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354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张成龙1Word文件下载.docx

2.3景观外貌所反映出的风水文化5

2.3.1风水林的类型5

2.3.2风水林的产生6

2.3.3风水林的意义6

2.4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文化7

2.4.1园林“相地”7

2.4.2掇山7

2.4.3理水8

3、中国园林与雕塑的关系9

3.1古代园林与雕塑的关系9

3.2现代园林与雕塑的关系9

4、中国园林与美学关系10

4.1“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10

4.2结合人文精神,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10

5、中国园林与书法的关系11

5.1书法与园林11

5.2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创作思想12

5.2.1意在笔先,胸有成竹13

5.2.2巧用点匦,气韵生动13

5.2.3虚实相生,曲直互生13

5.2.4后呼应,多样统一14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前言

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园林设计讲究多种技巧,而整体理念始终一贯,即人与环境的和谐。

关于这一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即“风水学”。

因为现代过激的文化理念,现代人将传统的“风水学”弃之如遗。

风水学固然有很多糟糠,但也保留了许多有益的内容,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宜一味地盲目否定。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

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

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景,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1、中国园林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

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一种珍贵的艺术明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艺术形象上讲是讲究和谐完美;

从艺术风格上将追求雍容典雅;

从意境上尚崇含蓄深邃;

从布局上力求珑玲别致;

同时从欣赏角度上又能做到雅俗共赏。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渊源我国古典园林的出现和发展,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根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游猎,所以也叫游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帝王游息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那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且规模很大。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话异草,自然成趣。

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山水画从早期的以山水为背景,进入以山水为题材的创作阶段。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囿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华林园,都是那一时期的代表性的园苑。

2、中国园林与风水的关系

2.1.风水理论与文化的内涵

2.1.1风水理论主要内容

  风水又称堪舆。

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二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明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

风水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即按自然的秩序,采取自然的行动,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

在地理学中,这阴阳二气交流而生出各种变化。

概括而言,风水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使人类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

  风水术是一种有关城市、村镇、住宅、园林等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它集自然地理学、建筑景观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于一体,运用于古代建筑规划之中。

它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注重建筑本身的布局安排,从时空的角度考察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地极磁波变化的关系,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1.2文化景观的概念

  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由于地理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另一类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也分成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9世纪末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并认为文化景观(当时称历史景观)是一个独特组合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

美国的苏尔1927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主张通过人文景观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因此,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也称人文景观,如园林建筑、地名、书画题记、寺庙、纪念碑、音乐风格、校园、农田、道路、城市、村落、工厂等。

  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是人文景观。

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文化。

景观生态学不仅研究景观的自然方面,而且研究景观的人文方面。

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既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中国的文化景观,积淀着种种的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

从中国景观文化的深层意蕴来说,风水既是中国文化的“景观”表述,也是中国的最基本的要素或发祥。

2.2风水理论对文化的影响

2.2.1风水理论与建筑、村镇的选址

  风水理论的起源有建筑选址说、考古说、“四象”说、《易经》说,其中建筑选址说与建筑规划关系最为密切。

中国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一种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在建筑物选址上,风水说提倡“背山面水”,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向阳的南坡适宜人居,冬季温暖干燥,夏季温和湿润;

树木易于生长,有助于调节气候。

而且,背山可以阻挡北向寒风。

另外,较之于平原上孤零零的小屋,山体还可倚为屏蔽。

紧临水系,则为人类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解除了饮食、浣沐、消防的后顾之忧。

居住于河网密布地区的人们,尤其喜爱在溪顶凸岸建造房屋,因其三面环水,都无遭水流冲刷之虞。

  风水还是我国传统的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

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风水理论认为“两山环抱,一水中分”为村落的上佳选址。

细观这种地方,大多环境宜人、风调雨顺,予人以足够的安全感,临近的大片耕地、山林,可供开展自给自足的生产。

同时蜿蜒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这些条件都易于形成聚落,完全满足了人类文化的需要,也符合人类喜群居的生物特性。

  风水的整体有机自然观,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使风水关于“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合理关系,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和科学发挥。

2.2.2风水理论与居住形式

  构筑上,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均采用院落为其主要建筑形式,风水学谓之为“气场中心”。

院落实际是一个半自然化的小宇宙,它形成了内向型的小气候,较之于自然,更具有可调节性。

院落实则是一个杠杆,一头联结着人类,一头联结着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得人类避免直接赤裸裸地去面对强大的自然。

院落实际上承担了一种类似保护神的角色,它的存在除给予人类心理上又一层安全感之外,也使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为人类的生存另加一层保障。

风水注重建筑的空间构成,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

2.3景观外貌所反映出的风水文化

2.3.1风水林的类型

  所谓“风水林”,即被风水认为对人的平安长寿、多子多福、升官发财有着吉凶影响的天然或人工林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村庄后面都有成片的、茂密的风水林,少则几亩,多则几百亩,这些风水林被人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一般都要通过村民公约加以保护。

  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

村落宅基风水林即在村落宅基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保护的风水林木。

村落宅基风水林主要有四类。

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

二是龙座林,主要是指座落在山脚、山腰的村落或村落后山的风水林。

三是垫脚林,主要是种植在村落前面河边、湖畔的“风水林”。

四是宅基林,古代人们在宅基周围和庭院里种植的风水林木,主要是护卫居宅和庭院环境。

坟园墓地风水林是古代人们在坟园墓地或皇家在陵地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

寺院风水林即古代僧侣道士们在寺庙宫观庵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

2.3.2风水林的产生

  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它是受传统风水观支配的。

风水理论认为好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表现。

古代人在风水理论的实践中常常通过保护龙脉来维持风水,并把它转化为有目的地保护山、林的实际行动。

所谓“龙脉”,即依据山脉的走向延伸趋势而确定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福祉的山脉和山岭,要求山势高大绵长,不能有断山、石山、过山,山上必须林草郁茂,能阻挡北来寒风寒气。

四周林木茂密,则村中不受凶风恶暴。

风水林是保护龙脉的龙之毛发,也是村落藏风得水的关键。

传统风水观中对“龙脉”的培护,实际上就是对风水山、风水林的培护,通过培护风水山上的林木,来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保护风水山的稳固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有山有水而无林木,有如人之失却衣饰与毛发。

山青水秀,人文才能康健发达。

故此,风水林就是基于培护“龙脉”的目的,而进行人工栽植或保护天然生长的林木。

2.3.3风水林的意义

  风水林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开展风水林的研究给现代人们在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林业科学等方面以有益的深刻启迪。

风水林的最大成功和最深的教益是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达到平衡、达到天人和谐。

这是风水理论中科学成份的发明与成功实践,是古代先民们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和林业科学的重要贡献,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保护的模式和生态平衡的样板。

  现今残存的风水林木一般都有千百年的生存历史和得天独后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较为壮观的古树群落。

它能反映所经历悠久岁月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是研究探索一定区域内的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和森林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以及植物起源、演化和分布的重要实物;

也是考察古代气候、地质、水文、地理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旁证和依据。

所以研究探讨风水林,对丰富和发展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林业科学、园林科学和文化景观,造福于现代人类社会,无疑是非常有益的重要的科研课题。

2.4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文化

  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2.4.1园林“相地”

  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把“相地”置于卷一。

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

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

我国古代园林不仅介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

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基本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尚书方氏族谱》)。

2.4.2掇山

  掇山又称叠山,指人工堆造假山,它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园冶》卷三“掇山”云:

“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呼劈蜂,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

不难看出,这里的主石与两旁劈峰之关系不但借鉴了风水中主山与其左右砂山的主从关系处理法,而且还直接借用了风水用词“辅弼”、“趋承”。

一般而言,风水主山两旁必有左右砂山(亦称侍砂、卫砂,或龙砂、虎砂及左辅、右弼),这种关系,从审美角度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无疑是值得掇山所效仿的。

2.4.3理水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影响最深。

风水认为水有八吉八凶(即八美八丑)。

其八美为:

一眷,去而回顾;

二恋,深聚留恋;

三回,回环曲引;

四环,绕抱有情;

五交,两水交会;

六锁,湾曲紧密;

七织,之玄如织;

八结,众水会潴。

八丑为:

一穿,穿胸破膛;

二割,割脉割脚;

三牵,天心直出,牵动土牛;

四射,小水直来,开如箭射;

五反,形如反弓;

六直,来去无情;

七斜,斜飞而去;

八冲,大水冲来。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主张采取“绕”、“掩”、“静”诸手法,即是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

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造园巨著《园冶》即大量借用了“相地”、“卜筑”、“八宅”、“宅相”、“择居”、“青霞”、“紫气”、“辅弼”、“趋承”、“曲折有情”等一大批风水用词,从而使我国古代园林留下了解不开、抹不尽的风水情结。

3、中国园林与雕塑的关系

3.1古代园林与雕塑的关系

在古代园林艺术中,雕塑作品在内容上应更多地合乎中国人的美学传统思想,在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趋向,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认为绘画中人物传神的关键是眼睛。

谢赫也在著名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六法。

其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

五代山水画大家荆浩说:

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就是指在充分的观察后,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本质,在创作时才能有充分深刻的表现。

不求表似实际上就是超出一般表面的形似,追求不似之似,把表现与画家的感情性格相一致,强调艺术家自身修养,园林雕塑由于其装饰特性的特点决定,更多突出形式与神韵,要求其艺术的外观与内涵的统一,自然与环境的统一,在感受和欣赏外形的同时,领悟到大园林的神韵。

大与小是一对统一体,以小见大,以大观小,园林和雕塑互为表述,形神是直观的外在表达,神是形的本质,神通过形给予展现。

造型是为了传神,只有传神才能使形象充满活力,富有个性,使形态多姿多彩。

在形式上不论是写实或抽象,实质上都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达作品。

3.2现代园林与雕塑的关系

现代园林雕塑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彩的,除传统的水泥、石雕之外,还有焊接雕塑,风动雕塑,激光雕塑等。

但不足之处尚多,无论在主题、题材、形式上离今天的需要相距很大。

如优秀的室外依附性雕塑极少,因而园林建筑物也就缺少一定程度上的精雕细刻的装饰风味,在这方面古典园林是可供借鉴的。

再如室内独立性雕塑更是一片空白,这不可不说是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遗憾,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白会得到补偿。

人们喜欢好园林也喜欢好雕塑,都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富有现代趣味的室内外有依附美和独立美的雕塑作品来装点人的生活环境。

4、中国园林与美学关系

4.1“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中国园林景观师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战国时的管子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

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推崇“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

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画论所遵循的“外师造化,内发心源”,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模型。

中国园林景观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模仿自然山水景观或直接经营自然山水,其许多的美学思想就来源于画论。

更由于白居易、文征明等诗人画家亲自参与造园活动,于园林中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使中国园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使文人园林形成了特有的恬静淡雅的气质,即“意”的确立。

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情”即“意”,情由意生;

“景”即“境”,景由境成。

而“意境”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宗旨。

4.2结合人文精神,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现代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手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强调体验本区域之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保护和发展山水格局的特色。

大型主题旅游区作为艺术而言必须创造特色。

而景观创造是客观的,取决于在客观上是否能与观景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作为旅游景区,既受到区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制约,又因这种制约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

一方地域必有一方特征,包括山水格局、植物群落与人文历史等。

人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景观以文化内涵,从而烘托景观意境,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合,使景观因文化而更加意境深远,使文化因景观而更能具象传承。

5、中国园林与书法的关系

5.1书法与园林

书法文字的起源与建筑的关联谈到园林,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是广义的建筑,它是由狭义的建筑、山石、花木、水域及其它人文景观所构成。

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可以从书法与建筑之间找到一些关联。

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术思想》一文中写道:

“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迁做骨十来贯穿”;

而在中国因“书法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

从书法的功能作用(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工具)和社会意义(一部书法史,暗示着整个社会、哲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研究史上有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与象形有关,这类学者认为书法起源于模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态,即从现实生活中可找到形体的根源。

文字是书法的载体,研究书法的起源不可避免地应从文字人手。

  这引导我们可以从文字与建筑的构成上来探寻二者的相似之处,中国汉字最早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我国最早的文字一甲骨文让我们看到了早期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的房屋外形,即用线条描画出具体事物的大体形状,例如,“室”字,写作“

”俨然一座建在四方台基上的四坡顶的房屋,也可视为一座建筑的立面图;

另一种写法“

”则象一座重檐建筑。

又如“宅”字,写成“

”,俨然象一座建筑的剖面图。

“囿”字,写作“

”,绘出r围合空问中的草术形象。

书法是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当点线组合成了字,就成为点线所框进的一块空间。

结字之法讲的就是用点线构造最美的空间,于方寸之间生出万千种点线的排列组合。

建筑则是以墙、梁、柱等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的空间体,二者都在进行空问的构建。

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二年级上学期有一个”解字重构“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有二:

一是拆解常见的字为零碎的要素;

二是组合要素重构新的形象,其目的就是练习一种设计方法。

该作业要求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符号,再用符号来创造新的形象的方法,以拆散汉字的笔画要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成结构似字的新形象。

结果一种是纯粹的抽象构图;

一种是有意味的新字,分析书法墨线所留下的二维平面空间和三维运动,建筑的空间是依赖于墙体的分布来界定,书法的空间是靠笔画的间架结构、组合得以构成空间。

书法的线条及线组合的形,具有独立的美,可以使人联想到建筑的形式。

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学者曾提出“空间书法”的概念,他们指出“空间书法是一种概念,不能以建筑学的功能性原则加以解释,它是以传统书法的描红经验中衍化出来的,旨在探索纯粹空间内涵的一种经验的设计过程”。

反映出了汉字文化心理的潜在影响。

汉字形体的美感与可塑性为书写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该课程旨在对同学灵活运用建筑构成要素进行组合提供帮助。

由此可见汉字与中国建筑在历史上即是有所关联的,并在其构成上有相互借鉴之处。

5.2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创作思想

园林与书法在艺术目的上有共同的主题,虽然他们用了不同的表现素材,从不同的角度。

然而在艺术手法上应有相互借鉴之处。

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文字的点画书写和字形结构即古人所说的用笔和结字,以此反映出字的形体与动态美。

园林则借助建筑,山水,花木三要素来进行建造。

在这里我借用书法的理论术语来说明园林的创作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奥秘(书画是我国的国粹,除了书法之外,山水画对我国园林艺术也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5.2.1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书法创作讲求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在书之前,先作一番筹划,浓淡、虚实、大小、疏密等,落款式样,如何用印等诸多问题都要作精心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方可下笔有神,一气呵成。

园林在其建造之前,也有一个准备过程,由园主自己或园主委任的造园家进行相地,选址,实地考察,立意在先,做到胸中有园,按照初衷进行建造,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造园家的意图。

5.2.2巧用点匦,气韵生动

  中国书体变化颇多,在楷隶篆书的点画书写上,虽然变化幅度不太大,但也很注意方圆的综合运用,起收笔极尽变化,粗细搭配得当,规矩中不失生动;

草书则极尽变换之能事,巧拙、轻重皆有变化,一笔连到底,流畅洒脱,气势连贯。

书法贵在一个“活”字,否则就会“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求其点画耳”(王羲之《题<

笔阵图>

后》)。

明清之际的“馆阁体”其价值不高的原因就在于字没了生气。

园林也同理,造园家苦心经营园林中的“点画”山、石、水、木、建筑,求得一个“活”字,例如在动势处理上,亭子的翼角以水戗发戗、嫩戗发戗起翘的做法,波浪形的景墙,假山堆叠中采用悬、挑、跨等手法,给人以动态之美;

有了曲折的游廊还不够,还注意了结合环境与两侧的景观,使游人左顾右盼而得景,形成连续的画卷。

陈从周先生特别重视造园的气脉连贯,有“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之说。

5.2.3虚实相生,曲直互生

  虚与实是一组较为抽象的范畴,它包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