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Word下载.docx
《1比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比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中心位于北纬23度78分,东经116度18分,是**市和**、**地区通往**的必经之地。
**县地处*************。
北部铜鼓峰海拔1559.5米,为全县最高点,也是粤东第一高峰。
主要山脉有:
莲花山脉、释迦岽山脉、凤凰山脉、韩山山脉。
县内河流由**、**两大水系组成。
两水系支流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11条。
***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县城年平均气温21.4°
C,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2天。
县城平均降雨量为1776.1毫米。
**县辖**个镇(********)和,**个村民委员会和**个居民委员会,县城设在***镇。
本测区位于于***,作业范围约为***平方公里。
测区内车流量较大,路上行人较多,修补测工作较大,工作难度很大。
二、工作内容
1.*******平方公里1:
500地形图测绘。
三、作业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以下简称《规范》);
2、《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3、《1:
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14912-2005);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5、《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CH/T2009-2010)》(以下简称《(RTK)测量技术规范》)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7、《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8、《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9、《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10、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四、已有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1、测区周围已有GPS等级控制点作为本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起算点;
2、测区周围已有等级水准点作为本测区的高程控制起算点。
五、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基本等高距
1.平面坐标系统: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取东经117°
;
2.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基本等高距:
平地、丘陵地为0.5米,山地为1.0米。
六、成图比例尺、成图方法和地籍图分幅规定
1.成图方法:
全解析法数字化成图;
2.成图比例尺:
1:
500;
3.地形图分幅:
采用50cm×
50cm的矩形分幅,每平方公里等分为16幅,实地东西长为250米,南北宽为250米;
图幅编号以图幅西南角坐标为基础进行,以公里为单位,取位为小数点前三位、小数点后两位,X在前,Y在后,中间用短横线连接。
具体编号如“×
×
.×
-×
”,例如:
“540.25-622.00”。
图幅名统一采用流水号,按从西到东,从北至南的规则编制。
4.成果软件: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出版的CASS9.1。
七、实施计划
1、项目管理、人员及设备配置
各测量队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及相关数据整理工作,投入测量小组8个,共20人(其中项目管理人员2人,内外业检查人员3人,作业人员10人)。
本项目拟投入全站仪5台,GPS-RTK5台,DSZ3水准仪2台,计算机8台,汽车2台,绘图机1台等仪器设备。
测量所使用的仪器(GPS-RTK、全站仪、水准仪等)必须为经相关仪器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参与项目人员应进行技术交底和相关技术培训。
2、软件配置
1)外业测量拟投入软件主要有: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出版的CASS9.0;
南方平差易;
中海达GPS处理软件。
3、工期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拟定进度计划,工程进度控制如下:
2015年*月**日前做好测前准备、制定实施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并完成技术交底与测前培训,作业人员进场;
**月**日前完成1:
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并同时上交全部成果资料,提交院进行院级检查和验收工作。
八、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8.1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1.四等以下控制网最弱点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
2.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
2.0cm。
8.2全解析法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1.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本测区的用地界址点精度分二级,根据界址点所处位置来衡量其适用范围。
按表1执行:
界址点精度表表1
界址点
等级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
点位误差(cm)
界址点间距
限差
(cm)
适用范围
中误差
限差
一级
±
5.0
10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街坊内明显界址点及村庄内明显界址点
二级
7.5
15
城镇街坊内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隐蔽界址点
注: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是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限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8.3高程点精度要求
采用0.5米为基本等高距,城市建筑区和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坦地区不大于±
0.15m。
对于山地以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一般不得超过平地1/3基本等高距,丘陵地1/2基本等高距,山地2/3基本等高距,森林隐蔽地区放宽50%。
九、技术路线
在充分分析研究原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测区技术设计,布设控制网,完成测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后,根据城镇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以数字测绘技术进行1:
500地形修补测量;
经检查合格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数字地形图的测绘编制,经内业处理后提供符合标准的电子数据,完成测区地形修编工作,输出图表及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丰顺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总体的作业流程框架见下图:
本项目根据工期及具体的上交成果实际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主要顺序为:
原资料的分析→原地形图的检查及地形图修补测→地形图编绘→提交测量数据→成果数据的整理→成果的验收。
最后根据实际工作进度情况开展工作
十、控制测量
在已有、并符合规范要求的控制成果基础上开展地形地籍修补测绘工作。
应尽量利用旧点,当原有控制点不能满足修补测需要的区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采用常规RTK方法、静态GPS方法或测距导线方法测量。
10.1等级控制测量
1.平面GPS等级控制测量
(1)控制点选点密度要求
A、每平方公里一级导线(5"
)点不少于4个(含已有且未破坏的等级点。
)
(2)选点的原则与要求
b、应按布点范围,控制选点的数量,平均边长约0.5km;
c、点位布设要均匀、合理。
应选在易于保存、查找方便、交通便利易于使用的地方。
山地、丘陵地带,尽量选在山顶上;
d、点位周围要求方便于安装仪器和操作,视场内卫星高度角15°
以上应无障碍物,以免阻挡信号接收;
e、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点位离开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电视塔、微波站不小于200米,离开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电线信号传送通道不小于50米;
f、应尽量避开大面积平静水域,同时不宜在光滑的地面上、山谷中、大建筑物旁选点。
g、实地踏勘、选点时,当旧点点位已被破坏或点位不符合GPS观测要求时应另行选定。
一、二级导线点应写点位说明。
(2)GPS控制网的观测、计算
1、仪器设备
所使用的GPS接收机应为双频,仪器标称精度至少满足10mm+5×
10-6×
D(D为距离,单位:
公里)。
2、施测及计算要求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平均边长(Km)
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
系数B(mm)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经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0.5
≤10
≤20
≤1/40000
≤1/20000
(1)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平均边长(km)。
(2)GPS网的测量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W=
式中m——GPS网测量中误差;
N——GPS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异步环的边数;
W——异步环的环闭合差;
WxWyWz——异步环的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3)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m≤σ的规定。
3、外业观测要求
(1)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数
观测时段
长度(min)
数据采样间隔(s)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15
≥4
≤8
(2)外业观测是GPS测量定位的核心工作,外业测量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最后坐标成果的精度。
每个作业员均要绝对服从指挥,严守技术规定,细心操作;
(3)外业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接收机的电池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空间是否充足。
在野外作业过程中,每天应对接收机的天线、控制器、基座、测量尺、电源及充电器等附件进行检查,每隔一周应对仪器进行检查,进行除尘、干燥等日常仪器保养;
(4)应根据卫星可见性预报,选定卫星几何图形强度较好的观测时间窗口,编制施测计划和调度命令表;
(5)采用边连式的静态观测;
(6)观测的基本要求:
仪器必须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测前、测后必须取量仪器高,并记录于观测手薄中。
两次读数差不大于3mm,若互差超限,应当场查明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并记入测量手簿记事栏。
仪器高读数读至1mm;
(7)每个测站应记录测站名、点号、观测年、月、日、时段号、观测者姓名、开始观测时间,结束观测时间,仪器高以及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诸如卫星严重失锁等情况)。
测站名必须与点之记点名相符,测站号按施测调度表测区统一编号;
(8)作业员必须按施测计划规定的观测时间提前到达测站,并提前安置好仪器做好观测准备;
(9)作好以上准备工作后,等候指挥员的观测指令。
在观测过程中要求每隔20分钟查看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接收机卫星数、电源电压等,如有异常按手薄格式记录各有关项目;
(10)观测者在测站观测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测站,离开仪器,同时防止人员或其他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接收。
测前装机,测后拆机均要小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外业观测过程要确保仪器安全。
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或手机;
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观测结束,应检查传感器整平、对中情况。
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且符合要求,记录资料无误,将点位恢复原状后,方可迁站。
4、数据处理
(1)、数据保存:
野外观测数据是控制点成果的来源依据,必须及时将野外观测数据从记忆卡输入计算机并拷贝两份由专人保管。
(2)、解算:
GPS网基线解算采用中海达随机软件进行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解算成果。
(3)、基线检核:
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重复基线检核,并满足下列要求:
a、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b、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c、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d≤
(4)、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6条。
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
由于点位不满足GPS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重测仍不能够满足各项限差检核要求时,可以布设新点重测或舍弃该点。
(5)、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计算出GPS网的测量中误差以评定GPS网的观测精度。
(6)、数据处理后,摘取后续整网平差所需的整网成果数据,编辑成平差数据文件,拷贝两份并由专人保管。
(3)平差计算
(1)、采用中海达随机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
(2)、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在WGS—84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计算出各观测点在WGS—84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
(3)、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即满足下式要求:
VΔx≤3σVΔy≤3σVΔz≤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当粗差基线不影响网形结构时,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否则进行补测,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4)、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采用国家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L0=117°
)进行约束平差。
(5)、采取已知点坐标强制约束平差。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静态卫星定位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表相应等级的规定。
(6)、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国家坐标系中的二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及相关的精度信息,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7)、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静态卫星定位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表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10.2各等级控制点标石规格、整饰与编号
控制点点号由等级+自然流水号组成。
控制点等级代码表:
级别
一级导线点
一级图根点
二级图根点
代码
Ⅰ
T
N
A、一级(5秒)GPS点标石规格上底为12cm×
12cm,下底为20cm×
20cm,高60cm。
见图1:
图1
B、新埋设一级(5秒)GPS点的标石面整饰如图2:
I001
+
国土
图2
C、一级(5秒)点在水泥地面埋石有困难的,可凿出20cm×
20cm的方框,中间埋入长8厘米、直径为12毫米的螺钉,埋入深度8厘米用以代替埋石点,刻石要求如下图所示。
10.3高程控制测量
1、本次地形测量施测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与要求联测一定数量的四等GPS点、一级GPS点。
30%以上的四等GPS控制点必须采用四等水准联测,并且保证水准点分布均匀。
其他楼顶、山顶不便于施测水准的点可采用GPS拟合方法求得。
2、四等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仪采用苏光生产的DSZ2型光学水准仪,观测记录采用南方控制精灵的水准记录程序进行记录。
3、技术指标:
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
5.0mm;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
10.0mm。
4、仪器的检校:
所有用于水准测量作业的仪器经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限内使用。
若采用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每天检验一次i角,当i角在20″以内才能进行观测。
作业开始后的7个工作日内,若i角较为稳定,以后每隔15天检校一次。
5、水准路线的布设原则:
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80Km;
环线周长不应超过100Km;
同级网中结点间的距离应不超过30Km,具体依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6、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直至成像清晰稳定。
水准观测的各项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设置测站的要求:
附合(闭合)
水准路线长
视距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
仪器类型
视距(m)
四等
80km
DS3
≤100
≤3.0
≤10.0
三丝能读数
DS1
≤150
测站观测限差:
观测方法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mm)
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mm)
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左右路线转点差(mm)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mm)
中丝读数法
3.0
4.0
附合路线、环线闭合差限差:
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mm)
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mm)
20
30
L为附合路线(环线)长度,Km;
R为检测测段长度,Km;
7、水准观测方法
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顺序均采用:
“后、后、前、前”顺序观测。
8、工作间歇时最好能在联测点上结束观测。
否则,应先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
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即可起测。
检测高差不予采用。
9、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应及时整理,整理内容有:
手簿的检查、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环闭合差的计算以及略图的绘制等。
10、本测区中不便进行水准联测的等级控制点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GP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
为了保证GPS拟合计算的精度,测区内进行水准联测的控制点点位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四周和测区中心,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点数;
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点间距宜小于10km;
GPS拟合高程计算不宜超出拟合高程模型所覆盖的范围且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剔除不合格点。
对GP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
检测点数,不少于全部高程点的10%且不少于3个点;
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较差不应大于
mm,(
为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km)。
十一、地形图测绘
11.1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方案
本项目为1:
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成图、数据检查入库、成果检查验收等基本流程。
11.2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GPS-RTK方法和布设图根导线测量方法施测。
2、采用GPS-RTK方法测量时卫星的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观测窗口状态
截止高度角15°
以上的卫星个数
PDOP值
良好
≥6
﹤4
可用
5
≥4且≤6
不可用
5<
>6
3、图根点标志尽量采用固定标志。
位于水泥、沥青等地的普通图根点,须刻十字或用水泥钉、铆钉作其中心标志,周边用红漆绘出方框及点号,方框规格:
12㎝×
12㎝。
埋石图根点标石规格为上底12cm×
12cm,下底18cm×
18cm,高40cm。
临时标志宜采用5㎝×
5㎝×
30cm的木桩、钢钉或其他标志。
城市建设区和工业建设区视需要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图根点。
图根点(包括高级控制点)的密度,连片补测范围面积小于1/3幅图,可以不埋石,采用临时标志(采用钢钉或木桩),但应保证检查时清晰可见。
补测范围在1/3幅到2/3幅的埋石不少于2个;
大于2/3幅按1幅图计算,每幅图不少于4个(含等级点、图根点)。
图根点测量要求见下表:
等级
图上点位中误差(mm)
高程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距离/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
图根点
≤±
0.1
1/10等高距
≤7
≥2
平面三级以上、高程等外以上
注1:
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
注2:
用网络RTK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但宜在网络覆盖的有效服务范围内。
4、RTK图根点测量时,坐标转换参数可直接应用测区GPS网二维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5、RTK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6、布设的图根控制点应保证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7、RTK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单基准站RTK方法进行。
8、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
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
9、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10、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使化操作;
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初始化。
11、RTK图根点测量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10个。
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12、RTK图根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07mm。
RTK图根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等高距。
13、RTK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两次测量平面位置较差应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测量两次测量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图根点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1、RTK图根点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2、RTK图根点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b)基准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c)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d)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基准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
e)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f)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
g)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
3、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边长校核
角度校核
坐标校核
测距中误差(mm)
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
测角中误差(″)
角度较差限差(″)
平面坐标较差cm
图根
≤1/3000
60
4、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