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240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学案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6、简单应用:

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创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发展: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7、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8、理解: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废除丞权,权分六部,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9、理解: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设立: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事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后来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评价: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

1、理解:

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影响。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2、理解:

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简单应用:

罗马法的影响。

对罗马:

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保护了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对世界: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1、简单应用: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综合应用: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英国责任制内阁起源于国王在宫中召开的内阁会议,后来议会控制了政权后,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而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内阁首脑称首相,议会选举时多数党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内阁对议会负责;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和首相保持一致;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并互相制约。

特点:

分权与与制衡。

第四单元

1、简单应用: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简单应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①土地分配: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②产品分配:

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革命性:

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

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内容: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开设新式学堂等。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综合应用: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影响: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列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理解: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简单应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主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历史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6、理解: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7、简单应用:

五四运动的时间(1919年)及其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理解: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工人运动的发展;

共产国际的帮助。

成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9、理解: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0、理解:

红军长征的时间(1934-1936年)和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11、简单应用: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影响。

九一八事变(1931年)影响: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影响: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13、简单应用: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4、理解:

重庆谈判。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中共目的:

极力争取和平。

结果:

签订《双十协定》。

15、理解:

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

三大战役指: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6、理解:

渡江战役的意义。

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17、简单应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

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理解:

二月革命的性质和结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俄国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六单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

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和基本方针政策;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和公历纪年。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简单应用: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一国两制”构想。

提出: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洗刷了港澳被占领的国耻,使祖国统一大业大大迈进了一步;

为国际上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7、理解:

“九二共识”。

199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第七单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又称亚非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

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了,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意义:

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

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中国外交僵局。

第八单元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获得发展。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经济上,西欧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增强;

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加上美国的帮助,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影响。

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目前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随着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必修二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2、简单应用: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民间手工业艰难经营,明中期后开始占主导地位,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影响深远(“丝绸之路”)。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原因:

春秋战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形成确立: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4、综合应用:

重农抑商。

概况: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农业生产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历代沿用。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

②到封建社会末期,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5、简单应用: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积极:

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联成一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

引起“商业革命”和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早期殖民扩张的后果

①对世界: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②对西欧:

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③对亚非拉:

双重性:

a、带来极大的破坏和灾难(野蛮的掠夺;

残酷的屠杀、奴隶贸易造成人口大量丧失);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

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

机器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生活方式: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社会关系: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世界市场:

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5、简单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经济结构: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部分。

③社会关系:

垄断组织的形成。

④世界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如京师同文馆)。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一战期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一些封建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原因:

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②国家的基本统一。

3、简单应用:

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③社会环境。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单元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时间地点:

1956年在北京。

①大会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

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坚持下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②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然后在全国全面推广。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

1、综合应用: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文化的影响;

②经济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