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098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己,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

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

7.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代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春为岁首”,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B

“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唐代出现曲辕犁

C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A.A

B.B

C.C

D.D

9.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男耕女织模式瓦解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0.《国语·

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

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A.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B.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11.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织工1034人,宋真宗咸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

宋徽宗崇宁三年建立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

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

这表明当时

A.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B.民营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12.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

13.《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

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  )

A.青花瓷B.五彩瓷C.珐琅彩D.青瓷

14.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15.《徽州府志》载:

“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据此可知

A.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

B.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

C.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

D.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

16.诚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诚实不欺、遵守承诺的商业道德。

下列所述鲜明反映商人讲求诚信的是

A.“百金之家,夏无布帽”

B.“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

C.“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D.“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17.唐律规定:

“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

入己者,以盗论。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

”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

这说明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18.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19.《东京梦华录》记载: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20.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A.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

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D.近代城市兴起

21.明朝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贩卖“洞庭红”蜜桔到南洋,获利千倍。

返途,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海龟”,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高价买下,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

这说明当时

①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③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④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言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农本商末D.闭关锁国

23.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

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

此举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B.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D.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

24.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25.明清时期,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由此可知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当完善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2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27.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家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随着时局变幻,该公司不断经历波折。

下图摘自《汉冶萍公司史》目录,请判断第四章第三节的标题可能是

A.汉冶萍确立官办的体制

B.汉冶萍举借日债及后果

C.汉冶萍在重庆再建新厂

D.国民政府接收汉冶萍产业

28.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

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

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A.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B.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C.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

D.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29.图1、图2是1912年、1936年中国进口产品分类统计。

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B.重化工业发展日渐萎缩

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

30.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

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1.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

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

“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32.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

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钢铁厂

纺织厂

机械厂

食品厂

电器厂

化学厂

文教用品厂

其它

1家

92家

168家

22家

28家

54家

31家

14家

 

A.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

B.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D.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

3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

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34.下图是我国建国初期发行的股票凭证。

这一股票发行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正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酝酿

35.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C.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6.下列诗词歌谣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推倒三山黎庶悦,中华崛起翻新页。

②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

实行“大包干”,粮油大增产。

③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A.②③①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37.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钢铁生产的状况,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百姓服饰受到“文革”的影响

B.国民的建设热情受到压抑

C.社会资源面临较大的破坏

D.英国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

38.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

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

这些错误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

A.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39.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

B.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

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

D.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

40.“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二、材料分析题

41.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

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

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材料四:

荣毅仁,从20世纪30年代起即投身于民族工业,成为中国拥有20多家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氏企业代表。

新中国建立前后的许多重要时刻,荣毅仁都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让申新各厂的纱锭迅速转动起来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

抗美援朝时积极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1957年1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受毛主席委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他也顺应民心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

国门开放之初,荣毅仁创办“中信”公司,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荣毅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海外亲友的帮助,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做了大量工作。

——蒋颖、王红梅《“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传奇一生》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回答材料一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

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图片请列出材料二中的五种经济成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4)荣毅仁的企业发展中,在不同的阶段他可以巧妙地利用哪些有利的条件?

(5)据材料概括指出荣毅仁为什么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6)从他的创业经历中,你对“创业”有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耕作技术进步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由表格信息可知,在西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表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D项符合题意;

铁农具是实现农业精耕细作的一个方面,但不能说明有铁农具能逐步实现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A项;

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不能说明它是否已成为西南的主要劳动工具,排除B项;

西南地区所使用的铁器是从外地引进,还是本土所产,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因而不能判断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已大大提高,C项错误。

故选D。

2.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是铁犁牛耕,该图可以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B项正确。

图示信息是铁犁牛耕,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无直接联系,排除A。

不能通过图示信息铁犁牛耕,推断中国农业独立发展,且C项说法错误,排除。

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延续两千多年,无法体现生产工具不断创新,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B

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变法活动,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B正确;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有制,国王代表国家占有一切土地,A错误;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C错误;

均田制早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就已经实行,D错误。

【点睛】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4.A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轮”可知它指的是筒车,A正确。

B早在唐朝之前便已出现。

C是汉代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D属于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

5.B

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小农经济的特点要掌握。

6.A

据材料“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可得出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而地主均是良田,老百姓则不是,说明了土地兼并影响了民生,故A项正确;

“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故C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排除。

7.B

材料反映自耕农在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选B;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

8.C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反映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排除A;

由材料“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反映唐代出现了结构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排除B。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结合所学,商代重视祭祀,牛是祭祀的重要牲畜,且材料没有涉及铁制农具,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说明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排除D。

9.C

湖州等地从原本的耕织户中逐渐演化出专门的农户、桑蚕织户,而后者进一步分化,最终形成了丝户、织户、饲蚕户,说明手工业生产日渐专业化,C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桑蚕户的分化,其产品不属于农产品,排除A;

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

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

10.A

根据题意可知,手工业、商业等职业在父子、家族内部传承,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手工业发展被官府垄断;

C选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手工商业在家族内部传承,并非在家族之间传承;

D选项错误,并未体现家庭手工业的地位。

11.D

【分析】

从材料中可知宋代负责丝织的机构较多,而且工人众多,规模较大,分工比较细,如有织、绣、染等各种工种,故D项正确;

纺织技术的诞生于新石器文化时期,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有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故A项错误;

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是归宋朝政府管理的,题干材料中只涉及到官营手工业,并没有涉及到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直接涉及到生产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宋徽宗崇宁三年建文了文绣院”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特点可知是官营手工业。

12.B

根据图片可知,这应该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是中国铁制工具迅速推广的时期,故B项正确;

水排是冶铁的工具,故A项排除;

材料中无体现出水利技术开始于汉朝,故C项排除;

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故D项错误。

点睛:

首先明确图中的工具是什么;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13.D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瓷器发展问题,符里窑”是宋代的并且出产青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青花瓷是元朝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五彩瓷是明朝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珐琅彩是清朝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宋只生产宋和宋之前的产品,不可能生产它之后的产品。

14.A

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于是出现了纸币。

明清时期纸币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表明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这是根本原因,故A正确;

B、C、D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15.A

材料说明徽州地区土地贫瘠,单纯依靠土地难以生存,为此不得不拓展商业,A正确;

B中以技艺换粮材料没有体现;

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C

根据题干可知强调商人讲求诚信,而C项“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体现货真价实的诚信观念,与题干符合,正确。

“百金之家,夏无布帽”体现的是节俭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反映了乐善好施的品质,与题干无关,排除B。

“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体现仗义疏财的品质,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诚信”,逐一对选项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7.B

从材料中“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可以看出唐代重视市场诚信,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的问题;

C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坊市关系问题;

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18.B

根据材料“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等信息可知,宋代商业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而是强调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治安的信息,而是强调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而是强调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排除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的分析理解。

19.B

材料中说明宋代南门大街商业经营的类别和种类众多,但是经营都是分类进行,“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