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Word格式.docx
《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Word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划范围为全市包括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猇亭区、点军区、夷陵区主要现有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即夷陵区的官庄水库,葛洲坝的二江饮用水源地、猇亭区的善溪冲水库,点军区的楠木溪水库,宜都市的清江饮用水水源地、长江饮用水水源地,枝江市的长江饮用水水源地,当阳市的巩河水库。
1.4.2规划时段
总体规划期为2006~2020年。
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原则,将规划期分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达到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明确、便于操作的目的,其中近期为规划的重点阶段。
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近期):
2006~2010年;
第二阶段(中期):
2011~2015年;
第三阶段(远期):
2016~2020年。
1.4.3规划目标
完善宜昌市饮用水源保护法规和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
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到各水源地以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为基准的水环境容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100%。
进一步削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负荷,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60%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
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到各水源地以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为基准的水环境容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达标率100%。
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图1-1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图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规划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情况调查为基础,评价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查清水源地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根据水源地环境容量,得出各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
全面核定和划分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水源地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及工程实施效益评估,并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包括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概况、水环境质量状况、供水能力、水源地流域内污染源调查、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污染治理与规划、环境管理状况等方面。
2.1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
(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10°
15′-112°
04′,北纬29°
56′-31°
34′之间,东接荆州,北邻襄樊和神农架,南及西南毗邻湘西和鄂西自治州,西接长江三峡,溯流直达巴蜀,自古便是鄂西川东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峡口明珠”之美誉。
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
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宜昌市市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口,横跨长江两岸,距省会武汉市公路355km,水路706km,铁路572km;
西距重庆市水路648km,现辖远安、兴山、长阳、五峰、秭归五个县,宜都、枝江、当阳三个县级市,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以及猇亭五个城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草埠湖农场,国土总面积2.10845万km2,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248km2。
宜昌市行政区划图见附图一。
(2)地质地貌
宜昌市地处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坡上的低矮丘陵地带,地形总体由山区型向平原型过渡,山势由陡峭趋于平缓。
东西最大横距174.08km,南北最大纵距180.6km。
宜昌市区内的山川地势主要由两个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其一为南津关以北长江两岸由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地貌,其二为南津关以南由白垩系砂泥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的丘陵、河谷平原。
总体特征如下:
①地貌类型多样。
市区内西北高、东南低,山顶高程由350m逐渐向东南降为200m,呈一缓倾的斜面。
低山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大,平原低地区地势较平。
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平原和岗地三种类型。
其中,低山占29.8%,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的边缘地区;
丘陵占47.2%,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部;
中部为平原和岗地,占14.4%;
水域占8.6%。
市区长江两岸的地形对比悬殊。
江南岸为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其群峰连绵,层峦叠翠,地势险要,山峰临江一面近似绝壁。
一般海拔在200-250m之间。
江北岸为大巴山山脉的荆山山脉东延部分,以西陵山、镇境山、东山、白马山为界,以东多为丘陵分布,海拔在100~150m之间,城区主要建筑在江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东北山环,西南水绕”,呈带状分布。
三江两岸及镇川门至伍家岗一带为一级阶地,海拔57-59m,上部为褐色粘砂土、夹砂粘土、粉砂、下部为卵层,厚7~31m。
西坝屯甲沱附近及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一带,为二级阶地,呈南北向月芽形分布,海拔在65-75m,上部为棕黄色微带红色的粘土,下部为含泥卵石层,厚17~390m。
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一线;
与镇境山、肖家岗、东山一线之间,即东湖(现已填平)。
铁路坝、南湖一带,地势明显低凹,是距今12000年前长江一个河汊的故道。
②地势微具波状起伏。
市区内地势自长江两岸向北、向南逐渐抬升,即北岸由北北东至南南西和北西至南东两个方向渐低,南岸由南南西至北北东和南东至北西两个方向渐低,呈缓岗浅切沟谷交替镶嵌出现,南津关以北长江两岸的低山,其山势高峻,沟谷深切而狭窄,山顶标高一般为180~300m,最大标高375m,相对高差100余m,最大高差达300m。
南津关以南由于沟谷系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倾向发育,因而形成似桌状山和单面山之间过渡类型的波状浅丘,山体总体走向北北东至近南北向、山顶浑圆、坡度平缓。
山顶标高一般为90-250m,相对高差为20~100m。
长江南岸山体尤为雄伟壮观,受长江水流侧向侵蚀冲刷作用,切割较深,呈现一系列峭壁的三角面山丘临江屹立。
市区500m以上的山峰有6座,200~500m的山峰有26座。
市区北部(长江北岸)境内最高点544.2m,地势由北西向南东逐渐降低,沿长江一带地势较平坦,有较宽阔的河漫滩,平均海拔70m,市区南部(长江南岸)境内,最高点海拔710.3m,地势由南向北降低,临江一面大都山势陡峭。
全市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663.1m。
③沟谷发育,多呈树枝状展布,沟谷浅而宽,多呈“U”型。
沟谷内均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宜昌市地形地貌见附图二。
(3)气候特征
宜昌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根据宜昌市气象台历史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8℃,一月份平均气温4.7℃,七月份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温度-9.8℃,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风速1.5m/s。
年平均无霜期272天。
宜昌市年平均降雨量1158mm,每年5-10月为汛期,洪水多集中在7-9月。
常年主导风向为ESE风,风向频率10.333%,次主导风向为SSE、SE和NNW风,风向频率分别为8.6679%、7.9836%和6.6378%;
风向频率最低的为SW风,频率为1.7108%。
年静风频率为23.7%。
(4)水文
宜昌市江河纵横,水量丰富。
市域内的地表水系属长江干流水系,河流众多。
长江流经市域230km,清江流经市域153km,还有香溪河、黄柏河、沮漳河等10km以上的河流共99条,过境客水量约4581亿m3,占全市年均总水量的96%以上。
宜昌市共有湖泊11个,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和当阳市境内,面积11.9km2。
宜昌市降水量丰沛,径流量很大,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60亿m3。
境内以长江为主干,集水面积超过50km2的大小河流有64条,全市河流总长达到5089km,总集水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1.5%,河网密度为0.24km/km2。
除长江干流外,境内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其他主要河流有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黄柏河、清江、沮漳河及清江一级支流渔洋河。
宜昌市主要水系见附图三。
(5)湖泊、水库
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到东部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区及丘陵地势占总面积的90%,湖泊面积较小。
全市共有湖泊11处,总面积11.9km2,集中分布在枝江及当阳市的平原地区,主要有:
陶家湖、东湖、季家湖等。
宜昌市域范围内的大、中、小水库490余座,总库容量约为59.8×
108m3。
天然水库有巩河水库、漳河水库水库等,主要分布在当阳、枝江、宜都市。
另有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而形成的河道型水库,主要有葛洲坝库区,水域面积8.7km2,库容15.8×
108m3;
清江隔河岩库区,总库容34×
清江高坝洲库区,库容4.33×
将会形成的三峡库区,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完成后,将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水库,水库面积约1080km2,总库容达393×
108m3,其中调节库容165×
108m3,系调节水库。
(6)土地利用
宜昌市处于鄂西南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全市山地14358km2,占67.64%;
丘陵4788km2,占22.56%;
平原2081km2,占9.8%。
2004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占17.93%,园地占3.88%,林地占59.27%,牧草地0.1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3.85%,交通用地占1.08%,水域占5.70%,未利用地占8.14%。
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376亩,耕地面积中:
灌溉水田占32.22%,望天田占3.39%,水浇地占4.02%,旱地占57.57%,菜地占2.80%。
全市≤15°
的耕地面积3613002.9亩,占63.29%;
15°
-25°
的耕地面积1187220.3亩,占20.80%;
≥25°
的耕地面积908031.7亩,占15.91%。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9个、森林公园10处、风景名胜区6处、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生态村(场)。
城区绿化覆盖总面积28.09km2,其中园林绿化面积24.39km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2%。
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02km2。
宜昌市生态环境正趋于良性发展。
(7)水资源
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
全市水资源总量141.14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55,产水模数66.15万立方米/年·
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量为356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4180立方米。
2.1.2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截至2005年底,宜昌市辖5区5县3市,全市共有乡25个、镇61个、街道办事处20个、村民委员会1634个、居委会253个。
2005年市域人口404.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城镇化率41%,居住有汉族、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彝族、维吾尔族、白族、朝鲜族、藏族、土族、布依族、瑶族、仡佬族、黎族、畲族、锡伯族、拉祜族等30多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比例的89.5%,土家族占人口比例的10.2%。
宜昌市人口迁移特征为:
市域农村劳动力向省外发达区域务工转移,暂住人口有增加的趋势,市域人口向市区集中,各县市人口向县市行政所在地集中,另外,三峡移民带来人口布局有所变化。
2005年,宜昌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年均增长6.9%;
农民人平纯收入3108元,年均增长5.6%。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1m2,比“九五”期末增加7.6平方米。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新增就业25万人。
2005年,宜昌市全市共有大中小学校1335所,在校学生662335人,教师45712人,全市城区和县镇入学率100%,农村入学率99.72%。
根据宜昌市总体发展战略,到2010年,宜昌市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万人,主城区总人口为100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社会经济状况
2005年,宜昌市实现GDP608亿元,同比增长13%,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武汉市位居全省第二位。
区域内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5.5亿元,同比增长32.4%。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2.8亿元,同比增长29.2%;
实现利税129.7亿元,增长34.3%;
实现利润90.3亿元,增长45.9%。
三次产业比重从“九五”末的16.3:
54.4:
29.3发展到2005年的13.44:
56.2:
30.36,其中规模内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的20.64%到2005年达41.25%,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宜昌市经济发展总目标:
发挥湖北省域副中心职能,成为长江中上游的中心城市之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使宜昌全面实现现代化;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宜昌成为宜居与创业的城市;
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崛起于中部。
分期目标为:
到2010年,宜昌市域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02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GDP达约29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达38%,主城区本地生产总值达到500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宜昌市三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合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3)与饮用水相关的疾病情况
宜昌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有统计以来,未发现与饮用水水质密切相关的疾病。
宜昌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见表2-1。
表2-1宜昌市经济、社会基本信息调查表
城市名称
城市代码
人口(万人)
2005年GDP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宜昌市
420500
404.9
425
448
608.06
84.98
310.0
213.08
西陵区
420502
45.6
-
74.860
0.349
38.258
36.254
猇亭区
420505
5.1
9.0
16
18.24
夷陵区
420506
51.6
51.9
52.8
6.34
1.32
23.78
点军区
420504
10.415
13
18
12.747
2.671
3.993
5.831
宜都市
420581
39.37
41.37
41.57
54.47
8.09
26.19
20.19
当阳市
420582
48.11
52.5
55.5
57.74
17.795
20.262
19.68
枝江市
420583
50.69
50.7
50.8
50.76
14.73
23.13
21.9
2.1.3供水及用水状况
(1)供水人口
2005年宜昌市点军区、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供水人口分别为8.61万人,51.64万人,39.37万人,48.11万人和50.7万人。
(2)用水结构及用水量
宜昌市及其县级市供水结构主要来源于地表水。
2005年全市饮用水源地供水总量为24321万立方米,其用水普及率达100%。
其中宜昌市区、点军区、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用水量分别为14846、1294.82、5009.4、1376、1404.8和3593万立方米。
2005年宜昌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782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70%;
第二产业用水量为5599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7.71%;
第三产业用水量为1281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63%;
消防及其他用水量为141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0.95%。
(3)城市人均用水量及价格
①综合用水指标
综合生活人均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与第三产业用水量之和,宜昌市综合生活人均用水量249.34升/人·
日,其中城区人均用水量为315.16升/人·
日,城市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和综合生活人均用水量与各地供水水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生活用水价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现,为此,近几年来宜昌市多次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目前价格保持在1.52元/立方米,点军区为1.0元/立方米、夷陵区为1.25元/立方米、宜都市为1.2元/立方米、当阳市为1.255元/立方米、枝江市为1.095元/立方米。
各地水价不同,其主要因素是由当地供水水源是否充分,当地经济是否发达而定。
2.2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
2.2.1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分布
(1)水源地分布情况
宜昌市区及各县级市现有集中饮用水源地共8个,其中宜昌市区和夷陵区共一个,为官庄水库;
葛洲坝1个,为长江饮用水源地;
猇亭区1个,为善溪冲水库;
点军区1个,为楠木溪水库;
宜都市2个,分别为清江饮用水源地(陆城一水厂)和长江饮用水源地(陆城二水厂);
当阳市1个,为巩河水库;
枝江市1个,为长江饮用水源地。
其饮用水源分布见附图四。
(2)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及全国统一水系编码
根据全国环境系统水系代码表及饮用水源地编码方法,对全市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编码,各饮用水水源地所在水系及其编码见表2-2。
根据全市7个地表水水源地所在区域,通过遥感图像得出各水源地地理位置信息。
其地理坐标经纬度主要以水源地取水点为基本点,其具体情况见表2-3。
2.2.2饮用水水源地运行状况
8个地表水源地中,大型水库1个,即巩河水库;
中型水库2个,即官庄水库和善溪冲水库;
小型水库1个,即楠木溪水库。
其余为河流型饮用水源。
饮用水源具体运行情况见表2-4。
表2-4宜昌市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表
水源地名称
规模
建成时间
(年月)
工程设计取水量
(万吨/日)
实际取水量
备注
楠木溪水库
小型
1999年8月
11
1.5
葛洲坝二江库区
1982年10月
8
6
官庄水库
中型
2004年12月
48
32
善溪冲水库
2007年
10
在建
长江陆城取水点
(陆城一水厂)
1963年7月
7
2
清江陆城取水点
(陆城二水厂)
1986年6月
巩河水库
大型
2000年7月
3
长江马家店取水点
1969年1月
表2-2宜昌市用水情况调查表
居民家庭用水
生产运行用水
社会服务用水
城市用水总量合计
集中式供水
分散式供水
供水总量
(万m3/a)
供水人口
(万人)
用水量
用水价格
(元/吨)
生产用水量
供水量
247.22
1
1010.75
1.1
36.85
0.9
1289.82
1293.72
8.61
1294.82
葛洲坝
898
0.85
195
1.16
58
1.37
1151
15.6
505.0
1.25
2950.0
0.90
356.0
3611.0
4241.3
16.08
768.1
35.56
5009.4
51.64
350
1.2
734
1.01
250
1.3
1334
1200
176
23.27
1376
777
1.255
278
1.224
211
1.694
1266
372.3
12.75
1032.5
35.36
1404.8
1403
1.095
22135
1.43
80
1.646
2689
19.3
904
31.4
3593
表2-3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分布情况调查表
饮用水源地名称
饮用水源地编码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