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030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5、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二、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 

(2)长善救失。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学记》则把这?

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

”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

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

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

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五、简答题

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教是立政之本。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必仁且智”。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1、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3、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五、论述题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加强:

1.国子监的设立。

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3.部门对口管理。

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二)规范教学内容:

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三)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2.设置形式多样化。

(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

1.中印文化教育交流。

2.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五)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六)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

1.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2.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

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2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3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

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

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

传道"

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

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

道"

,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命题,含有"

能者为师"

和"

教学相长"

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

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

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 

与 

小学 

两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题

1、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2、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

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

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

三次兴学"

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改革大学,创立"

三舍法"

整顿地方学校;

颁定(三经新义);

设置专门学校;

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我认为不够全面)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

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

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1、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2、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1、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

平常的再令历练:

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

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

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于君亲之间,那君、亲死之后,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

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

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分野。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有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

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

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

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

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教育的力量,“学以去其昏蔽”。

2.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

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

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

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

乐学"

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

,"

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

,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

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举办的两所著名书院,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

2、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四、简答题

1、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

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

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4、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三、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二、论述题

1、评述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3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2、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梁启超提出的“ 

开民智 

”,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4、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6、清政府规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7、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1、"

百日维新"

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

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2、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学制延续时间长。

(2)传统的课程设置。

(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

(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3、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

(2)废科举,兴学堂。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4)倡导出国留学。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

中学校年限为4年,不分级。

2、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二、简答题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教学方法。

三、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