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后感三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名人传》读后感三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传》读后感三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而这句话让很多人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列夫·
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就犹如沙漠中的一泓甘露,滋润了许多濒临干涸的心灵。
而我觉得,《名人传》中最有感触的还是《贝多芬传》。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在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
贝多芬从小就酷爱音乐,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是命运却无情地摧残了贝多芬的听力。
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失去听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一切困难。
就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的:
“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
”失聪后,他拿一根木棒叼在嘴里,让木棒接触钢琴来感知声音,他的很多经典着作都是在失聪后所创作的。
可以说,是音乐让他坚强地活着。
三位不平常的名人,在个人成就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成功的背后有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蕴藏着一个个悲惨的身世、无数的坎坷以及曲折的命运。
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磨炼意志,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
俗话说得好:
“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假如当初他们向命运低头,那么他们能做的也只是任天由命,绝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读完《名人传》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生活比以前富有了,但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意志力,那种老一辈的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却被我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
上海一小女孩吴怡铮,因医疗事故双目失明,对于一个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双目失明无疑使她的生活失去色彩,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遗憾。
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使铮铮屈服,她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很乐观地面对一切常人难以容忍的困难。
铮铮从小酷爱音乐,音乐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用音乐来讲述自己的心声,用音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音乐就像是铮铮的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是音乐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她在一个电视台节目中演唱了一首《天亮了》让全场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在舞台上铮铮忘我地唱着,在那一刹那,我觉得一切的一切在她面前都是那么地微不足道……我想,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她打开另一扇窗。
她那发自内心的天籁般的声音,滋润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一曲终了,掌声经久不息,谁也没想到在一个弱小的身躯里竟能够发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歌谣。
铮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她的那种对生活充满希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海明威曾说过: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是,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们克服不了的。
我们比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
托尔斯泰的条件、环境更优越,他们能干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我们肯努力,遇到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罗兰认为伟大艺术家是“集体力量”的表达者,是群众、各民族和人类巨大激情的表达者,因为他觉得“集体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和完全不为理智所理解的东西天才艺术家的伟大,包括所有天才的伟大,按照罗兰的看法,绝不在于他具有某种超人的、非凡的力量。
恰恰相反,一个杰出的人;
尤其是一个天才,要比普通人更紧密地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他了解生活的本质要比别人更深刻,他预感历史大变动的临近,要比别人早一些。
早在本世纪初,罗兰已经接近于对杰出人物的作用的这样一种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在他的传记特写中得到了体现。
随着他研究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生平的日益深入,尤其随着他为还没有写的其他几部传记收集的材料日益增多,他越来越清楚地感到那些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复杂,而他原先是打算把这些人物当作意志坚定和性格刚强的榜样来加以描写的。
这就妨碍了他把拟订好的丛书计划继续下去,不过这并没有动摇他对所选择的题材进行处理的美学立场。
伟大人物是有缺点的,他们在所走过的道路上也有过动摇和错误,然而他们的伟大正是在于他们有时善于--用痛苦的内心斗争作为代价--战胜弱点和克服动摇。
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序言中写道:
“我没有给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们建立纪念碑。
我憎恨理想主义,因为它胆怯地回避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弱点。
然而,太容易受一些花言巧语蒙骗的人民应该牢记:
有关英雄主义的一切谎言是由于胆怯而产生的!
英雄主义就是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热爱这个世界。
”这一思想,在该书的结尾中又重复了一遍:
“难道,我应该象其他许多那样只去描写英雄们的英雄主义,用一块盖布把他们跌入的整个痛苦深渊罩上,可是不能这样做!
真实高于一切!
我不能用谎言去答应给自己朋友们幸福!
我不惜一切代价非这样做不可,我只能答应给他们真实,甚至用幸福作为代价答应给他们真实,给他们勇敢的真实,并用真实这把刀子去雕刻不朽的心灵。
”这一副肖像是本世纪初罗兰在《贝多芬传》中刻画的。
而且他还修改重审自己的这一早期作品,并持批判态度。
一九三六年,他在着手他的巨著的第三部《复活之歌》的创作的时候写道:
“我们研究贝多芬三十年了,在这期间,我们不仅更清楚地了解了贝多芬的生平,而且了解了一个人的生平现在,为了一块面包,我们已经不能把贝多芬这一个人看成是想象中的英雄,看成是由不锈钢铸成的具有倔强性格的英雄。
他--就象所有的人,哪怕是英雄,一样经历过乏味生活,是某些身份不同的人和可以说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的战场。
”生活的条件,坏境的压力使人也决不可能摆脱内心斗争。
“这使他的英雄主义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众所周知,他作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就是贝多芬也不能完全摆脱内心矛盾。
尽管他的性格独立不羁,但有时也会巴结强者。
虽说他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但在就钱的事情同出版商和戏院经理的一些洽谈中,他却表现得极其固执而又坚决。
尽管他满怀共和主义激情,然而他仍为自己的贵族身份而感到十分自豪。
所有这一切怎么去解释呢?
罗兰自己作了回答。
“让伟大艺术家力求成为代达罗斯,给自己插上翅膀,飞向……系在双脚?
上的秤砣却把他留在大地上--这秤砣便是经济上的奴役,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跌入人们共同的陷讲。
在那里,他为了一块面包和可恨的贫困同别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
贝多芬许多个人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这一点造成的。
对他来说,有钱就意味着相对减少依赖,因此他为了一个铜板就能固执地讨价还价。
对他来说,贵族身份是一种避免受别人鄙视的工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因为那些不敬重贝多芬这个作曲家的人,却很敬重贝多芬这个贵族身份,因而当有人对他贵族身份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时,他就会大发雷霆。
他的革命信念帝国警察局知道得十分清楚。
这使他始终担心会遭到迫害。
因此,为了避免遭受迫害,他有时克制住对巴结奉承的厌恶,在自己毫无天赋的学生和庇护者鲁道夫大公面前说上许多恭维话。
在叙述这一切的时候,罗兰一味反复地说:
“天才的这些错误和失败不应该把我们的眼睛遮住,使我们看不到他的伟大。
这仅仅是对时代作出的不可避免的让步。
确实,罗兰在这里指出的有关贝多芬个性的新观点,同他《名人传》原先的构思是不矛盾的,而只是对这一构思作了更明确的修改。
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艺术家痛苦的深度,同时也看到了艺术家道德的伟大,因为艺术家善于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内在的人的本质,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创作天才,使其不受有害的影响。
我们不能不钦佩米开朗基罗:
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尽管遇到了无数的障碍。
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一股象飓风一样凶猛的强大生命力“。
罗兰英雄传记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肯定痛苦,而是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
这一胜利罗兰本人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取得的。
后来他在《伴侣》集的引言中写道:
”……在我的《米开朗琪罗传》的序言中,我不无痛苦地对基督教的悲观主义表示了抗议,我十分清楚在自己身上和在别人身上的这种悲观主义……?
因为它导致了对人类进步的否定,而反动势力却同它结成联盟。
谁同反动势力作斗争,谁就应该同悲观主义作斗争;
我在自己心里也在同它作斗争,所以这绝不是一件极其轻松的事!
这一斗争的痕迹在《名人传》中是显而易见的。
罗兰思想上的矛盾,与其说是表现在他把自己主人公遭受的痛苦放在首位,倒不如说是表现在他多处抽象地、超历史地论证了这一痛苦,并把它解释成为是人所具有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理性热情的影响。
可是在《名人传》中,现实主义地、历史主义地看待人这一点得到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和更有力的肯定。
在罗兰创作的传记中的每一个主人公,最终都是被作为自己民族、自己时代的产物加以描写的。
他们中每一位的痛苦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偶然事件的影响和人类天性的内在气质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的残酷规律造成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艺术家跟大多数人民一样都是处于从属地位,都是在被奴役的人之列的。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为非正义的牺牲品,作为社会压迫的对象的这种主题,经过罗兰的许多艺术加工同样也体现在他的英雄传记中。
对于托尔斯泰我并不陌生,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仇》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强烈的情感让我震撼,他是我最崇拜的作家。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
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
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长了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长得十分丑陋。
正因为这丑相,他的童年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然而就在托尔斯泰寂寞无比、急需关怀的时候,他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开了他。
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
他的父亲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
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
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他的童年不再有欢笑,在悲伤和落寞中度过。
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这期间他的头脑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他不断地试验各种人生观念和学说,矛盾对立的理论让他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
在年轻混乱的心底,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绝对的真诚。
他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他后来还将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记录拿给妻子看。
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
不知不觉间,他已成长为了一个的青年。
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
他慢慢地变得粗狂,学会了放荡自己。
有一样东西拯救了他:
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后,他被迫去塞瓦斯托波尔从军,这期间他发生了改变,他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并且深受宗教的影响,他开始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了自己的未来,他由原本的放荡不羁变得呆板严肃起来。
他在幸福的婚姻庇护下,创作了不少传世名作,他事业也进入了巅峰。
但在辉煌背后也有痛苦,在《安娜?
卡列尼娜》还未完稿前,他已经厌倦了,陷入死的眩惑之中,他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有强烈的死的欲望。
他害怕自己会突然自杀,便把房间的绳子藏起来,不敢带枪打猎。
他将自己的苦恼赋予了人物,却也把人物的境遇掺杂在了自己的生活中。
晚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
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即将赠予他。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思想与家人产生了沟壑,他的妻子逼迫他继续写作。
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
11月20日清晨,这位世界文豪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阿斯塔波沃车站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
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
托尔斯泰?
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我惊奇地发现,他竟然“不是个天才”,《名人传》里他自己说到: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
是的,年轻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学习成绩如此的普通;
既无洋溢的激情又横溢的才华,不仅孤独郁闷而且大脑狂热偏执;
他对生活不满甚至感到厌倦,于是他变得放荡不羁,他学会了财博,他不得不四处借债……这可真令人难以置信:
列夫?
托尔斯泰竟然会曾如此!
他那善良的心灵呢?
他那昂扬的斗志呢?
他那闪光的才干呢?
青春的低谷是暂时的!
列夫托尔斯泰怎会永久消觉下去呢?
他勇敢地追求意志与肉体、精神与境界的完美结合,而且他还希望得到全人类的敬仰和爱戴,正因为如此,他努力着……终于,用那支桀骜不驯的笔写出了惊世之作。
他成功了!
是的,他的作品吸引了无数的爱戴者;
随之,他的名声也响遍了国内外;
很久很久以来,他的价值无人能媲美。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一再强调:
他只是个普通人,他不是个天才;
他只是用了他的“金钥匙”,打开了他的“智慧之门”,才造就了自己的成功。
希腊神话告诉我们: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门”,只是它常常被暂时地掩埋着,因为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宝藏库,假如你善用你的“金钥匙”,才能发现门后是一片灿烂阳光,有着无穷的热能——这时的你,就奏响了生活的最强音;
相反,如果你惰于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你将一辈子是个弱者!
事实不就是这样吗?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在困境中,给生命之舟加燃料,他们名垂青史;
在顺境中,更应当给生命之舟加动力,要不怎么会有“满招损,谦得益”之说;
顺境中要坚持创造,因为“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
“人才进行工作,天才进行创造”嘛!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甚至是天才,就看你的每一天是否在改进。
因为罗兰说: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
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
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就譬如列夫托尔斯泰,善用自己的那把“金钥匙”,适时给自己的生命之舟添油加动力,给自己一个理想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