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77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7.翻转课堂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解析】翻转课堂是是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形式,“翻转”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翻转,学生掌握主动权,教师给予配合来完成课程任务。

故本题说法正确。

8.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解析】本题考察德育的概念,德育有大德育与小德育之分,即有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狭义的德育就指道德教育。

9.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解析】本题考察德育过程的规律。

10.为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测验是形成性测验。

【解析】题干描述的“为检查学生是否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测验”是诊断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前进行;

形成性测验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1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

西能。

【解析】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12.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指的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学习。

【解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的目的和学习的目的都是理解学科基本结构,而非从生活中发现知识。

13.刚去幼儿园时,洋洋由于对周围环境陌生,因此十分害怕,每次都在幼儿园门口哭闹不止。

几天后,洋洋对环境逐渐适应了,不再害怕去幼儿园了。

这里洋洋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学习。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时间所采取的行动。

加涅提出三类态度:

①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②对某种活动

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③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题干表达的是对某种总活动

的积极的情感。

14.依照奥苏伯尔的观点,一切有意义学习都可能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有意义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

【解析】有意义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间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也就是说新旧知识间有共同要素。

迁移的影响因素中提到两种学习存在共同要素是发生迁移的客观条件。

15.关于记忆遗忘的原因,艾宾浩斯认为遗忘不是痕迹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解析】艾宾浩斯认为如果不复习,遗忘的量随时间的进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压抑说是弗洛伊德的观点,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16.张林同学读书十遍刚好能够背诵下来,按照记忆理论研究成果,他需要再读5遍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解析】适当的过度学习是指在“记得”“学会”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学习时间,使得对学习材料的掌握达到更高的程度。

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最佳,其效应也最大。

因此,学习15遍效果最佳,还需要在学5遍。

17.康康的妈妈答应康康,只要他这学期末能考进班里前10名,就给他梦寐以求的汽车

模型,为此康康的学习比平时努力多了。

这里康康的学习动机属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指与近期目标或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来源于对学习内

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18.教育中十分强调因材施教,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该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优等生

和后进生。

【解析】因材施教指的是因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选择不同的内容。

但是对待

学生的态度要一致。

19.每个人的心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含有健康或不健康的元素。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经历了一系列顺序

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发展危机和发展任务。

20.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因此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

能达成预期目标。

【解析】考试焦虑的原因有个体内部和来自环境的。

除了调整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还有

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等。

2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遗传获得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如吮吸反射,

属于儿童的最初图式。

【解析】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所带来的一种本能反射行为,如吸

吮反射。

22.教育法和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是相同的。

【解析】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教育法律规范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

所以,教育法和教育法律规范不能混为一谈,其含义有本质上的不同。

23.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

说明学校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承担一定的监护职责。

24.教师进行学习提升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解析】教师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7.教师也应该享有在聘任制中的应有权利。

教师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完成教学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其他方面的教育;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5.制止危害学生的行为,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其中教师职业权利中第6条和教师的第6条义务均体现了学习对教师自身的学习提升,所以本题为正确。

25.教育法律救济的行政救济,司法救济是由国家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实施的。

【解析】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为:

1.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

道(法院救济);

2.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包括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

3.仲裁渠道;

4.

调节渠道;

5.其他渠道,如组织内部或民间渠道。

其中教育法律救济的行政救济,司法救济

是由国家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仲裁则没有国家机关的参与,是建立在纠纷双方自愿

接受仲裁的基础上,由非国家机关的仲裁机构进行的。

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26.权威性法学著作是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

【解析】法的渊源共分为两类:

(1)正式的法的渊源。

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具有直接作为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即由不同国家机关根据具体职权和程序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对于正式法源而言,法律人必须予以考虑。

(2)非正式的法的渊源。

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乡规民约、社团规章、权威性法学著作以及外国法等。

所以权威性法学著作不是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本题错误。

27.教育法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

【解析】教育法规的实施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教育法规的遵守和教育法规的适用。

教育法规的适用广义上讲,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

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

案件的专门活动。

28.本能需要是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实践基础。

【解析】旧的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有四种:

神启说、天赋说、情感欲望说、动物本能说。

神启说认为道德源于神的启示或天的旨意,企图从“神”、“上帝”或者“天”、“绝对精

神”那里引申出道德;

天赋说认为道德源于先天存在的良知或绝对精神,这种起源说把道德

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情感欲望说认为道德源于人的情歌欲

望要求,人的善性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欲望,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的生理和心理

需要,认为道德是从人的情感欲望中引申出来的;

动物本能说认为道德源于动物的合群本意,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动物本能即合群感的简单进化和延续,主张道德来源于动物

界。

而比较科学地回答到的起源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它真正解决了道德起

源的客观基础,并把握人类道德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作为一种道德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职业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

道德产生的实践基础。

29.教师职业道德养成主要依靠自律,与外部环境和社会无关。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是指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主要依靠自律是正

确的,但不能忽略外部环境和社会在师德养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提出此观点的人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解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培养和造就哲学家(哲学王)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

2.法国的教育制度是集权制,美国和英国的教育制度是分权制,同样是实施分权制,美国和英国的分权制又有不同,各自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这主要体现了()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A.经济B.政治C.文化D.自然

【答案】C

【解析】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例如,同为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在教育行政上实施集权制,而美国在教育行政上实施分权制;

同样是实施分权制,美国的分权制又与英国的分权制不同,各自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这些都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起的。

故选择C。

而政治因素指的是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制度。

政治体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集权制、分权制,相应地,教育行政制度也可以划分为集权制、

分权制两种类型。

原苏联、法国基本上属于集权制,美国、英国基本上属于分权制。

3.教师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景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行动研究D.实地研究

【解析】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

动者研究”。

题项描述的就是行动研究。

4.校本课程的优点有()①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②有利于通识性知识的学习③能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④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性知识⑤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课程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解析】学校(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开发、设计的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学习通识性和系统性知识是国家课程的目标。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理论,有关课程应该如何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的想法,属于()

A.经验课程B.理想课程C.理解课程D.文件课程

【解析】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①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如现在有人提议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并从理论上论证其必要性,就属于理想的课程。

这种课程的影响取决于是否被官方采纳并实施。

②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③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由于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多种解释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

我国学者将这种由教师重构后的课程称做“师定课程”。

④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识别这种课程的方式包括学生问卷、交谈,以及课堂观察。

题项中描述的是理想的课程。

6.在数学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和有效运用这些技能于生活、学

习、工作中的能力,这类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坚持()。

A.连续性原则B.顺序原则C.整合原则D.纵向原则

【解析】整合性是指将各种课程内容横向联系起来,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7.14世纪欧洲学校的课程有算数、几何、天文等,到16世纪增加了地理和力学,17世

纪又增加代数、三角、物理和化学等。

这说明对教学内容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政治经济制度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8.从教师的教来说,教学环节的基本顺序是()①评价②备课③辅导④上课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解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9.泰勒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

A.研究学生B.评价学习结果C.安排课程内容D.诊断学习需要

【解析】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0.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出有针对性的人物和事例鼓励学生,不断提高

学生修养,该教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修养B.锻炼C.榜样D.制度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11.同一堂课中,有的学生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心不在焉,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学习

成绩有了很大差异。

这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A.遗传B.学校环境C.社会环境D.个体活动

【答案】D

【解析】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

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卡特制B.道尔顿制C.特朗普制D.分团制

【解析】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

特朗普创立。

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

之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

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

教学时间分配为:

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13.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这是

指教师的()

A.专业理想B.专业知识C.专业能力D.专业自我

【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素养包括: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其中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属于条件性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中有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14.下列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隐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必修课程

C.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即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显著特点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是计划之内预期的课程,因此是显性课程而非隐性课程。

15.提出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论是()

A.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B.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D.赫尔巴特的传统化教学理论

【解析】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推广到教育中,形成的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的一种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着眼于教学的长期、间接的效果、倾向、变化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16.《论语》中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里体现出的教育原则是()

A.长善救失原则B.疏导原则C.在集体中教育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7.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

A.优秀班主任的指导B.教师集体的写作

C.专业机构的培训D.班主任的自我反思

【解析】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所以教师成长的关键与核心是反思,故本题选择D。

18.小学数学老师在教除法时,是这样设计的:

“如果有12个馒头,每人吃了3个,能够分给几个人吃?

每人吃2个呢?

每人吃1个呢?

每人吃半个呢?

”该数学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科学性与思想性和统一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题中数学老师将理论上的除法题给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答,充分遵守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9.班级组织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给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形成生活基本技能。

这主要体现了班级组织的()

A.个性化功能B.满足需求功能C.矫正功能D.社会化功能

【解析】班级(组织)具有社会化功能和个体化功能。

(1)社会化功能: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

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

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20.某校初一

(1)班的班级规定“早读迟到者,罚做教室卫生一周”,该班同学李晓刚又迟到了,班主任找他谈话,李晓刚说“班级是你说了算,又不是我同意的,我已经被罚了,你还找我干嘛?

”可见,该班在制定班规时违背了()

A.整体性原则B.规范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导向性原则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班在制定班规时,是由教师制定,并没有征得班级同学的同意,违背了班级同学全员参与的原则,违背了民主性原则。

21.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下列取向中属于习俗水平的是()

A.社会契约取向B.惩罚和服从取向

C.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D.好孩子取向

【解析】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好公民取向),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故本题选D

22.李老师是某中心小学的新教师,一天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语文课《春姑娘来了》。

课堂上,他用PPT展示了很多图片,并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看到了河,

有的说看到了树,有的说看到了花……李老师说:

“我看到春姑娘来了”。

下列对李老师的

教学评价,不正确的是()

A.李老师采用了问答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

B.李老师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