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劝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主要设想
落实文言知识,学习论证方法,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设计
一、导入: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
二、
作者简介、解题
1、
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
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提问)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
3、学生分组自读。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
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
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
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
(第2节)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
(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
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
“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
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变锋利,这说明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
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
(可以)物理变需要条件吗?
(需要)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1、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那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
(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
(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
(弥补不足)
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
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
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
如:
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
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
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
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
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
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2、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
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
概括一下每层内容。
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作者指出:
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
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
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
的方法外,还使用正反对比论证(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方法。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三、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
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
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
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
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四、析特点
(一)、论证方法: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二)、句式特点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排比、对偶句式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比喻句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五、练基础
而:
1表并列关系连词
2表递进关系连词
3表顺承关系连词
4表转折关系连词
5表修饰关系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3)吾尝跂而望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顺风而呼
(6)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
六、联美文
劝 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
七、总结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是谓“学不可以已也”。
勤学、思考、积累、专心是学有成效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