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137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6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十五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结合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现有基础、特色和发展需求,确立目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研究重点以节能型、小排量、低污染、能源多元化轿车,农用汽车和中高档客车的车身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及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为主。

在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缩短我市汽车工业与国际先进汽车工业的差距。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突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专有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示范意义的整车制造技术、先进车用动力技术以及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开发技术等,设计制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并建成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把宁波市建成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特色显着、配套产业完善、辐射力强、零部件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并以低成本、高品质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到“十一五”末,通过本专项的实施,使我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新技术产值达到我市整个行业的50%,产值100亿元以上,利税10亿元以上。

实施15项重点项目,建成2个以上汽车零部件研发平台,开发10-20个特色汽车零部件产品品牌,争创国家级新产品10个以上。

申报相关发明专利超过30项。

三、拟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

1.整车集成开发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

数字化车型开发技术,多车型共享底盘平台技术,车身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整车性能优化设计和系统匹配技术,整车性能现代试验方法与测试技术等。

解决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对掌握整车产品(含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开发中的核心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提升整车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

在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客车产品开发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大作用。

2.先进车用动力技术

汽油、柴油发动机先进技术,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新型动力技术等。

解决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对掌握传统车用动力产品更新换代的核心技术和新型车用动力发展的前沿技术;

对在传统燃油动力先进燃烧技术、减振降噪技术、热管理技术和可靠性技术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推动我省尽快形成经济型轿车发动机生产基地和高档车用柴油机的生产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对在代用燃料发动机产品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显着进展;

对在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先进动力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并取得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大作用。

3.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开发技术

动力及总成电子控制技术,车身电子电器技术,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新型车用传感器技术等。

解决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对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重点突破相关产品的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自主开发满足未来排放法规要求的新型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车载综合信息记录显示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等高端产品,并逐步解决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问题,提升已经产业化的其它汽车电子产品的技术版本和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先进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重点研究经济型轿车、高中档客车的车身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

在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主要涉及模块化、系统化产品开发技术;

电子化、智能化产品开发技术;

轻量化、环保型产品开发技术;

产品性能仿真分析和模拟试验技术等。

掌握这些目前进口依赖度大或外资企业垄断性强的零部件产品的核心技术,通过结构、材料和工艺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技术壁垒,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5.先进材料、工艺开发及应用技术

根据宁波地区汽车及零部件发展现状,重点支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制造质量的材料、工艺开发与应用研究。

主要涉及新型轻质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

新型环保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

新型高强度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

先进铸造工艺、冲压工艺、热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技术。

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新能源汽车实验测试及基础设施技术等。

四、重点项目

在上述6个领域,本专项共设置15个重点项目。

项目1:

车门模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车门控制模块的整体设计研究;

中央集控一体化门锁技术研究;

轿车玻璃升降器防夹技术研究;

车门板金制造工艺技术研究;

车门自动开启关闭系统;

车门内饰件设计技术研究等。

预期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突破7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

创3~4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10~20亿元以上,同时能带动一批新兴企业发展,如:

精冲,精密压铸,滚压、大型冲裁等;

带动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项目,如:

微电机制造,编码器,离合器,光学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智能IC技术等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

形成以车身模块为龙头,高新技术为骨架的产业集群。

项目2:

铝合金汽车轮毂差压铸造技术研究

以高档汽车铝合金轮毂为应用对象,采用差压铸造成形技术对高档铝合金轮毂进行应用研究,突破充型和凝固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内部质量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制出高品质铝合金轮毂,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

主要研究内容为:

差压铸造技术及装备分析;

差压铸造铝合金轮毂铸造工艺特点分析及模具设计;

差压铸造金属液净化、内部组织致密化及差压铸造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差压铸造铝合金轮毂缺陷检测与控制等。

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1~2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4~5亿元以上,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3:

汽车NVH(噪声、振动和舒适性)系统集成研究

本项目将以整车的NVH性能为零件和子系统开发目标,在汽车NVH性能方面建立产品研发设计、计算机虚拟分析(CAE)、整车NVH测试论证等整套汽车NVH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能力,从而具备完整的与各汽车主机厂进行同步开发的技术能力和项目能力。

本项目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NVH子系统: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底盘隔振系统;

悬架系统;

内饰、隔音系统等。

另外在整车NVH性能表现中,各子系统的传递路径和贡献量分析将是项目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结合CAE分析和NVH测试,预计开发一项虚拟实验室技术,该技术在各NVH子系统开发前期就可以预期整车的NVH效果,并对此进行优化设计;

建立、健全汽车各NVH零件及子系统的测试手段,建立整车NVH测试能力,使之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甚至国际各汽车主机厂的NVH零件及子系统设计开发需求;

完成各NVH子系统的设计、分析、测试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标准;

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获得国家专利5项以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

结合项目研究工作,完成3~5项整车NVH系统集成设计、开发项目,为公司新创年产值2亿以上;

在项目中培养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的汽车NVH零部件设计、开发及测试队伍。

项目4:

汽车发动机传感器网络开发与产业化研究

重点针对发动机的控制要求,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的开发,包括传感器材料、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发动机的工况及其恶劣的工作环境,完成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稳定性和抗干扰设计,完善传感器的动态性能。

在此基础上,构建传感器网络,实现传感器网络的信息实时传递与可靠性设计,完成基于网络的传感器故障诊断功能。

建立仿真模拟试验测试环境,对系统进行仿真运行分析与改进。

具体内容为:

发动机进气系统传感材料与部件的分析与设计;

发动机位置与角度传感器材料与部件的分析与设计;

传感器系统软硬件信号处理设计;

传感器稳定性与非线性补偿方法研究;

完成传感器网络的架构设计,协议分析与设计;

保证传感器在强干扰环境中的可靠工作能力及其抗浪涌冲击能力;

构建传感器的模拟试验与测试环境,包括转速与位置传感器仿真系统、程控真空系统、程控风道系统、汽车浪涌冲击试验台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申请2项发明专利,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创1个国家级汽车发动机传感器网络新技术,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5:

汽车行业“以塑代钢”高性能材料PEEK的模具及注塑工艺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汽车产业要求降低系统综合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以及制造上的便利性等要求,开展“以塑代钢”高性能材料PEEK的模具及注塑工艺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PEEK注塑成型技术及装备分析;

PEEK注塑工艺特点分析及模具设计;

PEEK注塑工艺技术及模具设计优化研究;

批量产品的在线缺陷检测与控制等。

通过项目实施,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1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一亿元以上,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6:

汽车环视系统(AVM)技术研究

以中高档轿车、MPV商务车为主要应用对象,以提高汽车行驶和停车入位时的安全性为目标,开展汽车环视系统(AVM)技术研究。

AVM产品功能特点分析,概念设计;

实时图象快速采集技术研究;

图象加速技术研究;

数字图象处理及其拟和技术研究;

车载数字图象实时显示技术研究;

汽车多媒体技术研究;

汽车整车总线技术研究;

AVM设计开发等。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1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由此带动相关通讯、微型控制器、视频、多媒体技术,显示器件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7: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研究

拟利用先进的单片机技术,研究开发性能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

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减速机构设计;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装配设计;

试验设计及可靠性验证;

电子控制器ECU设计;

控制软件编程调试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申请产品技术专利2项以上;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ESP系统控制软件;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ESP系统控制器ECU;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ESP产品以及掌握相关的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装配设计、试验设计等关键技术;

本专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8:

自动变速箱机油泵研发

变速箱机油泵流量、噪音等技术分析;

油封结构技术分析;

油泵加工和装配工艺特点分析;

长轴冷精锻工艺特点的分析;

动力输出分析;

气测油泵性能研究及控制应用;

高可靠性验证与全方位失效模式分析等。

通过项目实施,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本项目达产年生产能力45万件以上,年新增销售收入为2.56亿,利税合计8225万元,年创汇3090万美元;

带动下游配套厂商共同发展。

项目9:

汽车多连杆悬架设计、制造、测试、试验平台建设

悬架设计是汽车设计时的关键项目,本项目的重点是多连杆悬架的设计、制造、测试试验等。

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1项以上,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0:

基于网络的发动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

在完成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功能与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发动机控制网络的信号与控制模型;

实现发动机系统的智能控制;

完成控制网络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及其补偿方法。

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真模拟试验测试环境,对系统进行仿真运行分析与改进。

主要设计:

完成基于选定发动机的控制单元开发,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开发;

实现对发动机非线性、时变特性分析构建符合动力性和排放要求的控制模型,实现发动机系统的智能控制;

发动机控制网络的架构设计和论证,完成发动机控制网络系统和网络控制单元开发,实现基于网络的系统控制;

根据发动机节能和排放的要求,根据发动机实时工况的变化实现发动机自适应点火控制模块开发;

保证控制系统在强干扰环境中的可靠工作能力及其抗浪涌冲击能力;

构建发动机控制的模拟试验与测试环境,包括发动机试验平台,程控点火系统及其仿真运行环境,点火能量分析测试系统,软件仿真分析系统,汽车浪涌冲击试验台。

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1:

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研究

(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随车电脑-ECU)与发动机各种工况、状态的匹配。

主要内容:

建立发动机静态、动态工作过程的燃油喷射最佳控制模型:

适时实现喷油量、喷油正时、断油的最佳控制;

建立发动机静态、动态工作过程的点火最佳控制模型:

适时实现点火提前角、点火闭合角、爆震的最佳控制;

怠速控制:

建立怠速运行的燃油喷射、点火及怠速阀的控制模型,保证怠速的稳定;

排放控制:

以准确控制空燃比为主,兼顾加速过程的动力性;

研究点火角与三种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关系,在保证排放指标的同时使动力性最佳;

研究废气再循环控制、燃油蒸气控制;

通过多参量的综合最优控制,使尾气排放满足欧Ⅲ和欧Ⅳ排放标准;

建立完善的自学习系统,克服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发动机的磨损、传感器、执行器等随时间及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的参数漂移,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

(2)研究构成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EMS)中各种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性能、参数特性,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培育ECU关联件的国内供应商,降低系统成本。

研究发动机动态、静态运行模型中的多参量的数据标定,保证在开环控制下数据的准确性及闭环控制的快速性;

研究控制器硬件的可靠性及恶劣环境的适应性、稳定性;

研发与喷射、点火等有关的脉谱图数据标定;

研究本车型维修时相应的故障诊断装置、解码器;

制定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EMS)产品的企业(或行业)标准。

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2:

汽车外饰件(保险杠)专用改性材料研究

以本体聚丙稀为基料通过加入EPDM、CaCO3、滑石粉等再配以适量的偶联剂、氧合抗氧剂等其他助剂共混改性制备汽车保险杠专用料。

材料的物理性能高于国内知名厂家,能替代进口,并可回收,经过粉碎清理后可再造粒及模塑成型。

预计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新增产值2-3亿元以上,年可为国家创利税万元,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3:

可调涡轮增压系统研究

(1)采用GT17型增压器为样机,以样机增压器结构参数为设计目标,进行新增压器结构设计;

对样机进行性能分析,包括进行压气机性能试验、涡轮性能试验(含可调涡轮最大和最小流量的试验);

研究样机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性能并进行分析;

完成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设计;

在700℃高温下能可靠工作的可变喷嘴截面执行机构设计;

对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和可变喷嘴执行机构的试制;

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试验台设计、制造与安装调试;

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台架性能试验,可靠性试验;

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研究,随柴油机一起进行可靠性考核试验,满足柴油机可靠性要求。

(2)昆明云内D19轿车柴油机可调增压器研制,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发动机参数和技术指标,研制可调增压器;

根据发动机排量和功率、扭矩、油耗、烟度指标进行匹配计算,并设计相适应的涡轮及可调机构的尺寸;

根据发动机使用要求进行720℃以上工作时可调机构及增压器的可靠性研究;

根据发动机在轿车上的使用要求进行保修期大于20万公里的可调性研究;

在海拔4500米工作时,增压器的转速不超过200000转/分钟的研究;

增压器转速在高于设计转速10%的情况下轴系振动及油量研究;

可调增压器在试验台上的考核研究;

可调增压器同D19发动机的匹配试验研究及可调控制策略的研究;

可调增压器随发动机进行可靠性研究;

装有可调增压器的发动机同汽车匹配研究。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预计突破5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6项以上,创5~6个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技术。

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4:

多块注塑板件一次性热焊拼接的汽车内饰件研究

利用CAD和CAE技术,对塑化熔体在型腔中的流动模拟进行分析;

浇注系统设计;

成型零件设计;

标准模架设计;

典型结构设计;

浇口位置选择的最优化设计;

材料选择、塑料板件焊接工艺和吸附工艺设计等。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1项以上,创1~2个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工艺。

项目15:

先进材料及工艺开发应用研究

超高强度高韧性微合金非调质钢开发及应用研究;

高性能镁、铝合金开发及应用研究;

低成本高温合金开发及应用研究;

高强度TRIP钢、双相不锈钢、螺栓钢以及齿轮钢等开发及应用研究;

熔炼法多晶硅制造技术研究;

烧结硬化工艺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研究;

汽车工业用高综合性能厚大铍铜模具材料技术研究;

汽车音响及其高性能电感材料研究;

汽车用磁敏材料及磁敏传感器的研究;

金属注射成型汽车零部件工艺研究研究;

磁性阻尼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等。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预计突破10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10项以上,创5~6个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技术。

五、组织实施形式

本专项由宁波市科技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并组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

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重点申报项目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协作攻关,优先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

市科技三项经费将划拨专项资金保证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

建立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投入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凡申请承担本专项中科技项目的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科技专项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

宁波市把五大临港型工业(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和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作为宁波市工业发展的基本布局,从宁波市整体工业布局来看,[5+10]重点产业均与材料有直接或密切的关联,各部门对材料产业的发展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同时,为了支撑“宁波制造”,宁波的材料产业特点是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同步发展,宁波市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也是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宁波市新材料总产值超过28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四分之一强。

2000年宁波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称号。

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把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行动计划的首要领域,成为实施三大创新工程之一。

提出到2010年:

建成全国主要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纺织用纤维与服装面料及其辅料、塑料用料、粉末冶金产品生产基地;

形成一批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

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机制;

形成若干有明显特色的块状经济区域。

宁波市十一五工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把新材料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五大高新技术群之一。

明确提出使宁波形成电子铜带材料、钕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