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225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课程docWord格式.docx

综合课程(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课程)。

各类课程都有其优点和缺陷。

(四)显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

隐性课程(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

具有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和非预期性等特点)。

三、课程的制约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

接受性

第二节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

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

效果的基本依据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

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三)新课改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基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

2、“过程•…方法”目标;

(重在能力和方法)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目的性、科学性、发展性

(三)课程设计的步骤: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和检查、衡量学校工作与质量的基本依据。

因此,认真领会课程计划的精神,保证课程计划的实施,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重要职责。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规定培养目

标和课程设置。

二是规定学科设置顺序和课时分配。

三是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O

2・课程标准。

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

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

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课程计划所设置的每门学科,都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课本。

即教科书或教材(狭义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课本或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学生的知识提供了基本材料。

教师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

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

发展性、灵活性);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

本范型);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二、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

2、课程评价的目的:

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3、课程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4、课程评价的过程:

(1)课程评价中的基本问题:

评价概念是否合

适;

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确定评价的对象和

方法;

搜集信息;

组织材料;

分析资料;

报告结果。

5、课程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与访谈;

笔测试;

表现评估。

6、新课改中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课程改革趋势

(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原有课程的弊端:

课程管理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

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

程;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1.从课程目标上看。

原有课程体系是以知识为

本的,它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难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尤其是以升学为目标的课程,使相当多的中学生感到学习吃力、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

2.

1!

in

从课程结构上看。

原有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学术理性取向的,不符合课程整合的原则。

并且因周课时总是安排过满,学科比例分配不尽合理,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权威性、逻辑性,致使科目林立,缺乏均衡性、灵活性、整合性和选择性。

由于“升学中心”的倾向,加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影响,我国课程明显地重理轻文,缺乏人文精神。

3,从课程内容上看。

原有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注重经典知识的选择,与现代社会、科学

技术、学生生活缺乏联系;

学科体系落后,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人文性、实用性相对不足;

缺乏培养能力的切实措施,大纲规定的能力目标难以落实。

计划、大纲、教材之间相互脱节,培养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4・从课程实施来看。

原有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和被动模仿,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没能发挥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主动参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5.从课程评价上看。

原有课程偏重于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片面强调了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注重分数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这极不符合现代教育和课程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6.从课程管理上看。

原有课程仍然存在管理体制过于集中的倾向,尽管已提出课程分级管理的思想,但现实还不能真正执行,并且地方课程编制没有地方特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造成简单重复,质量不高,难以适应广大农村、老、少、边、贫地区的需要。

学校课程更是有名五分,几乎还是空白。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转变课程功能;

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课程内容;

改善学习方式;

改革评价体系;

改进课程管理。

2、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加强课程的可

选择性。

3、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价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国家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制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评价制度与要求,确定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组织编写教材编写指南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指导性意见,对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二度开发,规划

地方课程,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各地、各学校制定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减少教学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彼此衔接,促进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发挥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

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经验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建立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和层次性、多样化。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