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春教案Word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春教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
(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
(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
“近”)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
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
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
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
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朗读(齐读)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
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
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
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
写作训练: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盼春?
绘春?
赞春
春之场景:
春草:
绿,嫩,多,细密,可爱,有趣;
春花:
热闹,争先恐后;
春风:
温柔,轻;
春雨:
细、密、多,牛毛,花针;
迎春:
舒活,抖擞。
【篇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
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
《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
?
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
《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积累优美的词汇,能够自然流畅的阅读文章,并形成较良好的语感。
初步的理解、鉴赏写景散文,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在学习诗歌时,注意通过各种诵读方法,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并加以点评与积累,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
了解课文中写景的一般方法,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观察景物。
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2、3、4、5、6、
第十四课春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酝酿、黄晕、应和、嘹亮”等生字词。
2、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品味和鉴赏文章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其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
达方式的运用)。
2、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
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
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逐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关键字词在本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感情。
手段:
多媒体教学。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的方法。
看:
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
问:
指出问题。
想:
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
读:
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写:
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播放门德尔松的《春之歌》音乐,同时用课件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
导入辞:
告别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我们迎来了花香鸟语的春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支红杏出墙来”,历代文人墨客都在用笔描绘着他们心中无边的春色。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
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你们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真正的“春之歌”。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温暖的春色吧。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音乐、优美的语言和诗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受氛围。
通过自然的感受,为下面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
2、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有关作者的简单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祖籍浙江绍兴。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有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根据课文右边的批注,给课文编写一个结构提纲。
边读边圈点批注(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不认识的字),在草稿纸上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能够从整体上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2、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学生可小声跟读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意境,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朗读的范例,为理解课文和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春天之美。
并可根据文章内容的描绘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合理想象,用几分钟的时间在纸上简单作画。
先小组交流,然后选择最优的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下文鉴赏做铺垫。
3、指导学生进行重点的朗读,学习好的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四)精读赏析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每一处景物都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我们不妨一起去好好欣赏一下。
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幅画作赏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赏析的时候,要抓住三个重点,即:
修辞手法的运用;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春的感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例如:
1、“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
把“闹”换成“飞”就达不到渲染盎然春意的效果了。
4、春风本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
作者却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5、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
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
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
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方面欣赏文章之美,自然之美,春之美。
通过鉴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丰富感情。
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蓬勃的动人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春天的赞美,同时也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一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巩固练习与达标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抚摸()润湿()应和()
嘹亮()抖擞()酝酿()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b.朗润(明朗润泽)
c.卖弄(向别人讨好)
d.宛转(形容歌声抑扬动听)
3.指出所用修辞手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4.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如将其还原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d.③④②①
5.填空。
①《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
作者________是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学期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
②《春》由________春、绘春、________春三部分构成,其中“绘春”又是由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五幅画面构成。
③“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________。
“仿佛”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
“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我短短五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坚实的去实践着这句话。
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
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
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我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
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这节课,虽然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没有达到我的既定目标,但可以说,学生都积极的参与了,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值得欣慰的了。
附:
板书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能力。
诗意绽放的春天
——苏教版语文七上《春》教学设计
单位:
山西省清徐县孟封中学姓名:
申俊刚
【篇三:
七年级语文上册11《春》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春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网上查阅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介。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或文章。
3.搜集有关春的图片及朗读材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
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
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
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
盼春(第1自然段);
绘春(2—7自然段);
颂春(8—10自然段)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
(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
(“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
(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
(“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
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
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
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
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
“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
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第二课时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
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
“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
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
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
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
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
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
法。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
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
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
“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
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