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294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7、巩固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8、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小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板书设计

 题西林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作业

教导处检查签章:

年月日

  

湄潭县石莲乡中心小学教案

第3周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第12课时

5、游山西村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

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

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二、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

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4)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

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

“足”是什么意思?

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

那还指什么足?

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

要突出“足”个人读,齐读。

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

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

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

莫笑是什么意思?

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

,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自由读——个人——齐读。

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6)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

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汇报。

(7)是啊!

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

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

板书:

情谊真。

2、引读:

(1)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

(2)听着山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3)山民敬重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他需要我们通过读把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不折不扣再次呈现。

一起读——

三、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

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

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

(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

景色秀。

3、诶!

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

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

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

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

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

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

对,要先先抑后扬。

个人读——齐读。

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

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四、朗诵,感悟情境

五、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

顺学而导,渐入佳境——《游山西村》教后记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

在教学古诗《游山西村》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从实际出发,激情导学,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情景,大胆想象,张扬个性,建构文本意境。

一、诗句理解,在“追问”下突破

  我让一位学生说说第一句的诗意,但学生就站着,一句话也不说。

于是,我问他:

“有哪一个字,你不理解呢?

”他很肯定地说他没有不理解的字,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于是,我从关键词语入手,以追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角色体验,在朗读中悟情

  让学生读出感情,最好的办法是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文本中角色的感情。

因此,我用语言描述创设一个情境,我扮演大诗人,学生扮演农家人。

我为学生创设了古诗中的情境,学生兴趣十足地扮演了农家、扮演了大诗人陆游,走进文本,走进了农家人、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

只有感悟到了诗句中的情感,学生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三、画面想象,在入情中悟理

  古诗一般都是情景交融的,我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描写景色的词语,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的美。

抓关键词语体会文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词语是有含义的,有情感的,如何借助词语诠释一个画面,一个意思,一种情感呢?

我让学生把词语还原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

学生用心眼看到了诗中的画,悟到了诗中的情,再表现于自己的感情朗读中。

此外,如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呢?

关键之处要学会顺势引导,让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领悟诗句蕴含的道理。

第3周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第13课时

爬山虎的脚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学习生字、词语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3周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第14课时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

学生准备水彩笔。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

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思考:

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

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爬     爬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第3周2012年9月21日星期第15课时

蟋蟀的住宅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在课前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

例如:

    隐蔽——青草丛中隐蔽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干燥——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不深不宽——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

    弯曲——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平台——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4、找出描写蟋蟀住宅样子的句子(段落),找出叙述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段落。

  5、重点默读第五—七自然段,想想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有些特点,课文直接告诉了我们;

有的特点,要联系上下文。

  6、画出蟋蟀住宅的剖面图(或简单的示意图),再指着图介绍住宅的特点。

  7、用自己的话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完整地说一说(蟋蟀的住宅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形状像隧道,是倾斜的、弯曲的,九寸深一指宽;

它修在向阳的地方,干燥;

有出口,出口处有平台;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第课时总第课时

 1、运用上一节课认识的有关课文的表达方法,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些特点的(用数字说明、打比方介绍、用拟人方法叙述)。

  2、怎样概括说明修建住宅的经过呢?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认真阅读相应段落。

  3、一是写动工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二是写怎样挖掘(可以让学生找出表现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用了哪些工具,体会挖掘的不易);

三是不断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可从三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用比较的方法,把蟋蟀和别的昆虫进行比较(第二自然段),别的昆虫“临时”藏身,“不费工夫”,蟋蟀“慎重选址”,“自己挖掘”,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二是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的艰辛与挖掘工具的简单联系起来思考,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是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

第一句在文章的开头: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句在课文第三段“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第三句在第七段末: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5、要注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讨论:

作者是怎么观察蟋蟀的,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6、课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

或者搜集有关小动物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在同学中交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

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

仔细观察,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