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4627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表格图象型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全国用Word文件下载.docx

A.乙醇在140℃,浓硫酸的作用下,会发生分子间脱水,而不发生消去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

B.乙酰水杨酸中没有酚羟基,水杨酸中酚羟基,酚羟基可以与FeCl3溶液显紫色,但是生成络合物,所以不会有沉淀,B项不符合题意;

C.如果金属钠没有完全燃烧,剩余的金属钠与水反应也可以生成氢气,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入稀盐酸,亚硫酸根离子会转化为二氧化硫气体,加入氯化钡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硫酸钡沉淀,可以说明样品已经变质,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1·

湖南)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检验溶液中

是否被氧化

取少量待测液,滴加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净化实验室制备的

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

溶液、浓

的洗气瓶

测定

溶液的pH

将待测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工业酒精制备无水乙醇

工业酒精中加生石灰,蒸馏

【答案】C

A.若Fe2+被氧化为Fe3+,Fe3+能与SCN-生成Fe(SCN)3,溶液变成血红色,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氯气,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混有的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干燥,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不能润湿pH试纸,否则会因浓度减小,而影响测定结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符合题意;

D.制取无水酒精时,通常把工业酒精跟新制的生石灰混合,加热蒸馏,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3.(2021·

广东)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操作或做法

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

制备

将密闭烧瓶中的

降温

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将溴水滴入

溶液中,加入乙醇并振荡

萃取溶液中生成的碘

实验结束,将剩余

固体放回原试剂瓶

节约试剂

【答案】B

A.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开始会产生二氧化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平衡: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NO2为红棕色气体,将密闭烧瓶中NO2降温,会使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浅,因此可达到实验目的,B符合题意;

C.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碘单质的萃取剂,做法不正确,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剩余试剂需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污染原试剂,操作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1·

湖南)1-丁醇、溴化钠和70%的硫酸共热反应,经过回流、蒸馏、萃取分液制得1-溴丁烷粗产品,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I中回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物质的挥发,提高产率

B.装置Ⅱ中a为进水口,b为出水口

C.用装置Ⅲ萃取分液时,将分层的液体依次从下放出

D.经装置Ⅲ得到的粗产品干燥后,使用装置Ⅱ再次蒸馏,可得到更纯的产品

【答案】AD

【分析】

根据题意1-丁醇、溴化钠和70%的硫酸在装置I中共热发生

得到含

、NaHSO4、NaBr、H2SO4的混合物,混合物在装置Ⅱ中蒸馏得到

的混合物,在装置Ⅲ中用合适的萃取剂萃取分液得

粗产品。

A.浓硫酸和NaBr会产生HBr,1-丁醇以及浓硫酸和NaBr产生的HBr均易挥发,用装置I回流可减少反应物的挥发,提高产率,A正确;

B.冷凝水应下进上出,装置Ⅱ中b为进水口,a为出水口,B错误;

C.用装置Ⅲ萃取分液时,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经装置Ⅲ得到粗产品,由于粗产品中各物质沸点不同,再次进行蒸馏可得到更纯的产品,D正确;

选AD。

5.(2021·

山东)为完成下列各组实验,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完整的是(不考虑存放试剂的容器)

玻璃仪器

试剂

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

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量筒、玻璃棒

蒸馏水、NaCl固体

制备Fe(OH)3胶体

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

蒸馏水、饱和FeCl3溶液

测定NaOH溶液浓度

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酸式滴定管

待测NaOH溶液、已知浓度的盐酸、甲基橙试剂

制备乙酸乙酯

试管、量筒、导管、酒精灯

冰醋酸、无水乙醇、饱和Na2CO3溶液

【答案】AB

A.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的步骤为: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需要的仪器有: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选项中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A符合题意;

B.往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并加热至沸腾,向沸水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B符合题意;

C.用标准稀盐酸溶液滴定待测氢氧化钠溶液可测定出氢氧化钠的浓度,取待测液时需选取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则盛装标准盐酸溶液,所以所选仪器还应有碱式滴定管,C不符合题意;

D.制备乙酸乙酯时需要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所选试剂中缺少浓硫酸,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6.[2020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向淀粉溶液中加适量20%H2SO4溶液,加热,冷却后加NaOH溶液至中性,再滴加少量碘水,溶液变蓝

淀粉未水解

室温下,向

HCl溶液中加入少量镁粉,产生大量气泡,测得溶液温度上升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

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是BaCO3

H2O2溶液中滴加

KMnO4溶液,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解析】

A.加入碘水后,溶液呈蓝色,只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淀粉,并不能说明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故A错误;

B.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镁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此时溶液温度上升,可证明镁与盐酸反应放热,故B正确;

C.BaCl2、CaCl2均能与Na2CO3反应,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沉淀可能为BaCO3或CaCO3或二者混合物,故C错误;

D.向H2O2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发生化学反应2KMnO4+3H2O2=2MnO2+2KOH+2H2O+3O2↑等(中性条件),该反应中H2O2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D错误;

综上所述,故答案为:

B。

【点睛】

淀粉在稀硫酸作催化剂下的水解程度确定试验较为典型,一般分三种考法:

①淀粉未发生水解:

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未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淀粉部分发生水解:

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③向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单质,溶液不变蓝,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并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此实验中需要注意:

①碘单质需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之前加入,否则氢氧化钠与碘单质反应,不能完成淀粉的检验;

②酸性水解后的溶液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否则无法完成葡萄糖的检验;

③利用新制氢氧化铜溶液或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试验中,均需要加热,银镜反应一般为水浴加热。

7.[2020天津卷]检验下列物所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待检验物质

所用试剂

海水中的碘元素

淀粉溶液

SO2气体

澄清石灰水

溶液中的Cu2+

氨水

溶液中的

NaOH溶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A.淀粉溶液可以检验碘单质,不能检验碘元素,故A错误;

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以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应该用品红检验二氧化硫气体,故B错误;

C.铜离子遇到氨水会先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会生成四氨合铜离子,检验铜离子可以用氨水,故C正确;

D.铵根离子遇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不能使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故D错误;

8.[2020年山东新高考]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CO2

B.用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C.用丙装置制备无水MgCl2

D.用丁装置在铁上镀铜

A.CO2密度大于空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错误;

B.苯与溴在溴化铁作用下反应,反应较剧烈,反应放热,且溴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溴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溴酸,所以验证反应生成的HBr,应先将气体通过四氯化碳,将挥发的溴单质除去,B错误;

C.MgCl2能水解,在加热时通入干燥的HCl,能避免MgCl2的水解,C正确;

D.电解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丁装置铁为阳极,失去电子,生成二价铁离子,铜为阴极,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得到铜,D错误。

本题为实验题,结合物质的性质和电解的原理进行解题,掌握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注意水解的知识点。

9.[2020年山东新高考]实验室分离Fe3+和Al3+的流程如下:

已知Fe3+在浓盐酸中生成黄色配离子[FeCl4]-,该配离子在乙醚(Et2O,沸点34.6℃)中生成缔合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下口应倾斜向下

B.分液时,应先将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分液后水相为无色,说明已达到分离目的

D.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

【答案】A

A.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下口应倾斜向上,A错误;

B.分液时,密度大的液体在下层,密度小的液体在上层,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下层液体放完后,密度小的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B正确;

C.Fe3+在浓盐酸中生成黄色配离子,该离子在乙醚中生成缔合物,乙醚与水不互溶,故分液后水相为无色,则水相中不再含有Fe3+,说明已经达到分离目的,C正确;

D.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能使馏分全部转移到锥形瓶中,而不会残留在冷凝管中,D正确;

答案选A。

10.[2020年山东新高考]下列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操作

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

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液

证明酸性:

碳酸>

苯酚

将盐酸与NaHCO3混合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

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的气泡

将尖嘴垂直向下,挤压胶管内玻璃球将气泡排出

配制用于检验醛基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向试管中加入2mL10%NaOH溶液,再滴加数滴2%CuSO4溶液,振荡

【答案】BC

A.苯酚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最后与苯混合后互不相溶,分层,该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盐酸易挥发,若将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可能挥发的HCl会与苯酚钠反应生成常温下难溶于水的苯酚,不能证明是二氧化碳与其发生的反应,达不到实验目的,应该先除去二氧化碳中可能挥发的HCl再进行实验操作,故B错误;

C.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气泡时,尖嘴不应该垂直向下,应向上挤压橡胶管,利用空气排出,该实验操作达不到实验目的,故C错误;

D.为检验醛基,配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碱需过量,保证醛基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该操作可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答案选BC。

11.[2019新课标Ⅰ]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分析】在溴化铁作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反应生成无色的溴苯和溴化氢,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详解】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

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

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

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

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操作要点,结合物质的性质综合考虑分析是解答关键。

12.[2019新课标Ⅱ]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解析】A.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无机小分子,则实验现象中不会出现分层,A项错误;

B.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洗气瓶,发生反应为:

CO2+2Mg

2MgO+C,则集气瓶因反应剧烈冒有浓烟,且生成黑色颗粒碳单质,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B项正确;

C.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

S2O32-+2H+=S↓+SO2↑+H2O,则会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C项正确;

D.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的铁粉,铁粉会将溶液中所有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使黄色逐渐消失,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因振荡后的溶液中无铁离子,则溶液不会变色,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D项正确;

13.[2019新课标Ⅲ]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

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

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

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

14.[2019江苏]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向X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向浓度均为0.05mol·

L−1的NaI、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I)>

Ksp(AgCl)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用pH试纸测得:

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

9,NaNO2溶液的pH约为8

HNO2电离出H+的能力比CH3COOH的强

【解析】A.先滴加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加入KSCN溶液前溶液中存在Fe3+,而此时的Fe3+是否由Fe2+氧化而来是不能确定的,所以结论中一定含有Fe2+是错误的,故A错误;

B.黄色沉淀为AgI,说明加入AgNO3溶液优先形成AgI沉淀,AgI比AgCl更难溶,AgI与AgCl属于同种类型,则说明Ksp(AgI)<

Ksp(AgCl),故B错误;

C.溶液变蓝说明有单质碘生成,说明溴置换出KI中的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得出结论: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故C正确;

D.CH3COONa和NaNO2溶液浓度未知,所以无法根据pH的大小,比较出两种盐的水解程度,也就无法比较HNO2和CH3COOH电离出H+的难易程度,故D错误;

故选C。

15.[2019天津]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

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分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

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

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

D、乙炔中的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详解】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

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

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

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装置和基本操作,易错点D,学生易忽略实验室用电石制乙炔中的H2S等还原性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16.[2019北京]探究草酸(H2C2O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

室温下,0.1mol·

L−1H2C2O4的pH=1.3)

装置

试剂a

现象

Ca(OH)2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少量NaHCO3溶液

产生气泡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C2H5OH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C2O4有酸性,Ca(OH)2+H2C2O4

CaC2O4↓+2H2O

B.酸性:

H2C2O4>

H2CO3,NaHCO3+H2C2O4

NaHC2O4+CO2↑+H2O

C.H2C2O4具有还原性,2

+5

+16H+

2Mn2++10CO2↑+8H2O

D.H2C2O4可发生酯化反应,HOOCCOOH+2C2H5OH

C2H5OOCCOOC2H5+2H2O

【分析】草酸(又称乙二酸)为一种二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因此能发生中和反应,具有还原性,因为乙二酸中含有羧基因此能发生酯化反应,据此解题;

【详解】A.H2C2O4为二元弱酸,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草酸钙和水,因此含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碱性逐渐减弱,溶液红色退去,故A正确;

B.产生气泡证明有CO2产生,因此可证明酸性H2C2O4>H2CO3,反应方程式为:

H2C2O4+2NaHCO3=Na2C2O4+2CO2+2H2O或H2C2O4+NaHCO3=NaHC2O4+2CO2+2H2O,故B正确;

C.0.1mol·

L−1H2C2O4的pH=1.3,说明草酸为弱酸,故在其参与的离子方程式中要写其化学式,不能用草酸根表示,故C不正确;

D.草酸(又称乙二酸),其中含有羧基,因此其能发生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正确,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应选C。

【点睛】本题考查草酸的性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