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成份提取及黄芪GAP基地项目可研报告1文档格式.docx
《中药材成份提取及黄芪GAP基地项目可研报告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成份提取及黄芪GAP基地项目可研报告1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内容:
新建精烘包车间、提取车间、锅炉房、配电室、加压泵房及水池、循环水系统、实验室。
建设种子加工车间一处,占地面积4280m2,建设种子加工车间1200m2,建设晒场2000m2。
购置中药提取设备110台(套),种子加工设备6台(套),种子检验设备10台,加工种子1.5万公斤。
并配套建设种子加工厂室外三网工程。
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全厂定员80人。
5、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投入总资金2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20万元,基地建设投资780万元(其中:
种苗繁育10000亩×
300元=300万元;
平田整地10000亩×
200元=200万元;
地力培肥10000亩×
田间道路建设30万元;
田间管理50万元)。
6、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其中申请银行贷款2000万元;
企业自筹600万元。
7、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甘肃伊真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我省,特别是定西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建设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项目(生产药品所必需的有效成分),项目前景广阔。
项目在陇西县文峰镇自由路新建厂址(收购原陇西中药浸膏厂,建设该项目),项目经济效益显著。
全厂安置劳动力80人,可增加劳动就业,增加税收,提高财政收入。
社会效益分析如下:
陇西县现辖17个乡镇,总人口4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万人,耕地面积11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75亩。
由于药材加工企业的带动,2005年全县17个乡镇80%以上的村种植中药材,药材品种已由过去的党参、黄芪等少数品种发展到现在的23个品种,主要有党参、当归、黄芪、柴胡、甘草、板兰根、大黄、桔梗等,种植面积24万亩以上,其中优质种苗基地2万亩,种苗总产量5000吨。
全县中药材年产量3.5万吨,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元。
提取车间年需要各种中药材3000多吨,可带动当地药材种植基地1.91万亩。
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必须有相关链条紧密衔接运转。
甘肃伊真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项目,其前景非常广阔。
公司龙头作用尤为明显。
本项目将会带动和促进产、供、销及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链,彼此合作,相互促进。
将会给药材种植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农民增收:
本项目实施后,本项目年需药材3000多吨,可带动当地药材种植基地1.91万亩。
据统计项目区药材种植户户均药材种植面积2.5亩,户均4.5人计算,可带动7650多户药材种植户,年总收入1595.29万元。
户均年纯收入1274~2664元,人均纯收入283~592元;
项目实施后,与种植小麦相比,直接受益农户年收入增加总额734.61万元。
在公司基地建设中,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在种植上,公司可给农户提供优质种苗以及化肥的资助,收购时可略高于市场价格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实现公司利益与农户利益相结合,且利益关系是平等的,公司已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2500份,直接受益农户2000多户,户均增收500~1000元,大大提高了药农种植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药材种植,保障了原料供应。
有力地配合了全县24万亩药材种植任务的完成和四大基地的建设,为稳定中药材种植基础,扩大规范化种植基地提供了保障。
同时,可改变药材粗放生产的局面,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就业岗位80多个,吸收剩余劳动力80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按800~1000元算,平均每人年收入9600~12000元。
同时,可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对下岗职工可优先聘用),企业可对职工进行免费培训并组织参观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一项实用技术,发挥其积极作用,对有技术专长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职工,公司可与其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并为其购买人生及养老保险。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给陇西县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以及项目区剩余劳动力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经济效益:
本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20万元,基地建设投资78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5103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385.64万元,增值税税金及附加正常年份为220.45万元,其中,增值税抵扣后为204.1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生产期正常年份分别为10.21万元和6.12万元。
二、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国农办([2002]175号)
2、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委发(2002)5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98版。
4、原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方法规定;
5、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
6、甘肃省“十五规划”22个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规划;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8、《甘肃省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开发规划》;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该项目对中药材有效成份进行分离提取,提取物可供生产各类中成药。
对扩大市县中药材种植,改善农业产业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建设期3年。
供水、供电、供汽等建厂条件十分有有利,在资金方面申请国家、省、市、县财政的支持。
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技术,有一批技术熟练、素质好的职工队伍,使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得到有利的保证。
本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5103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385.64万元,增值税及附加220.45万元,合计利税总额606.09万元,安置劳动力80人,投资回收期(生产期)4.1年,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可行。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医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大,易产生抗药性,而中药及天然药物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纯化合物新药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因而植物提取物和复合药物的开发成为新的选择:
“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是天然植物药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医疗保健的良好选择。
人们对植物药认可,营造了巨大的天然植物产品市场。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30%份额,市场销售额约270亿美元;
1994-1997年美国植物药销售额从50亿美元增长至12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
1994年欧盟草药零售额为60亿美元,并以年增长10%的速度发展;
日本汉方制剂1993年销售额达2500亿日元,年增长15%以上。
包括中药提取物在内的植物提取物是天然药物制剂的主要原料,并可应用于营养补充剂、化学品等,是天然医药保健品市场上的核心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提取物是国际天然医药保健品市场上的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是现代植物药先进技术的载体,该类产品在符合GAP、GMP要求下进行生产,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质量检测技术,如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国内提取物生产企业中得到普及,而在中成药生产中应用甚少,HPLC、HPTLC、GC、GC-MS、HPLC-MS等分析仪器和技术在中药提取物中得到应用,它体现了中药产业的技术进步,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要求。
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具有开发成本低、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国际市场广泛等优势和特点,是目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理想方式。
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物经数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出口比例已超过中药,并呈现上升趋势。
项目实施后,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药材状况,将选择有确切疗效的植物药,应用现代药学技术,提取其有效成份,并充分保证其活性成份,力求以高科技、高起点、高质量产品占有市场。
二、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定西市中药材种植具有悠久历史,目前,全市已查明的野生中药材资有313种,大田种植的达100多种。
2005年,全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为1100万亩,而定西市的种植面积达110万亩,总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11亿元。
现在,定西市有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中药材加工企业16户、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30户,并建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及岷县城郊四大中药材市场,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的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已超过20%,中药材已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步伐,是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全市力争到2006年,使中药材总产量达到20万吨,商品量达到18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
根据这个奋斗目标,定西市确定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主攻方向是:
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也就是从中药材的种植、有效成份的提取到中药的生产、应用等每个环节,都要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陇西县2005年种植中药材24万亩,红(黄)芪、大黄、当归、党参及板蓝根各具特色;
陇西中药材在全国市场的占有份额已超过15%,其中党参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近60%,黄芪占近50%,柴胡占近50%。
在长期的中药材生产实践中,陇西县农民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栽培技术,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际市场的要求,展开了中药材产业GAP基地建设工作,与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扶正制药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了黄芪、党参、板蓝根等品种的GAP研究,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中药材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面积稳步增加,产量逐步提高。
全县17个乡镇80%以上的村种植中药材,药材品种由过去的党参、黄芪等少数品种发展到现在的23个,种植面积在24万亩以上,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50元。
1、陇西县2008年中药材产量估算表
品名
面积(亩)
单产(公斤)
总产(公斤)
当归
2900
250
725000
党参
83000
120
9960000
黄芩
24667
200
4933400
黄芪
44312
230
10191760
板蓝根
5737
280
1606360
柴胡
65678
60
1970340
甘草
17894
300
5368200
其它
6452
774240
合计
248030
140.62(平均)
34876800
注:
柴胡收获面积按在地面积的一半计算。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药作为卫生事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药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
中药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正在转变。
国内外对天然药物的重视和需求大大加强,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药产业呈现出巨大的潜在优势,若能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将形成传统医药学的明显优势和特色,同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在医学需求增长的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中药在国外化学药物、生物工程药物和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下,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传统地位受到动摇,甚至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
中药产业根基的薄弱与巨大潜力构成了强烈反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已正式加入WTO,中国医药市场融入国际医药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剧,面临强大跨国医药集团的激烈竞争以及日本、韩国、印度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植物药的巨大冲击,我国传统医药产品由于尚不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目前仅占3%的国际市场的份额,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如何让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中药大步走向世界,并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医药文化之林,这是每一个中药制药企业不能不深思的课题。
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计委组织相关产、学、研专家,结合国内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在中药制药工业中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启动中药产业高技术改造的快车,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第三章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地域中部,居陇山西侧,渭河上游东与通渭县相接,西与渭源县相邻,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北与安定区接壤。
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米—2778米,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
构成南山(二阴地区)、川区(渭河水川地区)、北山(干旱地区)三块条件明显差异的小区环境。
县城位于渭河南岸二级阶地上,主要为第四系地层,上部以黄土为主,下部为砂砾卵石层。
土层除湿陷性黄土外,一般较为稳定,地基承载力每平方米12吨—15吨。
地震基本烈度为八度。
2、自然资源状况
陇西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冬季少雪无严寒、夏季短而不炎热。
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发量1440毫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2292小时。
城区年平均气温7.7℃;
年平均无霜期146天。
全年最多风为东南风,年频率11%,静风频率最大为48%。
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大。
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宜农宜牧,以农业为主。
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适宜小麦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区。
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发展牧业有一定条件。
陇西县居黄河流域的渭河上游。
境内河流均属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水系,渭河平常期河水面宽10—20米,水深0.3—0.5米,流速0.9米/秒,属季节河流。
如遇洪水,流量迅速猛增大。
另外还有科羊河、南河、西河、锁峪河、辽西河、秦祁河、峡沟河等渭河支流,总流域面积2150.9平方公里。
渭河干流比降为1%,年泾流量为571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78亿立方米,其中:
地表水、入境水9750万立方米,自产水8012万立方米。
年总开采量可达3300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占有水资源65.8立方米,目前年开采量为1700万立方米,仅占可开采量的50%。
渭河流经县内46.1公里,南北7条支流均有灌溉之利。
城区位于渭河川区,地下水资源可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目前,县自来水公司供水能力为1.65万立方米/日,现有厂矿自备井供水能力为1.3万立方米/日。
3、社会经济状况
陇西位于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发展轴上,在省会兰州和省第二大城市天水之间,宏观经济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有发展工业的良好基础。
“三线”建设期间曾一度是国家工业投资的重点区域,是甘肃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集聚地之一。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47家,其中省市驻陇企业6户,县属141个。
分为机械、化工、印刷包装、建材等10大生产行业,3500多种产品的新型工业体系。
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28亿元,农业增加值50490万元,限额以上地方工业增加值35000万元,财政收入12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22元和1922元。
4、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本项目将构筑一个比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其自身的上中下游之间纵向关联度比较高,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渗透关联度也比较高。
项目从加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加大技术与产业的关联度、加大农业与工业的关联度、加大产品与物流的关联度、加大经济与社会、与生态的关联度、加大管理与服务的关联度等六方面,在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上,以陇西的党参、当归、黄芪为载体,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中药。
现代中药产业是在传统中药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国际竞争能力,以产业化生产现代中药产品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体。
整个项目的规划,力求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存量资源,并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形成合理的内在动力机制,真正促进中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
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文峰镇自由路9号,距火车站不足1km,交通便利,环境优良。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
我国有关政策法规:
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以国科发计字[1999]565号文联合发布,《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将400多位“药用植物提取物颗粒”以05116310号列入目录中,同时把银杏叶提取物、紫杉醇、鬼臼毒素、三尖杉酯碱、麻黄提取物、香豆素类、高三尖杉酯碱、卢丁、茶黄色素、红曲红色素等提取物类产品列入目录中,充分体现了中药提取物的技术含量高和市场影响大等特性。
国家计委即将启动的“现代中药产业化”工程,中药标准提取物产业化是重点支持项目,鼓励开发源于中药的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的提取物商品,以带动解决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引导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列入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纯化和分析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出口优势产品生产”等项目。
我国1999年发布的《新药审批办法》中,将中药材提取的有效成分和复方提取的有效成分列为一类新药,将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复方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群列为二类新药。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政策:
美国的草药管理比较落后,但制定的《饮食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其对“饮食补充剂”的定义包括了“草药或其它植物”以及其“任何浓缩物”,这毫无疑问地确定了植物提取物作为饮食补充剂的合法地位。
2000年版《美国药典》收载的植物药中包括提取物(含植物油、芳香油)20种。
在德国立法程序上允许植物提取物作为处方药进行登记,德国注册药品中约有60,000种含有草药成分,大部分是草药浸剂,这些药品基于600—700种植物,制作的提取物或制剂约5,000种。
《欧洲药典》列出了提取物(Extracts)通则,2000年增补版中收载了3种标准化提取物:
芦荟、番泻叶和颠茄叶标准化提取物,并正探讨对提取物进一步规范和分类,按内在质量分为量化提取物(QuantifiedExtracts),标准提取物(StandardizedExtracts)和纯化提取物(PurifiedExtracts)。
欧洲产生了各种药用植物的标准化提取物:
缬草、短棕榈和银杏叶等。
“三农”问题是中央一直极为重视和关心的根本问题。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200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指导思想。
农产品加工项目(包括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范围,因而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甘肃省具有中药材的种植和生产优势,在我省医药工业“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医药工业培育成我省的支柱产业,强调指出:
“巩固现有知名产品优势,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利用中药材资源优势,使中药材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利用现代化技术,积极发展以地道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产品;
加快现有企业的GMP改造,实现产业化的优化升级”。
因而,本项目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划。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农副产品加工包括中药材的加工,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以优势企业为依托,择优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高起点、高效益的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主体,推动中药材加工业向规模化、名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提高农民对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扩大种植,提高药材性能,增加产量,从而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地区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2、资源优势
陇西是千年药乡,盛产100多种中药材,为“中国黄芪之乡”。
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当归、黄芪、柴胡、板蓝根、大黄、桔梗等,野生中药材主要有柴胡、甘草、秦艽、地骨皮、续断、丹皮、贝母、冬花等。
其中党参、当归、红芪、黄芪是陇西中药材的“拳头”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种植广。
特别是党参根条通直,色泽光白,品质优良:
当归种植历史悠久,与岷归齐名;
红芪、黄芪不但药用价值高,而且是很好的补药,俗称“小人参”,是享誉国内外市场的名产。
陇西县药材种植历史久远,名牌产品层出不穷,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4万多亩,产量3.5万吨,产值2.5亿元。
3、市场优势
近年来,陇西县把具有区位、资源和比较优势的中药材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使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是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该县把发展药材种植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使药材种植范围不断拓宽,品种日益丰富,面积稳步增加,产量产值逐年提高,栽培技术日益规范。
2002年以来全县年均种植各类中药材30多个品种共计24万亩,建成了以首阳为中心的5万亩黄芪,以福星为中心的6万亩党参、板蓝根,以马河为中心的3万亩柴胡,以宝凤为中心的1万亩黄芪、款冬花四大生产基地和以首阳、碧岩、雪山为中心的1万亩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年产各类药材3万吨,种苗5000吨,产值2亿多元。
首阳中药材科技园区承担着全县中药材科技研究推广和试验功能,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中药材新品种100多个,增加了中药材的品种储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该县把开展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药材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突破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总结传统药材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突破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总结传统企业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黄芪、党参、板蓝根、柴胡等品种的GAP种植基地试验研究,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
二是初步建成了文峰、首阳为中心的中药材市场体系。
文峰药市为全国十大药市之一,首阳药市是全国最大的党参、黄芪的种植基地,两大药市常驻县内外客商2000多人,贩运人员1万多人,药材收购遍及西北各省,产品销售扩散到全国各地,年集散各类中药材600多个品种15万吨成交额5亿多元。
中药材产业既是陇西的传统产业,又是朝阳产业。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药材的疗效和良好的保健功能予以认可,需求量与日俱增。
人类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热情日益高涨,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该项目的建设,对陇西县大面积种植黄芪、党参、当归、大黄、柴胡、甘草等地道药材产销十分有利,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运输
公路方面,陇西县境内现有各级公路1448.687公里,公路密度(包括村道)按国土面积计算为17.9公里/百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