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病害2Word文档格式.docx
《白菜病害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菜病害2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大小19.8-30.9×
18-28微米,萌发时多从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
卵孢子球形,单胞,黄褐色,表面光滑,大小27.9-45.3微米,卵球直径12.4-27.5微米,胞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产生芽管进行侵染。
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体上存活。
有生理分化现象。
据报道我国十字花科霜霉菌分芸薹属、萝卜属和荠莱属3个变种,主要区别是各自侵染能力不同。
芸薹属变种对该属侵染力强,对萝卜侵染力弱,不易侵染荠菜;
萝卜属变种对萝卜侵染力强,对芸薹属植物侵染力弱,不侵染荠菜;
荠菜属变种,只侵染荠菜,不侵染其他十字花科植物。
在芸薹属变种中,据致病性差异又分为3个生理小种,即白菜型、甘蓝型和芥菜型。
白菜型主要侵染大白菜、小白菜、油菜、青菜、芥菜、芜菁等,对甘蓝侵染能力弱。
甘蓝型主要侵染甘蓝、花椰菜,虽能侵染白菜、油菜、芥菜、芜菁,但致病力弱。
芥菜型霜霉菌,主要侵染芥菜,对甘蓝侵染力不强,但有些芥菜型霜霉菌却能侵染大白菜、小白菜、油菜。
白菜霜霉菌产生孢子囊最适温度8-12℃,孢子囊萌发适温7-13℃,最高25℃,最低3℃,侵染适温16℃,菌丝在植株体内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4℃;
卵孢子在10-15℃,相对湿度70-75%条件下易形成。
病害症状:
白菜霜霉病在整个生育期均易发病,主要危害子叶、真叶、花及种荚。
苗期发病子叶或嫩茎变黄后枯死。
真叶发病多始于中下部叶片,先在叶面出现水渍状淡绿色斑点,持续二三天内形成逐渐变成黄褐色,病斑为受叶脉限制的不规则多角形,在湿度较大时,病斑叶背长出白霉。
在发病盛期,发生严重时数个病斑会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的枯黄叶斑,造成叶片枯死。
发病条件和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病环境为日平均温度14~20℃,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莲座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3~10天。
白菜霜霉病主要发病盛期春季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主要在留种株及青菜上发生、形成年发生规律的第一个发病高峰期;
秋季在9月初到11月,形成年内第二个发病高峰期。
在发病盛期时段,气温在15~24℃区间反复波动,早晚温差大、多雾重露、晴雨相间相对湿度较高的易发病;
台风、雨水偏多,晚秋多雾、重露、气温偏高的发生重;
连作地、地势低洼积水、沟系少、湿度大、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
发病规律:
病菌属专性寄生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根据病菌对十字花科蔬菜致病性的程度可分为芸薹属、萝卜属及荠菜属三个变种。
芸薹属变种对芸薹属蔬菜侵染力强,对萝卜侵染力极弱,不侵染荠菜;
萝卜属变种对萝卜侵染力强,对芸薹属蔬菜侵染力极弱,不侵染荠菜;
荠菜属变种只侵染荠菜。
在芸薹属变种中,根据其致病性再分为:
甘蓝类、白菜类和芥菜类等三种类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卵孢子萌发时,产生芽管,从幼苗茎部侵入,进行有限的系统浸染,即菌丝体向上延伸只到达子叶及第一对真叶上,在其叶背上产生白色霜状霉。
病菌亦能在田间,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次春长出孢子囊。
孢子囊藉气流传播,侵染为害。
潜育期3-4天。
孢子囊产生和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8-12℃和7-13℃,在水滴或水膜中和适温下,经3~4小时即可萌发。
侵入最适温度为16℃。
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生长要求较高温度(20~24℃)。
卵孢子萌发的温度大致与孢子囊一致。
防治方法:
(1)选用抗霜霉病的品种,商品种子用适乐时实施包衣消毒。
(2)提倡深沟高畦、短畦栽培方式,并注意及时清理沟系保持排灌畅通,利于降低地下水位、防止雨后积水及干旱时的浇水排灌。
(3)精细整地,施足有机基肥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4)适时播种,上海市郊一般在8月中下旬前后播种,适宜特早熟栽培的品种可在8月上、中旬播种。
(5)在莲座中期开始,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老叶,减少再侵染的菌源。
(6)在9月上、中旬起适时进行化学防治,轻发生年或一般发生年份,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
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年份以上,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4~6次。
防治时应注意多种不同类型农药的合理交替使用,可选用的农药种类有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2%金瑞毒霉可湿性粉1000倍液;
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600~800倍液、70%锰锌·
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锰锌·
霜脲(霜消、霜克、疫菌净、富特、克菌宝、无霜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5%福·
烯酰<霜尽)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9%锰锌·
烯酰(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氟吗·
锰锌(灭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5%烯肟菌酯(佳斯奇)乳油1000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喷雾。
大白菜病害----白菜白斑病发表于2009-4-158:
08:
54
病害名称:
白斑病(小尾孢)
白斑病除为害白菜外,还为害油菜、萝卜芥菜、芜菁等。
症状为害叶片,初为灰色圆形小斑,渐扩大成近圆形白色病斑,病部边缘有褪绿的晕圈,潮湿时周围水渍状,病部变薄呈半透明状,有时病部脱落成穿孔。
叶帮受害,形成灰褐色凹陷斑,往往造成腐烂,病部有灰褐色霉状物。
病原Cercosporellaalbo-maculans(ElletEv)Sacc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称白斑小尾孢。
分生孢子梗束生,分生孢子线形,单生,子囊孢子纺锤形或圆筒形。
芥假小尾孢(Pseudocercosporellacapsella(E11.&
Ev.)Deighto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束生,3~20根一束,由气孔伸出,无色,正直或弯曲,短小,顶端圆截。
危害症状:
叶片初生灰褐色近圆形小斑,后扩大为直径S~18毫米不等的浅灰色至白色不定形病斑,外围有污绿色晕圈或斑边缘呈湿润状,潮湿时斑面现暗灰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组织变薄稍近透明,有的破裂或成穿孔,严重时病斑连合成斑块,终致整叶干枯。
大白菜病株叶片从外向内一层层干枯,似火烤状,致全田呈现一片枯黄。
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
病菌以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地表的病叶上生存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入,引致初侵染。
病斑形成后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此病对温度要求不大严格,5~28℃均可发病,适温11~23℃,旬均温23℃,相对湿度高于62%,降雨16毫米以上,雨后12~16天开始发病,此为越冬病菌的初侵染,病情不重,当白菜生育后期,气温降低,旬均温11~20℃,最低5℃,温差大于12℃,遇雨或暴雨,旬均相对湿度60%以上,经过再侵染,病害扩展开来,连续降雨可促进病害流行。
白斑病流行的气温偏低,属低温型病害。
在北方菜区,本病盛发于8~10月,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菜区,春、秋两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
此外,还与品种、播期、连作年限、地势等因子有关,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下水头、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长势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2)实行轮作,加强管理。
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2~3年的轮作。
在管理上,要平整土地,施足有机底肥,适期播种,防雨后积水及清洁田园等,均可有效控制此病的发生。
(3)药剂防治。
选用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
为兼治霜霉病,可选用霉多克66.8%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甲霜灵500倍液、40%乙磷铝250倍液、64%杀毒矾400倍液、48%瑞毒锰锌500倍液、或40%多·
硫悬浮剂、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药剂应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
发病初期喷洒,每亩喷药液50—60升,间隔15天左右1次,共防2~3次。
发病初期叶片症状
叶片上的病斑成圆形或卵圆形,灰白色,边缘常有黄绿色晕圈。
初期:
叶表面出现灰褐色病斑。
后期:
白色圆形病斑遍布整个叶片。
大白菜病害----大白菜炭疽病发表于2009-4-159:
03:
28
中文名:
大白菜炭疽病,为真菌性病害。
学 名:
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Sacc
病 原:
病原物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Sacc,称希金斯刺盘孢
分布:
全国各大白菜产区,是主要叶部病害之一。
除为害大白菜外还可为害小白菜、萝卜、芜菁、芥菜等。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中脉,也可为害花梗、种荚等。
症 状:
典型症状初生苍白色或褪绿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为圆形或近圆形灰褐色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常有诸红色粘质物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花梗及种英。
叶片染病,初生苍白色或褪绿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为圆形或近圆形灰褐色斑,中央略下陷;
呈薄纸状,边缘褐色,徽隆起,直径1~3毫米;
发病后期,病斑灰白色,半透明,易穿孔;
在叶背多为害叶脉,形成长短不一略向下凹陷的条状褐斑。
叶柄、花梗及种荚染病。
形成长圆或纺锤形至棱形凹陷褐色至灰褐色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常有诸红色粘质物。
★病原芸苔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菌丝无色透明,有隔膜。
分生孢子盘小,直径25-42微米,散生,大部分埋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有刚毛。
分生孢子梗顶端窄,基部较宽,呈倒钻状,无色,单胞,大小9-16×
4-5微米。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无色,单胞,大小13-18×
3-4.5微米。
本菌13-38℃均可发育,最适为26-30℃,最高38℃,最低10℃;
碱性条件利于产孢子,酸性条件利于孢子萌发;
光照可刺激菌丝生长。
除为害白菜类蔬菜外,还可侵染萝卜、芜菁、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有性态围小丛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附在种子上越冬。
翌年,分生孢子长出芽管侵染,借风或雨水飞溅传播,潜育期3-5天,病部产出分生孢子后进行再侵染。
在北方,早熟白菜先发病。
一般早播白菜,种植过密或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
每年发生期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发病程度则受适温期降雨量及降雨次数多少影响,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8-9月份常年均温28-25℃发病不重,此间如气温升高、降雨多则导致该病流行。
防治方法:
——
(1)种植抗病品种如青杂3号、青杂5号。
选用无病种子,或在播前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2注意清洁田园,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
(3)发病较重的地区,应适期晚播,避开高温多雨季节,控制莲座期的水肥。
(4)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栽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收获后深翻土地。
加速病残体的腐烂。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
硫悬浮剂7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炭特灵600-800倍液,25%溴菌腈(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0%苯噻氰(倍生)乳油13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大白菜黄萎病发表于2008-6-166:
52:
05
病害名称:
黄萎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VerticilliumdehliaeKlebahn
危害与诊断:
生长初期一切正常。
当播种后40天,进入结球期时,叶片开始呈现黄色。
5天后,黄化十分迅猛,全田一片金黄、结球期外观黄化,根部导管黑变为本病害特征,可由软腐病等的再侵染,导致软化和枯死,但自身不导致软化和枯死。
叶球不能包心结球,外叶皱缩。
轻症者,即使结球.也极大地影响产量。
病原病毒的性质:
病前在比较低温下生存,在茎基部枯死的外叶和中脉上部形成黑色煤状微小菌核。
病菌经由土壤传染,由白菜根部侵入,侵染根茎的导管。
病菌与病根一同残存于土壤中,成为来年的侵染源。
病菌喜湿不喜干燥。
发生条件与对策:
常发于连作地块。
最初由斜坡下部、洼地和土壤水分高的部分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蔓延至全田。
所有品种都感病,但叶色深的阔叶型品种受害较轻。
早期诊断。
转换其他作物、不连作、消毒土块,均为有效的防治措施。
收获后的残根残茎,应及时清理并烧毁。
典型症状:
外叶顶端呈V字形黄化。
导管褐变:
地上部无明显症状时,纵向剖开根部,可见导管褐变至黑变。
外叶周边出现黄化症状,外侧叶片逐渐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