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5539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新闻的真实与谎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关键词】新闻虚假新闻传播防范

目录

一、引言1

二、新闻的定义1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2

(一)政治与文化因素的影响2

(二)市场的恶性竟争2

(三)受众心理的影响2

(四)媒体从业门槛降低,职业道德缺失3

四、虚假新闻的形成及传播途径3

(一)来源广泛3

(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间的“交叉感染”4

(三)涉及到的媒体多5

(四)波及范围广泛5

五、虚假新闻的防范措施6

(一)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6

(二)建立健全新闻媒体行业制度6

(三)完善新闻监督体系6

参考文献8

一、引言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长期以来,虚假新闻一自是中外新闻界难以消除的顽疾。

虚假新闻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虚假新闻给新闻事件当事人带来难以挽回的名誉和经济损失;

另外,虚假新闻借助于各种媒介迅速传播,将公众舆论引入误区,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媒体本身也经常因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而逐渐丧失公信力,日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新闻的定义

关于对新闻定义的讨论,是我国几代新闻人热衷的话题之一,新闻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开始与时俱进,新闻定义的探讨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局面,本文不拟对所有的新闻定义进行回顾,只是针对性的对与本文相关的几种定义进行简要介绍。

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

1.事实说。

徐宝磺早在1919年他撰写的《新闻学》当中提出:

“新闻者,乃多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首次提出“事实说”。

此后,在新闻定义的研究热潮中,有不少学者成为了事实说的支持者。

比如由胡乔木提出的“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范长江提出的“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报道说。

报道说的起源即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陆定一在40年代一篇名为《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成为了报道说的鼻祖。

此定义延用至今,目前还在各大新闻教材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新闻学中关于新闻的经久不衰的定义。

3.信息说。

从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新闻定义开始持信息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宁树藩先生在1987年发表在《复旦学报》的一篇名为《新闻定义新探》的论文,他提出: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自此,信息说在新闻定义的百家争鸣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又一批新闻学者成为了信息说的拥护者。

虚假新闻则是通过大众传媒公开传播的谎言或谣言。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新闻自然也不能免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封建王朝,历代君主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会利用虚假新闻蒙蔽百姓;

进入资本主义后,资产阶级也利用这种方法掩盖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即使在公众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真相的现代,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就发文揭露政府操纵新闻、掩盖战争真相的丑陋事实。

政治因素在特殊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产生虚假新闻的主因,如战争中的双方为了鼓舞各自士气会虚报战果,资产阶级政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会虚构事实,在我国大跃进时期为了鼓励民众力争上游而夸大生产数量。

与此相呼应,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很难避免这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与政治环境相互依存,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文化需求。

(二)市场的恶性竟争

经济原因是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媒体数量不断增长,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并且由于一些新的媒介方式逐渐流行,如微博、微信等,传统的媒体竞争也开始向这些领域渗透。

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强大的压力迫使媒体必须拥有更大的发行量和点击率,获得更多的广告等收益,这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沃土。

为了争取眼球取得轰动效应,一些媒体开始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渲染未经证实的虚假消息,歪曲事件的本来面目。

商业化开始逐渐侵蚀新闻媒体的各个方而,部分新闻从业者为了私利,开始将真实性放在次要地位,而把轰动性与娱乐性等因素放在首要地位。

(三)受众心理的影响

新闻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受众,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信息时有主观选择性,而非一味的处于被动地位。

在当前社会,媒体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已经高度发达,受众可以选择的新闻信息也开始变得极为丰富。

面对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受众们会选择那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新闻,同时为了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在新闻类型上更偏向于娱乐性和新颖轰动的新闻。

媒体为了自己的信息商品能够为受众接受,就需要能够满足甚至是迎合受众的这些心理要求。

虚假新闻往往能够与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相吻合,大众媒体为了获得更大的受众市场,罔顾新闻的真实性,使得虚假新闻在受众市场中占据主体。

这种以受众市场为主导的情形,无疑进一步推动了虚假新闻的泛滥。

(四)媒体从业门槛降低,职业道德缺失

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新闻质量有着最自接的影响。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迅猛发展,从一万人左右增长到今天的近八十万人。

许多从业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新闻业务培训,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尤其是伴随着网络兴起带来的冲击,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与同行业人员之间的竞争,缺乏自律精神,为了发行量和点击率,刻意制造虚假新闻以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在这种风气下,新闻的真实性被抛弃,记者采访}I-.}I片而而小深入,编辑把关也松散小严,这种现象在加剧虚假新闻泛滥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造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而的,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与我国相关新闻制度的不健全有关,一些制度漏洞成为不法媒体制造虚假新闻的途径。

另外,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形态,其自身特征也为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虚假新闻屡禁不止,如果想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政策。

四、虚假新闻的形成及传播途径

纵观最近几年虚假新闻报道出现、发布、流传的机制可以发现呈现出四个新的特点:

(一)来源广泛

2010年12月7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遏池县的河南义马煤业集团巨源煤业公司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井下工人遇难。

但是关于这起悲剧的报道一开始就是由一组不真实的数字构成的。

各家媒体随着采访、点差、挖掘的深入逐步逼近事实真相,到大约一个星期以后才真正接触到了真正的事实关键与核心。

矿难当天的下井人数在后续报道中不断攀升,从开始的十几个人一直到最后公布的82人,5天之内发生了6次变化。

在最终的数字出来之前前面的每一条相关报道都是不真实的。

除了隐瞒下井人数,矿方还有多重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从而导致许多关于这次的矿难的报道都是不真实、不全面的。

这种不真实的报道主要是由信息的提供方也就是事故的责任主体造成的。

所幸的是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部分媒体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追踪调查终于逐步逼近了事实的真相。

近些年来,中国的矿难太多太频繁死亡26人在诸多矿难规模中算是比较小的数字,因为我们已经见惯了动辄上百、数十人遇难的矿难报道。

如果媒体全部止步于最初的信息发布,这起矿难的真相就被一堆不真实、不完整的报道遮蔽了。

最近几年,虚假报道的来源还有一个重要渠道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线人”。

“线人”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刃剑。

不可否认“线人”的存在的确丰富了新闻媒体的消息来源拓展了报道的触角.但是“线人”的危害和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经常被“线人”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线人”有时不但没有为媒体所用媒体反而被“线人”出于各种目的加以利用了。

2010年部分媒体关于所谓“元宝哥”的系列追踪报道就是被“线人”误导、利用的典型例证。

现在正在日益壮大的自由撰稿人队伍也是各种虚假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

同样在2010年见诸报端的“中国海军护航索马里将跟踪潜艇逼出水面”的报道就是自由撰稿人的“杰作”。

还有更多的假新闻则是来自个人的观点、论述。

有些由个人或非官方机构调查的数据、现象,未经核实就被当作新闻发布。

比如,有的专家曾经在一次会议发言中说,中国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这位专家的数据来源据他自己说是“国外一家研究机构的估计”。

有的报纸就将这样两个未经核实的、显然带有政治目的的“数据”当成新闻发布了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发表了若干评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间的“交叉感染”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新媒体天生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使得各种信息的采集主体、发布程序、审核办法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完备,因此新媒体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可疑性。

但是最近几年传统媒体开始频频从新媒体中转发信息,而新媒体又往往会对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再传播再放大从而很容易形成虚假性新闻的“交叉感染”。

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著名作家金庸死亡的虚假消息并在其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同步更新。

这家周刊的微博拥有30万余名粉丝,其人人网主页拥有15万余名好友,这使这则谣言被加速传播、被成倍放大。

这则假新闻的来源是一个私人微博。

当天20时19分.新浪微博用户“中岛”发布了一条微博消息:

“刚刚得到消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因中脑炎于2010年12月6日19点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

”不到1小时,这条微博被转发3000余次,讨论超过5万条。

当晚《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的编辑下班后看到这条微博,在家登录周刊的微博官方账号并以周刊的名义发了类似内容的微博:

(即时新闻)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享年86岁。

这则消息里没有注明是转发,很多网友出于对传统媒体的特殊信任,误以为是该周刊核实并且首发的消息,于是大量转发。

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叉感染的典型例证。

(三)涉及到的媒体多

说到假新闻人们往往联想到小报小刊或新兴媒体,但是,现在的虚假新闻的踪迹已经频频出现在传统主流媒体之中。

中国新闻史上最大的假新闻之一“纸馅包子“事件就是来自北京电视台记者的臆造,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给予了转播。

(四)波及范围广泛

虚假新闻过去常常出现在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花边新闻或受众关注的其他热点题材上。

但是,现在的主题报道、正面报道也经常因为在采访过程中造假而屡被质疑、揭露和垢病。

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一则题为《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的一名小学生她说:

“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

”这一记者的意图显然是想让孩子现身说法以此表明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可能随时出现在未成年人面前。

但是,一句“很黄很暴力”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质疑。

因为根据目前的电脑防控水平,一个自动弹出的画面能够同时“很黄很暴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央视对观众的质疑没有明确回应但其中摆拍的痕迹和意味的确相当明显。

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假新闻至少是掺杂了虚假成分、虚假元素的新闻。

总之现阶段虚假报道的“生态特征”是多样共生的,其形成机制和发布途径也是多样化的。

反对虚假新闻的的任务远非指出并评判几条具体“新闻”那么简单。

五、虚假新闻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新闻从业人员对于虚假新闻的产生担负着最直接的责任,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较高的新闻职业道德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首先需要提高的是自我道德修养。

较高的个人道德有助于帮助从业人员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做到不弄虚作假,尊重事实,不为谋私利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在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质时,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标准,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追求真实。

作为新闻机构,在招聘新闻人员时,上岗前务必要接受岗前培训,培养其职业道德素质。

新闻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新闻机构需要从一些小事和细节上入手,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新闻从业人员抵挡住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防止媒体为了物质利益一味迎介受面对众。

(二)建立健全新闻媒体行业制度

新闻媒体行业的制度缺陷也是造成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健全新闻媒体行业相关制度,从整体上要求规范新闻准入制度。

作为新闻行业整体中的个体,新闻机构需要从多方面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

首先,新闻机构要实行严格的招聘培训制度,在新人上岗前,要接受岗前培训,培养其职业道德素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其次,在上岗后,新闻机构要优化和完善对人员的工作考核制度,在考核时,不仅要注重新闻的量,更要注重新闻的质,防止记者为了追求利益而只看重稿件数量,忽视新闻的真实性。

再次,新闻机构还要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对于发布虚假新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分,对造成重大影响的坚决予以辞退,对虚假新面对闻制造者的惩戒也将对其他人员起到警醒作用,使得其在工作时能够约束自己,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担负起应有的社会面对责任。

(三)完善新闻监督体系

接受社会的监督是新闻媒体应尽的义务,并且这种监督对于新闻媒体自身而言也是有益的,它能够增加其与受众的互动与沟通,防止虚假新闻对自身的危害。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审查虚假新闻机构,其他机构也是兼任此项职能,作为政府部门,仅仅依靠新闻主管部门无法完全担当起相应的监督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

与国家监督的缺乏一样,我国也缺乏相应的民间监督体制。

受众的监督对于杜绝虚假新闻有着重要意义,受众通过成立民间团体,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媒介批评,能够促使新闻媒体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减少虚假新闻现象的发生。

另外,除了国家与受众的监督以外,作为新闻媒体还需要接受同行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一旦有虚假新闻,媒体要公开发表道歉,其他媒体作为监督者应杜绝再次转载。

只有通过多管齐下的监督方式,才能够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来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

在媒体传播极为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借助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方便性,虚假新闻的危害性需要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

杜绝虚假新闻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相信,通过提升新闻从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健全相关制度和完善监督体系等措施,虚假新闻将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参考文献

1刘自雄,任科.现代性、后现代性与虚假新闻——关于虚假新闻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现代传播,2012,34(8):

38-41.

2郝雨,张晓伟."

类虚假新闻"

再批判[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3):

120-129.

3赵蕾.虚假新闻的生产与新闻记者自律——以伪造“47号公告”事件为例[J].新闻界,2012,(4):

6-8.

4柳汉娜.网络虚假新闻的诱因及治理对策[J].中州学刊,2009,

(2):

248-251.

5吴晓明.网络虚假新闻的生成形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

(1):

83-89.

6吴谷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之三警惕,虚假新闻愈演愈烈--析虚假新闻在当前的主要特点及成因[J].新闻记者,2005,(10):

5-7.

7顾理平.契约精神视野中的虚假新闻[J].现代传播,2008,(5):

36-38.

8邹迎九.虚假新闻的信用治理策略[J].新闻知识,2013,(5):

20-22.

9樊娟.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如何应对虚假新闻--以《我们错了》一书中刊登的虚假新闻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25):

232-233.

10张辉,李国辉,贾立等.一种基于TF·

IEF模型的在线新闻事件探测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3,35(3):

55-60.

11周大勇,王秀艳.“前新闻时代”与“前新闻现象”——对现有新闻史完整性的质疑[J].学术交流,2013,(8):

220-224.

12何长文.《新闻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1

1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1

14美韦尔德伯尔.《新闻与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周黎明译.2013-1-1

15魏永征.《新闻法新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