,阐述2分)。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分,阐述2分)。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分,阐述2分)。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2分,阐述2分)。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的(2分)。

一方面,规律包含了范畴(1分,阐述2分)。

另一方面,范畴体现了规律(1分,阐述2分)。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等诸要素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核心地位(1分,阐述2分)。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1分,阐述2分)。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1分,阐述2分)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3.试论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哲学所研究的思维方法,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

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双重特征(1分):

一方面,任何思维方法都具有客观性。

思维方法的原型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是规则化、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

另一方面,思维方法又具有主观性。

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的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才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不能违背而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有其客观的方面。

但它又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思维主体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思考问题的规则,是属于主体而非客体的认识行为,从而又有其主观的方面。

(4分)

系统论与矛盾论是相互补充的(2分)。

矛盾论为系统论提供了哲学依据。

系统论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

(2分,阐述2分)

矛盾论与系统论又是相互区别的(2分)。

矛盾论揭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和联系的内容。

而系统论揭示的只是事物联系的一种形式。

(2分,阐述3分)

矛盾论与系统论属于不同的层次,二者之间属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我们不能以矛盾论来否定系统论,也不能用系统论来取代矛盾论。

(2分,阐述3分)

注:

以上为参考答案。

答题的表述意思与参考答案的内容基本吻合,视为正确(填空题除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卷)(试题共3页)

1.物质

2.表象

3.主观辩证法

4.真理

1.怎样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怎样理解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3.什么是社会遗传?

4.事物变化的多向性有哪些表现?

5.怎样理解质和事物的直接同一

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随着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3.列宁曾指出,“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4.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的过程。

5.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6.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

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而已。

8.事物过程的两个形式:

(机械的和化学的)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9.整个所谓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10.从根本上说,历史不过是人们的在时间中的展开。

11.历史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是“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12.,一般是指矛盾的潜在状态或萌芽状态,表示矛盾已经存在,而不是无矛盾状态。

13.,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14.个人发展的全面性,是其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15.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的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怎样坚持、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十六届六中全会运用唯物论、过程论和辩证法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哪些基本判断?

(3)十六届六中全会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哪些重大的战略决策?

1.试论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简论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与自为形式的区别

3.简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标准

4.试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所有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试题试题代码:

806(试题共1页)

一、填空(每空1分,10小题,共20分)

1.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和服务效果等三个方面。

2.“没有对抗就没有。

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

3.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的客观过程,又是的创造过程。

4.感性具体是思维行程的;

思维具体是思维逻辑行程的。

5.,是指贯穿于事物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6.人是由于超越其、获得自由自觉性才成为的。

7.在认识过程中,动机、信仰等属于、的非理性因素。

8.个人的发展是和统一的过程。

9.系统论是全面揭示对象的、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

10.实践作为人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概念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客观世界

2.文化结构

3.主要矛盾

4.客体

5.差异

6.“扬弃”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5小题,共40分)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应当怎样准确全面地理解生产力标准?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怎样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选择性及其原因?

5.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4小题选作3小题,共60分)

1.怎样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2.试论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辩证统一

3.试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4.思维方法及其特征和作用有哪些?

第一页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试题代码:

807(试题共2页)

一、填空(每空1分,11小题,共20分)

1.人的本质,“就是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的总和”。

2.差异,一般是指矛盾的,表示矛盾,而不是无矛盾状态。

3.矛盾的普遍性又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4.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决定论认为,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统一,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也是具体事物这样而不是那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5.个人发展的全面性,是其和的全面性。

6.列宁曾指出,“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7.人脑是意识的,意识是人脑的。

8.社会交往制度的体系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其中交往的是社会有机体的隐结构,交往的是社会有机体的显结构。

9.“随着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

10.“人们为了能够‘’,必须能够生活”。

11.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是一个“”,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1.反思

2.客观世界

3.实践辩证法

4.量

5.实践

6.客体

1.辩证法过程论的思想包含那些含义?

2.为什么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4.怎样认识辩证法与方法论的具有一致性?

5.什么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及其特征?

1.试论述辩证否定及其实质

2.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论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试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剖析“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观点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试题代码:

807(试题共1页)

一、概念分析题(要求:

指出二者的异同。

每小题10分,共3题、30分)

1.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2.矛盾与系统

3.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

二、简答题(要求:

回答要点、不阐述。

每小题10分,共4题、40分)

1.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态度。

2.辩证否定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3.什么是价值评价?

科学而合理的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尺度是什么?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评价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辨析题(要求:

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1.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2.历史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因而社会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3.传统文化就是“过去的文化”。

四、论述题(要求:

从基本概念着手,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分析。

每小题25分,共2题、50分)

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这一原理对正确决策的指导意义。

2.从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分析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每题10分,共3题、30分)

1.本体论与认识论

2.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每题10分,共4题、40分)

1.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错误。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唯心史观的错误。

1.度,就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2.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

3.上层建筑只要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每题25分,共2题、50分)

1.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分析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