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14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doc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目录

导言 3

一、调查过程及方式简介 3

二、现状及问题描述 3

(一)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比例及结构特征 3

(二)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认知与态度 4

(三)同性恋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5

(四)大学生对同性恋婚姻立法的认知与态度 6

三、原因或结果分析 6

(一)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认知与态度 6

(二)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认知 8

(三)大学生对同性恋婚姻立法的认知与态度 10

四、对策及建议 11

五、参考文献 12

六、附录 13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导言

同性恋,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了。

它在人类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病态、反常、罪恶与犯罪,受到社会和教会的谴责、驱逐、唾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对同性恋采取的是歧视和压制的态度。

而在当代社会,所谓的同性恋是指在情感、性爱、婚恋、心理诉求等方面以同性为作用对象的思维意识或生理本能意识。

从古至今,一旦提及“同性恋”,大部分时候我们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无法直视这一社会中的敏感话题。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和社会观念的逐步开放,这种禁忌正在逐渐被打破。

同性恋现象作为一种社会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并且,我们要正视的是,现代社会中“同性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受西方外来思想和我国多元化的文化体制的影响,社会大众对待“同性恋”的态度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接受“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

官方也逐渐表现出正视“同性恋”这一现象的态度。

总的来说,虽然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传统观念已经有所松动、有所改变,但是“同性恋”仍然是作为一种社会边缘的文化而存在,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仍处于劣势,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应享有的权益仍然无法获得保障。

大学处于和社会接轨的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在这个时期也尤为重要。

而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状况,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同性恋认知教育、消除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对建立起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起促进作用。

一、调查过程及方式简介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与认知。

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二、现状及问题描述

(一)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比例及结构特征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状况,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自编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并保证对调查者信息绝对保密,力求问卷的真实可靠。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其中大一学生30人,大二学生71人,大三学生22人,大四学生5人。

男生共计60人,女生共计68人。

(二)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认知与态度

图表1: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情况表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的发现,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总体态度是明朗的。

由图表1可以看出,在参与调查对象中,有约59%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现象。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对待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态度是认可的,认为同性恋应当被承认、被尊重。

但也有约20%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这说明人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的出现是因为同性恋者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或伤害而做出的精神上的反应,是不符合常规的存在。

有30%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行为畸形,这反映出这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变态的、病态的社会现象。

图表2: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类型的接受情况表

由图表2来看,虽然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普遍比较宽容,但男同性恋较难以被接受,仅有约3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男同性恋,大部分同学仅能接受女同性恋者。

由上述分析可见,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能拥有正确的、中立的认知,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其保持着传统的观念与思想。

(三)同性恋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图表3: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认知情况表

从调查结果的图表3中显示,66%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是由于后天教育及环境的影响。

他们认为同性恋非属于本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是人社会化的结果。

52%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由于异性恋感情受挫,对异性失望而导致的。

有些同性恋者可能在生命中经历一些痛苦的事情,促使他们总结异性都是不可靠的,或者他们本身一而再的被异性拋弃,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同性恋心理的产生。

约4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先天形成或基因决定的,遗传因素和自身的性格因素等先天成分都会导致同性恋的形成。

另外约3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的产生是由于同性恋者心理上的好奇,寻求刺激,受到了舆论误导,因为内心的好奇而选择了同性恋。

(四)大学生对同性恋婚姻立法的认知与态度

图表4: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是否应出台同性恋相关法律的态度

由图表4可以看出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推行同性恋婚姻合法条例,大学生对此支持的比例是大于反对的。

但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反对者,说明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还在相当范围里存在。

西方的很多国家已经通过立法,从法律的高度上确认了同性恋的社会地位。

而对此,约66%的大学生呈现出无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这也显示出我国关于同性恋婚姻方面的立法虽然有望推进,但任重而道远。

三、原因或结果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认知与态度

描述性统计量

均值

标准差

N

思想观念

2.3281

.68860

128

是否歧视同性恋

2.3750

.65207

128

相关性

思想观念

是否歧视同性恋

思想观念

Pearson相关性

1

.881**

显著性(双侧)

.000

N

128

128

是否歧视同性恋

Pearson相关性

.881**

1

显著性(双侧)

.000

N

128

128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图表5:

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与是否歧视同性恋双变量分析表

图表6:

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与是否歧视同性恋相关性条形图表

由图表5可以看出,Pearson系数0.881>0.05,说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是否歧视同性恋两个变量相关。

由图表6能更直观的看出,当代大学生是否歧视同性恋和自身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联系。

思想很传统的同学呈现出会歧视同性恋的态度,思想比较传统的同学对同性恋的态度往往视情况而定,而思想比较开放甚至很开放的同学则不会歧视同性恋。

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图表7: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定义认知表

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行为或性兴趣,具有同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只对或基本上只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产生性欲或爱慕。

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交行为,而非病态的表现。

而从图表7中我们仍可以看出,40%的调查对象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心理畸形行为、性变态或生理疾病。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对同性恋一词的理解存在误区,由于同性恋并不是由外显行为表露出来,调查对象有可能把同性恋范畴错误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导致对同性恋群体的整体认知偏差。

而在调查中我发现男同性恋很难被接受,这可能是因为从封建社会至今,男人在社会上大部分处在“领导”、“主宰”的地位,“阳刚”、“健硕”等无形中成为一种男人的美学形象标准。

(二)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认知

在同性恋的归因倾向及影响因素上,大学生都表现出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从先天形成或基因决定、异性恋感情受挫、后天教育及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分析同性恋的成因。

调查显示,大部分认为同性恋形成主要是由后天教育及环境所影响,与先天形成关系不大。

他们认为同性恋非属于本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是人社会化的结果。

这与“社会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

52%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由于异性恋感情受挫,对异性失望而导致的。

有些同性恋者可能在生命中经历一些痛苦的事情,促使他们总结异性都是不可靠的,或者他们本身一而再的被异性拋弃,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同性恋心理的产生。

约4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先天形成或基因决定的,遗传因素和自身的性格因素等先天成分都会导致同性恋的形成。

另外约3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的产生是由于同性恋者心理上的好奇,寻求刺激,受到了舆论误导,因为内心的好奇而选择了同性恋。

而普遍的社会对于该行为的压制,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内心的反抗,从而进一步坚持了这种选择。

图表8: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不被接纳的主要原因认知情况表

对同性恋的影响因素上,大学生能有比较全面的认知,能够从多种角度来看待同性恋不被接纳的因素。

在他们看来,同性恋不被接纳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接纳新事物需要一定时间。

这也正反映出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着现代社会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这些传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维观念,使人们表现出对同性恋的不接纳甚至于歧视。

虽然我们的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与社会发展速度并不成正比,因此对同性恋的接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大学生对同性恋婚姻立法的认知与态度

图表9: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是否应出台同性恋相关法律的态度条形图

图表10:

当代大学生对其他国家立法承认同性恋婚姻的看法饼状图

由图表9可以看出,约45%的大学生是支持我国出台同性恋相关的法律,对同性恋的存在给予法律层面上的支持与保护。

但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反对者,说明了在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

由于受到西方“人权主义”的影响,支持者更倾向于保护同性恋者的平等和结婚自由的权利。

但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男耕女织”、“男女搭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反对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

从图表10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其他国家立法承认同性恋婚姻的看法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5.47%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其他国家立法承认同性恋婚姻这一现状。

这说明我国目前对同性恋立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社会上宣传其他国家立法承认同性恋婚姻这一现状的力度也不够。

导致大学生对同性恋立法的态度并不积极。

四、对策及建议

总之,对于大学生而言,总体上能够较辩证地看待同性恋的成因,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越来越理智、客观和宽容。

并且对同性恋的认识或态度是健康的、理智的,但也不乏对其知识较不足的群体存在。

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当前,同性恋大多生存处境艰难,仍遭受社会歧视,“同性恋合法化”在中国的进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可。

高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性教育也是其一大任务。

但在目前,学校课程有涉及这方面知识的并不多。

所以,高校要明确性教育的内涵、目的,以人性关怀切实关注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用特色活动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可以采取开设性教育课程、进行行为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开展大学生同性恋教育,以助其建立科学健康的性观念,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同性恋的成因,促进同性恋群体与非同性恋群体的和谐相处,促进校园和谐发展,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进程。

五、参考文献:

[1]傅晓龙.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及实质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2,21

(1):

22-28.

[2]张涵.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中国性科学,2008,17(9):

9-12.

[3]林荔.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与认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1,20(5):

38-41.

[4]张铭清.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和归因探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