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933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中国文学史培训大纲整理.doc

一、先秦文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

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音乐属性(基本属性)划分:

风:

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

即正,指朝廷正乐,周王室京都的乐调。

分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

宗庙祭祀之乐。

共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的内容:

1、农事诗。

如《七月》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

2、燕飨诗。

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3、怨刺诗。

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4、战争徭役诗。

如《小雅采薇》。

5、情诗。

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

《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2、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并带押韵。

3、结构上,多用重章、叠句、叠字。

4、语言上,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赋比兴的含义:

(宋朱熹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

《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的“孔雀”反面起兴,突出从美好到悲剧的变化;“徘徊”孔雀飞得不好,暗示结局。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

《生民》前三章写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

周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写了周族创业、建国的历史。

《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背诵篇目:

1、《采薇》2、《蒹葭》:

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意分析诗句的方法)

(1)出自《诗经采薇》

(2)抒发了哀伤之情。

(3)艺术手法:

1、因事抒情,情寓于景,景中见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用叠字形象地表现出离乡时的不舍和归来时的忧伤;

3、用对比手法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时间、行动、天气、景色的对比),强化了诗人的哀伤之情。

《蒹葭》

(1)使用了重章手法,作用:

反复、不断吟唱,表达对某事物的追求,而追求不得又惆怅的感情。

(2)全诗呈现了朦胧的追求、朦胧的描写、朦胧的感情。

(3)(分析文字“苍苍”、“萋萋”、“采采”,叠字的作用:

1、生动、贴切、形象;2、音律和谐。

(4)(分析描写的人物形象)

《楚辞》的含义:

1、宋黄伯思《冀骚序》云: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2、指以屈原为代表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作品:

共23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天问、招魂。

九歌:

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

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宋玉所撰《九辩》,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风骚:

《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概括而成为“风骚”。

“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代表,《离骚》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代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

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中国神话散佚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历史化。

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改造成历史,为统治者服务。

如:

孔子把“皇帝四面”的神话变成一件有关皇帝治理天下的史实。

(2)仙话化。

主要是被道教所利用并改造成宣扬其教义(飞天成仙)的故事。

如:

把帝女嫦娥写成窃药奔月的嫦娥或吃药奔月的嫦娥。

(3)文学化。

在文学或哲学创作中被改造成为说理议论服务的寓言。

如:

《逍遥游》之鲲鹏变化。

“游刃有余”出自(庄子)、“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还有四篇课文会出句子出处的题目)

二、汉代文学

汉赋的分类: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其中骚体赋和汉大赋是以抒情为主,汉大赋是以描绘体物为主。

骚体赋代表: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长门赋》、杨雄《太玄赋》

汉大赋代表:

枚乘《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杨雄四赋《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其《蜀都赋》开创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汉大赋四个发展阶段:

(1)形成期,代表为枚乘《七发》;

(2)繁荣期,代表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3)模拟器,代表为杨雄的四赋:

《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其《蜀都赋》开创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4)转变期,代表为江衡《归田赋》。

散体大赋(汉大赋)的特征:

散韵相间、铺陈、主客问答、分层描写、劝百讽一。

“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

“劝”是赞扬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赞扬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史记》,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通史:

几代的历史连在一起,即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贯通的历史。

断代史:

即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班固所著的《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五体结构及介绍:

(1)、五体分别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2)本纪:

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终;表:

排列帝王候国间大事;书:

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

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

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1、互见法:

也叫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如: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

2、多维透视法:

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

项羽在司马迁笔下,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又是仁爱的。

等等。

《史记》的风格特征:

抒情性、悲剧性、传奇性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能够歌唱的诗歌。

以叙事为主,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对社会的关注。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12类。

(即现在的乐府诗)

背诵《陌上桑》

《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

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孔雀东南飞》原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含义:

(1)出自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徘徊”喻夫妻恩爱,不忍离别。

(3)开篇以孔雀迟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给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悲剧气氛。

汉代文人诗的三个发展阶段:

(1)叙事阶段。

班固的五、七言以叙事为主,如班固的《咏史》以叙事为主。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

(2)抒情阶段。

张衡的五、七言则长于抒情,如张衡的《同声歌》、《四愁诗》(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第一首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3)成熟阶段。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汉代文人诗的最高成就是《古诗十九首》

三、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王粲(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

建安文学中的“三曹”:

曹操,建安文学组织者,乐府古题写时事。

诗歌特点古直悲凉、慷慨悲壮。

(其《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建安文学继承者、发扬者,诗歌特点是便娟婉约、含蓄委婉,有文人气质。

(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也是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建安文学的主力,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七子”是建安文学的重要力量。

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内容上,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感情上,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上,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形成慷慨悲凉面貌的原因:

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仁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魏晋风度”(或魏晋风流):

魏、两晋名士精神面貌的总体概括,从三方面理解:

1、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风度;2、正始时士人自嘲自残的解脱风度;3、东晋时士人在山水游宴中,表现出来一种审美风度,发现自然的美。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重点是嵇康、阮籍

正始文学:

风格上,曲折隐晦;内容上,浓烈的忧生之嗟。

太康文学

代表:

三张,张亢、张协、张载;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太康诗风(太康文学):

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是繁缛,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

情感上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风格上缺乏刚健的诗风,内容上缺乏现实内容。

玄言诗代表:

孙绰、许询。

游仙诗代表:

郭璞。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是“平淡自然”,怎么理解“平淡”的内涵:

(1)内容上写亲身经历之事和真情实感,把日常生活诗意化。

(2)表现手法用的是白描,用简单的笔法勾勒事物,不作详细的渲染。

(3)意象平淡自然,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贴近生活,给人亲切感。

(4)语言质朴无华。

陶渊明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情、景、事、理的浑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永明体:

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

又称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永明体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过渡,为唐代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