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22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Word下载.docx

詹姆斯、杜威

心理在人适应环境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心理的功能是什么)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巴普洛甫、斯金纳、班杜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环境因素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把人的心理作为整体来研究。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弗洛姆

1、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比多解释人的行为动力;

2、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来解释人格发展

3、用本我、自我、超我解释人格结构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

人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认知心理学

奈塞尔

把人视为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系统,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

1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1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观察法,其其特点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保持了被观察着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2)实验法,其特点是在控制条件下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3)测验法,其特点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测验法常被用来探讨那些难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课题以及复杂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

(4)调查法,其特点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借助于多个人的反应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心理趋向。

13、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4、神经元的功能:

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

15、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及类型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突触

突触类型:

轴突与细胞体、轴突与轴突、轴突与树突

16、

周围神经系统

接受刺激信息

躯体神经系统

把外部刺激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并把神经冲动输送到运动器官和效应器

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控制身体内的不随意运动

交感神经

激活器官活动、提高唤醒水平为应付紧急事件做准备

副交感神经

与交感神经相互拮抗,消除机体兴奋,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

分析综合信息

后脑

调节生理机能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延髓(生命中枢)

中脑

连接前后脑,传递信息

脑干的一部分控制视觉形象形成

网状结构控制机体觉醒和维持注意

前脑

大脑高级心理活动

脊髓

a.脑神经传入传出的中转站b.简单反射的控制中心

17、大脑皮层及其功能?

A、感觉区

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味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功能:

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整合与加工这些冲动所传递的信息。

B、运动区

功能:

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躯体各部位的运动。

18、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和规律

过程: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规律:

(1)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19、反射、反射弧和反射弧的构成部分(反射弧的工作原理)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它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反射弧的构成:

20、反射类型?

(1)无条件反射:

遗传的、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的

(2)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后天的

21、经典条件反射

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成为经典条件反射。

22、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习得

人在学习的两个刺激之间的联结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

同时性条件作用

(2)

延迟性条件作用

(1)

痕迹性条件作用(3)

泛化与分化

在条件反射建立形成初期,不仅原条件刺激本身会引起条件反射,而且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一系列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泛化

对某种特定的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予以反应

消退

消退是对条件性行为不进行强化而造成的行为出现率逐渐降低、最终消失的现象

延迟

由于条件反射延迟而产生的抑制过程

二级条件作用

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同时出现,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及其属性

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

语词

谈梅生津

23、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人某种反应的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24、

概念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基本原理

建立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

强化增加之前出现的行为的频率;

惩罚减少之前出现的行为的频率

行为的性质

基于天生的、不随意的、固有的行为。

行为被无条件刺激或条件刺激诱发

个体操作环境以产生特定的行为结果。

行为的结果增加或减少了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事件顺序

在条件化之前,一个无条件刺激引起一个无条件反应。

条件化之后,一个条件刺激引起一个条件反应

强化导致行为频率的增加;

惩罚导致行为频率的减少。

25、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6、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7、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由有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包括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

由有机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反映有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包括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28、感觉现象

(1)适应:

同一刺激对同一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暗适应:

从亮处进入暗处或照明停止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B明适应:

从暗处到光亮处或照明由暗转亮时,最初感到耀眼发眩看不清物体,经过几秒后逐渐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2)对比:

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同时对比:

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受器

B继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感受器

(3)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29、知觉的种类

(1)感受器不同:

视知觉、听知觉、触摸觉、味知觉、嗅知觉

(2)按知觉对象不同分: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0、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

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整体性:

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

(3)理解性: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

(4)恒常性:

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

31、知觉恒常性的类型:

(1)大小恒常性;

(2)亮度恒常性(3)形状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32、知觉基本特征的影响因素

知觉选择性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强度、对比度

在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

多维度变化的事物

符合格式塔知觉原则:

接近、连续、相似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需要、目的、动机、愿望、要求、兴趣、爱好(内在心理倾向)、已有知识经验

知觉整体性

客观事物中的关键性成分

知识经验

知觉理解性

知觉恒常性

33、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4、观察力:

个体能够迅速、敏锐和正确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属性以及细节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35、观察的品质:

(1)目的性

(2)客观性(3)精细性(4)敏捷性

36、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不同点

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简单的认知活动

从生理机制看,感觉是单个分析器的结果

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高于感觉的认知活动

从生理机制看,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总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7、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8、记忆的基本过程?

A识记:

识别、获得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B保持:

已识记的信息或知识经验在大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

C回忆或再认:

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39、记忆的分类

记忆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

记忆的内容

备注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1、在脑中保持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2、以表象形式储存

语义记忆

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

1、信息组织是抽象的、概括的

2、提取信息快速

3、不易受各种环境因素干扰

4、不需要做明显努力的线索搜寻

运动记忆

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或动作形象为记忆内容

1、运动记忆一旦形成,保持时间往往很长久

2、信息保持和提取比较容易,不易遗忘

情绪记忆

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保存在记忆中

情景记忆

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

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

1、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对信息的加工与存储

2、提取比较缓慢,需要通过一定努力对相关线索进行搜寻

(2)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

记忆存储的内容

特点

陈述性记忆

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

具有明显的可以用语言传授的特征

程序性记忆

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

1、一旦掌握,很难遗忘

2、信息检索会以自动化的方式出现

3、不能用语言表述,即不能言传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

意识的参与程度

内隐记忆

无意识情况下

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

外显记忆

有意识情况下

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

(4)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这个分类也是记忆系统

记忆系统

编码方式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

1、信息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

视像记忆

声像记忆

2、信息以感知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3、信息保持时间短暂,图象记忆保持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秒但不超过4秒

4、当被登记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做进一步加工,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

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1、在无复述情况下,信息一般只能存储5-20秒,不超过1分钟

言语编码

听觉编码

2、容量有限,一般为5-9个项目

3、记忆中的信息容易受到干扰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复述的存储机制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

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1、容量无限

表象编码

语义编码

2、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40、提高记忆的方法?

(生活经验,学术词语)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1、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

(2)持久性

(3)准确性

(4)储备性

42、记忆策略-记忆术

(1)定点记忆法

(2)联想法

(3)PQ4R法

一、预习

二、提问

三、阅读

四、复述

五、回忆

六、复习

43、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44、遗忘的分类

A暂时性遗忘:

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是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

B永久性遗忘:

识记过的材料,不经过重新学习不能恢复的现象。

45、遗忘的规律:

遗忘速度先快后慢,遗忘的量逐渐减少,到了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46、遗忘的原因?

(1)提取失败说:

遗忘是因为检索线索困难,不能提取信息或提取出现错误所致。

(2)记忆痕迹衰退说:

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3)干扰抑制说:

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干扰的记过

A前摄抑制:

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B倒摄抑制:

后继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4)压抑(动机)遗忘说:

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

47、影响遗忘的因素?

原因

规律

材料、客观因素角度

记忆材料的性质

1、对动作和形象材料的记忆,

遗忘速度比较慢

 

2、对有意义材料遗忘速度比较慢

记忆材料的数量

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遗忘越快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学习材料中的首尾内容,回忆正确率高于处于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学习材料容易重现并遗忘较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重现并遗忘较少

个体、主观因素角度

学习程度

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率最高

学习程度:

学习过程中识记材料的正确反应率

48、复习的作用

(1)给信息的再加工提供机会

(2)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3)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49、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与内容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50、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5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52、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与归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

53、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词)

(2)判断——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特性或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

(句子)

(3)推理——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有知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从已知判断出发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A演绎推理——从一般原理中推出特殊事例结论的推理。

B归纳推理——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

54、概念形成的阶段:

(1)抽象化

(2)类化(3)辨别

55、思维的分类

分类依据

名称

思维发展水平

动作思维

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

以人脑中的具体想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

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

聚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

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

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的意识

直觉思维

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

分析思维

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倒,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

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

常规思维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

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56、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

1、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

2、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2、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感觉知觉

1、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

2、感觉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

57、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58、问题解决的特点:

(1)目的性

(2)运算序列(3)认知运算

59、问题解决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方法)(4)检验假设(验证解决方法)

6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与功能固着

A定势——又称心向,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B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

(3)已有知识经验

(4)动机和情绪状态

(5)个性差异

61、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6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新颖性

(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有“灵感”出现

(4)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6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

64、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特征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65、如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运用启发互动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66、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表现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2)概括性;

67、想象: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想象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68、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

想象分为: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

69、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的反映

(2)补充功能:

弥补人类认识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

(3)代替功能:

当某些需要和活动不能满足或完成时,通过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种替代与满足

70、意识是人对环境刺激信息的感知、记忆、思维及某时刻的体验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及终止的调节与控制。

包括:

(1)人对客观事物与周围环境的意识,

(2)人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意识,即自我意识。

意识的核心是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意识的外部载体与表达方式。

71、意识功能:

(1)觉知功能;

(2)计划功能;

(3)选择与监控功能

72、意识的脑机制:

(1)脑机能定位说;

(2)脑机能整体说;

(3)脑机能系统说;

(4)脑机能模块说

73、注意:

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4、注意的特征

(1)指向性:

有选择的反映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2)集中性:

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75、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也叫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

也叫有意注意,指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

又称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

注意的种类

是否有预定目的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不随意注意

不需要

随意注意

需要

随意后注意

76、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

刺激物本身

人本身的状态

刺激物的强度

人的需要和兴趣

刺激物的对比

情绪情感状态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期待的事物

刺激物的新异性

有机体状态(如:

疲劳)

77、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因素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4)对个性的依从性

78、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

(2)注意稳定性:

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注意分散:

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即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上。

(3)注意分配:

人把自己的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