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419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政策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繁荣和活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

从表面上看,美国发展文化产业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放任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自由发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发展战略。

英国早在1990年就率先将文化战略提到议事议程上来。

法国历来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第四个五年计划(1962-1966)开始,就把文化列入了五年计划之中。

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澳大利亚在1994年以“创意的国度”(CreativeNation)为目标,公布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

二、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己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进入21世纪,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

目前,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1995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净收人大约是250亿英镑,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的产值。

在法国,电影业、图书出版业和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日本第二支柱产业。

当今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无不把文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

因此,加强文化外交,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注重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输出,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本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第三个重要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大国,拥有全球“文化巨无霸”企业的一半以上。

法国政府在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推进文化交流,加强法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日本为了向世界传播其民族文化,1998年富士产经集团提出了“彻底数字化”的口号,启动了数字化通信卫星广播,1999年又启动了卫星数字广播,开通新的传播网络。

因此,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注重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是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从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一跃而变成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得益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来支持美国的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世界各地网罗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常胜不衰提供人才保证。

法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对法语文化引以为豪。

日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在较短的时期内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居了有利地位。

这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战略规划、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内外并举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

他们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播本国文化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你个人有何打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更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自身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惟其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航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既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

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要正确认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硬;

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着力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和结构,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进一步推进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而携手奋进。

3、当前我们面临互联网带来的哪些问题和挑战?

应当如何应对?

人类社会正朝着一个发展进步的方向前行,在此进程中,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并且较之以前倍增了许多压力,因为信息网络化在给社会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挑战。

俗话说得好:

“爱拼才会赢。

”做任何事都应该有股拼闯劲,正视挑战、直面挑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挑战并非一件可怕之事,恰恰因为有了挑战,人类才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最终得以进步,所以,面对当今信息网络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不必畏惧,只要理清思路,冷静思考,一定可以找到应对的良策。

  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所以,应对难度相当大。

我认为应该采取找特例、树典型的方法来开启这项繁重的工作,也就是说,一开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所有挑战都解决、战胜,一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必先探索、研究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通过把这个开荒导航的领域研究透彻,找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然后,再以点带面,用类似的手法去应对剩余的各项挑战,最后使所有问题迎韧而解。

  现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可以把研究重点先放在经济发展领域。

不难看出,信息网络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表现在发展速度的差距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的总体格局保持和平与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步伐迅猛加快,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

其次,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数字分化的挑战,也有人管这个叫做信息鸿沟。

再次,信息网络化对法规制度也存在挑战。

  

面对信息网络化带来的这些挑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思前想后,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严格按照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优势来为我国经济服务。

因为“十五”计划提出:

建设一批重大高技术工程,主要是高速宽带信息网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建设信息技术设施,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所以,只要这些工作做好了,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都将被我们战胜,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为营造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挑战的深刻认识,应对的措施具体应该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信息网络化得到稳步发展,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和推动。

国务院出台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部门应当乘势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利用税收政策、采购政策、资本市场的政策来推动信息网络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化上的差距。

  第二,理清思路,站在一个高度来认识信息网络化建设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国家信息网络化建设重要且关键的战略。

要知道信息网络化不单单只是建立几个信息企业或者是生产几千万台电脑,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国民经济的建设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第三,着重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

具体是指提高信息化装备能力;

突破产业发展在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积极引导和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争取在众多领域尽快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以此推进信息产业的升级发展。

  第四,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广泛实际的应用,具体是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

推动企业信息化;

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

统筹规划,实施信息化重大工程等。

通过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方式、经营手段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改变,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和素质,全力应对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第五,加大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加快生产信息产品的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采取股权多元化、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上市、债转股等措施,使国有信息产品生产和运营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做足准备信息网络化带来的相关挑战。

  第六,加速普及全民的信息网络化知识。

信息化关系到我们民族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崛起与发展,所以,普及全民的信息化知识十分必要。

某种程度上,信息网络化知识拥有量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浅,不仅关系着个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综上所述,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固然艰巨,应对起来也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应该坚信,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挑战成功。

所以,我们应该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视为一种动力,努力应对,满怀希望迎接下一个发展与飞跃!

4、你认为国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在哪里?

首先,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安排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最高、发展最为需要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

  其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权威测算显示,今年新增的75亿元廉租房建设投资及其所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拉动钢材消费量65万吨,水泥消费量50万吨。

同时,此次国家还安排了17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可以拉动铸铁消费量两万吨,钢材消费量10万吨,水泥消费量30万吨。

  再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

5、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都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青年大学生应当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

进入21世纪后,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多国家、多层级、多领域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

主要表现为: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共同成为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

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国家;

国际产业转移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层级出现多元化。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加速了各国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也使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呈现出高度化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投资、生产国际化加快的潮流,跨国直接投资的总量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

据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l995年为3310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13000亿美元;

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大为缩短。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各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速,产业转移的周期也大为缩短;

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更加复杂。

从各国产业发展史来看,最初的产业转移只是发达国家为适应比较优势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业的结果,其直接动机是向低产业梯度的国家转移不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以便发展新产业;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对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日益加深;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剧了区域内产业转移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已突破了过去把整个产业移向国外的方式,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多个国家共同生产也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模式。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

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

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

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

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第三,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第四,大学生就业应在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

一是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对最优秀的人才向企业等用人单位输送,进行重点培养。

二是企业和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适用人才。

三是利用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

四是通过与更多的国家的合作,拓宽大学生出国深造和工作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全球范围内择业。

6、当前人们应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非法添加”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染色馒头”、“红心鸭蛋”、“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引起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人们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一片声讨。

为了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我们应该明确:

第一,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

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业,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

食品生产加工是我们生活当中越来越发展的一行业,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加工食品越来越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食品添加剂合法功能在国家标准中都有明确规定,它的使用范围,最大用量不能超过多少,都是有标准的,与国际接轨,规定得非常详细。

食品添加剂要列入国家允许使用的名单,有很严格的申报和审批程序,首先要确定安全性,其次要确定它确有用处,最后才会批准。

第二,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不是一回事情。

因为某些原因,食品添加剂的“名声”最近不太好。

但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到现在为止,我国没有一件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因为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对消费者健康已造成或可能造成潜在的影响的。

这句话听起来匪夷所思,关键在于要搞清楚非法添加物和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区别,以免混淆视听。

如“三聚氰胺事件”的性质使掺假,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因为三聚氰胺是工业原料,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是非法添加物。

食品添加剂是有功能的,不如甜味剂、蓬松剂、防腐剂,都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允许使用的;

而三聚氰胺的“功能”是造假,所以不是添加剂。

苏丹红也是非法添加物,不是政府允许的。

苏丹红也是一种工业原料,有人教唆鸭农非法放在饲料里,造出“红心鸭蛋”但即使这样,它在鸭蛋黄里的含量也很少,远远不足以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要科学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另外要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加强非法添加行为源头治理,及时发现,彻底清缴违法制造存储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

同时,国家要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

无论是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误,还是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有一个共性问题,即如何向公众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信息?

但关键的是如何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第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这与我国过去缺乏风险评估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所谓风险评估,及时评估某种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对消费者健康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纯科学的行为。

风险评估过程应由科学家独立完成,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

风险评估的作用,就是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没有前面的风险评估工作,政策的制定就是“拍脑袋”决策。

第二,明确食品生产经营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安全过程监管。

真正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管出来,更不是靠检测出来的,是靠生产出来的,所以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

为此,《食品安全法》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确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标签制度、进货检查记录制度等,以此引导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重自律。

第三,加大惩处力度。

食品安全案件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暴利驱使,违法成本过低等。

在智利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中,一定要实行重典治乱,切实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震慑声势,整肃行业风气。

首先要立足于刑事惩处,发现违法行为后,要坚决给予惩处,加大力度。

同时,行政处罚也要用好用足,该取缔的取缔,该关闭的关闭。

疏于管理疏漏,制度措施不健全的,要依法同时采取行政处罚、限期停产停业整改等措施,严禁以罚代管。

第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良好有效的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方面要发挥好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客观属实的报道,大大降低了我们通过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的成本,我们要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核查处理媒体曝光的问题,行动迟了就是履职不力,如果在网上炒了几天还不见监管部门的行动,舆论上不然陷入被动。

第五,食品产业结果规模化、规范化是根本出路。

与国外相比,我国食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都比较低。

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根本出路就在这:

农业生产结构,食品产业结构都要向规模化,规范化反向调整和发展。

7、当前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

解决的途径在哪里?

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部分领域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现在的43%。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的农业科技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但是所取得的显著进步是不可否认的。

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整体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3%;

建立了生物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为代表的新品种培育体系,杂交水稻和抗虫棉等6000多个动植物新品种投放农业生产中,为粮食生产,特别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以及种养、机械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50公斤,总产达到5亿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

建立了畜牧水产等良种繁育、集约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比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

一方面我国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率编低。

如:

我国农业有很多地方仍采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进国家低1倍;

肥料利用效率不到35%,低于世界一般水平15%~20%;

农药利用效率也不到30%;

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

此外,农业生态受到很大威胁。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每年造成35%的减产,畜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达10%~15%;

农药、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过量和残留问题等加剧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并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由于品种类型单一、产品质量偏低,粮食单产仅是发达国家的50%~70%。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

世界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为140人,我国还不到80人。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到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尽合理。

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二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农技推广和农民教育工作多头进行,使得有限的经费“撒胡椒面”,难以达到快速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目的。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初步估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总体差距达15到2O年。

解决途径: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二是提供风险保障服务。

在农民遇到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例如遇到农产品价格大跌时给予最低保护价等。

三是提供投入市场的监督服务。

这样可以减轻中间商的盘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重点是加强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坑农害农的事件,并依法给不法分子以严厉处罚。

(2)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全面彻底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

一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二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

三是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四是要加强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改革的关键在于面向市场强化公益性,而不是将政府所主管的推广组织市场化、企业化。

首先,理顺现有推广机构的权责关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实到实处。

其次,提高资金保障力度。

再次,积极扶持建设市场化主体,一是加强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公平对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广体系全部市场化,在市场化推广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又毁掉了行政推广这条线。

最后,创新推广形式。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结合这些特点能大大提高推广的效率。

8、为何说中东印证了“发展是硬道理”?

中东动荡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和机遇?

中东地区有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这就是中东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巨大。

今后六七年,在中东需要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来吸收这些走向劳务市场的青年。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中东地区的经济保持每年8%的增长率。

然而,中东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4%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就业大军的需求。

一些中东人士对中东目前的剧变是早有察觉的。

在英国前首相布朗的一次新书发布会,他说,推动中东地区正在发生剧变的是数量庞大的失业青年。

以埃及为例,埃及人口70%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埃及的失业率高达30%,而失业者中,90%是青年。

为什么在中国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