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5438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3只有一个地球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素材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

“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

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5.“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

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二、对词语的理解

晶莹:

光亮而透明。

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资源: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矿物:

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大部分是固态的(如,铁矿石),有的是液态的(如,自然汞)或气态的(如,氦)。

恩赐:

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滥用:

胡乱或过度地使用。

文中指胡乱或过度地使用化学品。

威胁:

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地球8次奇变

奇变一:

出现生命第一次奇变是在1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

塞尔维亚尼什哲学院副教授帕夫莱博士在一块19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了植物含有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表明地球已有生命。

奇变二:

出现昆虫第二次奇变是在4.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1厘米长的小昆虫。

它是由日本生物学家在本州岛山脉中最古老的有机化石残片里发现的。

奇变三:

出现恐龙第三次奇变是在2.2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恐龙。

美国古物学家在亚利桑那沙漠发现这个恐龙化石。

奇变四:

出现猿人第四次奇变是在4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猿人。

埃塞俄比亚的阿瓦什河岸有一具距今400万年的古尸,经鉴定是一具猿人尸体。

奇变五:

出现石器工具第五次奇变是在250万年前,人类使用石器工具。

考古学家亦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沙漠地区发现一批原始石器工具。

奇变六:

出现直立人第六次奇迹是在160万年前,直立人的出现。

这是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两岸发现的。

经鉴定,这具骨骼化石是一个12岁的男孩子,身高与现代人一样。

奇变七:

出现原始村落第七次奇变是在1.5万年前,出现了原始村落。

在俄罗斯波加尔斯克地区发现了极其珍贵的原始村落遗址。

奇变八:

出现象形文字第八次奇变是在7000年之前,出现了象形文字。

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墓壁上残留着绘画,墓内有陶器,上面镌刻象形文字。

第一个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

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

一百多年前,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

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在研究电学的时候,卡文迪许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试验仪器,根据身体各部位的麻木感觉,来估计电流的强弱。

凭着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他发现了电荷的平方反比定律等重大电学规律。

卡文迪许还善于将科学应用于社会。

他曾为火药仓库研究避雷装置,为国家造币厂研究减少金币磨损消耗的办法。

卡文迪许在科学上有那么多的贡献,可在生活上却被称作怪人。

他腰缠万贯,但没有一件不掉扣子的衣服;

他有一处宽大漂亮的住宅,却没有妻子儿女;

他不善交际,见人会脸红,甚至连女仆也回避,因此还得罪过不少人。

他死后留下大量资料和手稿,麦克斯韦整理了五年,最后出版了《亨利·

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

一生俭朴的卡文迪许留下大笔遗产,其中一部分由他的家族在1871年捐赠给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用这笔钱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对一百多年来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后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6人。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有感

当我读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

保护地球吧!

那是你们的家啊!

这篇文章向我们说明了地球--这个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多么的美丽,同时又是多么的容易破碎。

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却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各种资源的枯竭。

地球经过人类的破坏现在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甚至已经奄奄一息了……

我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使我觉得地球妈妈是多么的美好,是多么的可爱。

因为,课文里有说:

“距离地球40亿公里内的宇宙没有适合我们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指望破坏地球妈妈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这我们先别说,我们得到了这个美丽而又难得的家园后,不但不去精心的保护它,还把地球妈妈折磨的面目全非。

据那些环保科学家研究表明:

现在地球上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了36000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4。

我就借这篇文章号召大家:

行动起来吧!

保护这个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地球妈妈吧!

难道你们忍心看到地球妈妈一天天得被破坏吗?

你们一天一天得破坏她,不就等于把自己房子的砖一块一块得拆下来吗?

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吧!

科学家称地球已有45.3亿年历史

科学家们最近指出,地球已有45.3亿年的历史,地球的形成比过去研究提出的历史早3000万年。

将反映地球形成轨迹的陨星与地球上的石头进行比较,科学家们得出结论:

地球的金属核心在太阳系诞生以后3000万年形成。

这一发现与过去的结论不同。

1995年进行的研究说明,地球的核心是6000万年前形成的,是在太阳在一个混浊的粉尘和气体盘状物的中心浓缩之后形成的。

新的时间准确地确定当时的地球几乎达到它现在的体积。

加利福尼亚研究地球科学的教授斯蒂文森说,新的分析正好符合现代关于地球形成的理论上的想法。

他本人没有参加这项研究,他认为新的计算为地球金属核心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大约的时间,决定它从硅酸盐形成的整体中分离出来。

一般认为这一过程是地球的主体形成的最后一步。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星期四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是由一个德国小组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法国科学家合作进行的。

斯蒂文森认为,两组科学家取得同样的结果增加了这一发现的可靠性。

科学家们对太阳系形成后留下来的原始陨星中铪和钨的放射性元素的比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计算。

这些陨星对决定地球核心的年代提供参考,因为它们来自从来没有成为一个整体的一些球体。

然后他们将上述结果与地球和火星上的石头进行比较,得出了新的结论。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简说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

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

最后告诉读者:

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

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为什么地球上有那么多山?

在地球上,陆地面积只有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山地面积又占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山呢?

这是因为地壳在地球的转动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挤压现象造成的。

地壳在挤压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断裂,在断裂的两侧相对地上升或下降,就会形成山脉。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它还在不断地升高。

为什么地球中心热,怎样测其温度?

地球深处的热量有3个主要来源:

(1)地球形成时生成的热量;

(2)地核物质下沉至地心时磨擦产生的热量;

(3)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球热量的释放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

这种释放通过液态外核和固态地幔中的热“对流”,以及边界层(如地球表面的板块)内速度较慢的热“传导”来实现。

结果是地球原生热量的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

总之,地球诞生之初产生了大量的能量,由于地球无法很快冷却下来,便造成了地球内部持续的高温。

事实上,除地球板块像毯子一样起到保温作用外,固态地幔中的热对流也不能提供使热量得到有效释放的机制。

不过,地球通过促使板块构造运动(尤其是在大洋中脊处)的过程也确实释放了一些能量。

科学家主要借助铁在超高压状态下的熔化特性来估计地球深处的温度。

我们知道,地核是指位于地面以下2886公里至6371公里的部分,主要由铁构成。

地核分成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两部分。

如果我们能够估测铁在压力极高的内、外核交界处(离地面5156公里)的熔化温度,那么在实验室中得到的这一温度应该接近于这一界面上的实际温度。

科学家在矿物物理学实验室中利用激光器和高压装置创造出了尽可能接近实际的高压和高温。

实验结果显示,铁在上述状态下的熔化温度为4500k至7500k。

据此,我们还可以推算出地幔底部(即外核顶部)的温度,大约是3500k至5500k。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相关资料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面对这么大的球体,人们用什么办法能够测出它的大小和质量呢?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结论,紧跟着,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出色地完成了测量地球大小的工作。

他巧妙地利用太阳光线作参照,测出亚历山大港与阿斯旺两地间的地面弧距,冉测出这两地间的地面距离。

他利用这两个数据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39816千米,与白前测算的结果相当接近。

现代的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在地面上用三角测量法对地球作精密的测算,而且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在空中对地球进行精确测量,由此得出了地球大小的精确值。

那么地球的质量又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有人也许会想,很简单,地球体积和密度的乘积就是地球的质量。

然而地球由表面到核心物质结构不同,密度变化很大,用这种方法困难很多。

科学家们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一对相互吸引的力,这一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其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利用这一定律人们测出地球的质量约为5976x10吨,即约为60万亿亿吨,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

正因为地球巨大的质量才产生了强大的引力。

在这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不仅地球表面的万物都被紧紧地束缚在地球上,而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也无法逃逸。

《只有一个地球》相关链接

地球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远近的次序计为第三颗,形状像球而略扁,自转一周时间是一昼夜,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等生存。

有一个卫星──月球。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据《人民日报·

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

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

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

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

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

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

1/3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

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草地退化、消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

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只有一个地球》写作特点

文章为了便于让读者对地球的认识,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作比喻、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条分缕析,一层一层表述下来,结尾提出号召,点明中心。

用比喻的手法:

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又比作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只有一个地球》学法提示

一、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你自由读课文,说说地球有什么特点?

(美丽而又渺小。

⑴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地球的美丽?

如: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确实好看极了。

⑵为什么将地球比做“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

⑶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地球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⑷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运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

⑸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珍惜地球,爱护地球。

2.学习第二段:

⑴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画出来。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什么是有限的?

有一定的限度。

⑵文中的自然资源指什么?

文中自然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如:

矿产资源;

一种是可再生资源,如:

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

其结果如何?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

不加节制地开采。

结果:

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

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什么是“节制”和“不加节制”呢?

节制就是限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加节制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计划地随意进行。

3.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这段话说明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随意毁坏造成的严重后果。

“本来”一词说明水、森林、生物和大气这些资源不像矿产资源那样,原来是可以再生的。

“但是”一句,充分地说明了人们带给地球的危害,使得可再生的资源不但不能再生了,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明确表明,如果人类不去爱护自己的地球,那么人类的生存都将会面临严重的威胁。

4.学习第三段:

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

为什么?

读第三段思考。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一,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第二,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况且火星或月球上缺少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

因此移居到别的星球是不可能的。

⑵再读这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学习第四段:

⑴实际上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我们就别无去处。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读读这一段。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⑵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想想1、2句和3、4句是什么关系?

能试着说说吗?

因果关系。

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总结全文: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数据,一层一层地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知识,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护,那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

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