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
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五、作业:
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板书:
6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八
--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6、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二、走进元宵节。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
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反思:
7* 藏戏
一课时完成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并介绍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
藏戏剧种的稀少;
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生读:
8-16自然段。
2.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
17和18自然段。
3.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
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2)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3)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7、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1、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
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指名说,互相补充。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3.评议
各具特色的民居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9和田的维吾尔
一课时完成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板书课题)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
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板书:
苦甜)
3、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
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
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
想象那样的情景: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
习作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1、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
(如,节日习俗: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
民族舞蹈;
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
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
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
2、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评改作文
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
学生的优秀习作3篇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
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
拓展二
一课时
学习“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同位互相读一读,体会大致的含义。
收集资料
一、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一读,要求:
读通读顺。
2、指名读一读,正音。
3、同位互相读一读,体会大致的含义。
4、师简要讲解。
两首古诗: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试着背诵。
三、学习“趣味语文”
1、板书题目。
2、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
3、交流自己的发现。
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
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
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四、拓展:
⑴你在生活中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