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5928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3课 区域Word下载.docx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

两晋之际。

(2)原因: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

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唐安史之乱以后。

安史之乱。

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两宋之际。

靖康之变。

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2.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B)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了第一次南迁高潮;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第二次高潮;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江南的初步开发。

①时间:

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中唐以后。

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4)影响:

文化中心也随之发生南移。

【温馨提示】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原因: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

大量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

3.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B)

①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②气候炎热、潮湿

③人口稠密资源贫乏  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两汉时期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因此人口较少,故③错。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A)

A.从战国到东汉B.从东汉到隋唐

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D.从唐代到明清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记忆能力。

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2.“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C)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3.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A)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4.下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D)

西汉→(魏晋南朝)→(①)

A.东汉B.南朝

C.隋朝D.南宋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由经济重心在南方这一现象可以判断应选南宋时期。

5.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富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D)

A.南方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B.江浙一带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C.江浙地区人杰地灵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密布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回答根本原因时,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

6.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

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

……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

据材料可知(B)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材料只是反映北方经济状况,没有描述江浙地区经济,而且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生态环境破坏后,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联系紧密,故B项正确;

材料中强调的是环境恶化影响经济发展,不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故C项错误;

D项信息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C)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8.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B)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

以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9.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D)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四个选项均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但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因素,即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10.以下是某一时期的文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D)

A.秦汉B.魏晋

C.隋唐D.两宋

根据图中所示,文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为中国的文化中心。

秦汉王朝定都在长安,因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应该在长安地区,与图中分布所示不符,故A项错误;

魏晋时期,大多王朝定都在北方地区,因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应在北方,故B项错误;

隋唐时期,定都也在长安,因而文化中心应在长安地区,故C项错误;

两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从而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故D项正确。

11.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

人)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文化的发达与否往往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古代思想家的地域分布可以从经济的发展来分析,春秋战国到北宋思想家人数最多,反映了北宋前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南宋到明清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思想家人数又占绝对优势,因此①②分别对应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岭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思想家最少,因此③对应的是岭南地区,选择A项符合题意。

12.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

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

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C)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更发达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当时的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

材料中“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信息说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河南省七”说明当时的河南经济较为发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论及城市分布,没有提及城市经济职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材料中大都会明显是北方远远超过南方,说明当时北方是政治经济中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

B.宋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的较长和平局面

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由题干“《宋书》”可知材料所指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刘宋政权统治时期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南方这个时期农业之所以发展主要是因为北民南迁,故A项正确;

B项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故B项错误;

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D项错误。

14.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B)

材料

结论

A

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

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

宋英宗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

C

《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

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

D

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

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才正式移到南方,故A项错误;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军队不断扩充,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了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故B项正确;

《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著作,此时西方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不存在机器纺织品与手工纺织品对比的可能,故C项错误;

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完全地禁绝中外贸易,在广州的十三行由政府特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15.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唐代(D)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题干中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的情况有所不同,其描述没有体现出问题中变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

题干中只提到南北方兴修水利数量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失衡,故B项错误;

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是在南宋时期,故C项错误;

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分,中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战国农业地图      明代农业地图  

阅读上图,概括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认真观察图片,从农业分布地区、农作物种类和产区等方面概括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结合明代相关史实,说明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

变化:

农业的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和产区增多。

因素:

人口南迁,传播了农业技术;

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推动了新农作物的引入;

商品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