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390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同时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

这些工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做充分的准备,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中,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

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句式和虚词的调节语气作用,从而读出全文情感的变化。

文意的理解重点放在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实词的理解,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

深入探究的问题放在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果性目标:

在品评语言中,分析事、景、情的关联,并在练笔中体会其运用。

2.体验性目标:

在品评语言中,体验胜地、胜友、胜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四、媒体分析

多媒体课件、音频

五、核心问题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要求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的语言艺术上,滕王阁序》文辞华美,气韵生动,句式整齐,具有骈体文赋的韵律和格调;

同时又志趣高远,兼具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抱负,以其“文”“质”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本文,应设法引导学生对其中精美的对句、华美的辞采、丰富的典故、作者的襟怀与情志进行揣摩体味,含英咀华。

因此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分析之后,确定了本课的核心任务:

在品评语言中,探讨胜地、胜友、胜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谈事、景、情的关联。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校本教研也提出精心设置体验性目标,以此作为教学价值、活动与评价的导向,来促进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学习。

一思一得,文本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堂课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采用以学生学为主体,以教师教为主导,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解决核心问题。

【教学实施涉及设计】

一、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勃及其骈体文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的含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和意蕴美。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结合工具书,整理文本中重要字音;

2、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

3、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4、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5、找出文中写景或抒情深深打动你的句子进行分析。

说明:

这一步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学,而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也只会更加滋长学生的惰性。

而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和文本对话。

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

这一步相当重要。

(二)导入新课

江南有三大名楼:

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滕王阁的文章——《滕王阁序》

(三)作者和解题:

请学生先谈谈对王勃的了解,然后教师明确:

1、王勃14岁应举及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担任王府修撰。

后因为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写下《滕王阁序》,随后,溺水,惊悸而死,本文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2、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

亦称“初唐四杰”。

3、解题:

(1)王勃和《滕王阁序》: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

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

《唐才子传》则记道: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序:

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可以由作者本人写,也可以由他人代写,序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3)骈体文,古代一种句式整齐,音韵铿锵,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这一步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生生对话,另外如果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认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第一环节:

整体朗读

1、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

提示: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节拍为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2、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

3、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诵读,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学生和文本的浅层次感性对话。

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对文章有一个朦胧的感性认识。

(五)第二环节:

结合注释,明确典故内涵,疏通文意

1、第一段典故理解及补充注释:

典故:

豫章故郡(见注释):

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控蛮荆(见注释)。

豫章故郡故:

地接衡庐接:

接壤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

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宾主尽东南之美尽:

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

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千里逢迎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高朋满座高:

尊贵

2、第二、三段典故理解及补充注释:

钟鸣鼎食之家;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

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彩彻区明彻:

普照

雁阵惊寒惊:

被……惊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

时间。

属:

是。

潦水尽而寒潭清而:

因而。

尽:

干涸。

寒:

寒冷。

清:

澄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

山岚。

凝:

凝聚。

暮:

傍晚。

紫:

呈现紫色。

即冈峦之体势即:

依附。

体势:

态势,形势。

3、第四、五段典故理解及补充注释:

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的情感

例如: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四美具具:

具有,都有。

而难并并:

会聚一起。

穷睇眄于中天穷:

望尽。

中:

最高处。

极娱游于暇日极:

尽情。

娱游:

欢乐。

兴尽悲来兴:

兴致。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

悲怜。

失路:

迷路,不得志。

屈贾宜于长沙屈:

被……贬谪。

所赖君子见机赖:

依赖。

老当益壮:

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穷且益坚:

且:

反而。

不坠青云之志坠:

抛弃。

4、第六、七段典故理解及补充注释:

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的情感

终军、班超、宗悫、孟尝、阮籍、潘江、陆机

一介书生介:

等终军之弱冠等:

等同。

弱冠:

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有怀投笔怀:

心思。

奉晨昏于万里奉:

侍奉。

接孟氏之芳邻接:

结交。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

美好。

再:

第二次。

兰亭已矣已:

过去。

奉承恩于伟饯于:

在。

是所望于群公是:

这。

于:

对。

敢竭鄙怀竭:

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六)第三环节:

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概括,老师明确: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

(2)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3)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4-5)感叹知己难遇,盛筵难再

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

这实际上是缘着作者的文字追踪作者的所思所想。

因为作者的思路也是决定作者为文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篇文章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成为传诵千古的奇文、妙文,也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结构。

行文思路可以说是文章的框架,是一座高楼的外在的结构支架。

坟头一样的丘陵是无法突现出高楼峻阁的轩昂气势的。

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还需与之相应的地基所在。

(七)第四环节:

布置作业

课后反复朗诵文本,赏析文中优美的写景抒情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核心任务

(一) 

情境营造,提出核心任务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提出核心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PPT展示学生活动一: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写了怎样的宴会盛况?

2、PPT展示学生活动二:

请女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筛选文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3、PPT展示学生活动三:

请男生齐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

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三)归纳概括,反思提升

PPT展示学生活动四:

讨论分析,为何诗人会从参与宴会的逸兴,色彩明丽的美景引出人生际遇的感概。

(四)运用反馈

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请描写艺术节中一个打动人心的片段。

二、评价预设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生一: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生二: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

教师评价:

这两句不宥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出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给人清爽的感觉。

从而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此为色彩变化之美。

2、“鹤汀凫渚……”四句、“山原旷其盈视”两句、“云销雨霁……”

“鹤”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云销雨霁”则是水天浩渺的远景。

“山原……”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远景。

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远近变化,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此为远近变化之美。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也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

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

“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诗句中展示的画面。

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

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此为上下浑成之美。

4、“渔舟唱晚”四句

凭借听觉联想渔歌和雁声。

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载,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既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

此为虚实相映之美。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此时王勃的兴致很高昂;

而后作者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

触景生情,感情又由乐而悲,再加之作者生不逢时,志不得伸,所以悲从中来。

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板书设计

事 

景 

胜地 

潦水、寒潭、烟光、暮山 

——色彩变化之美 

纵情山水之愉悦

贤主 

鹤汀凫渚、山原、云销雨霁——远近变化之美 

个人际遇之悲愤

嘉宾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上下浑成之美 

壮志不坠之执著

良宴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虚实相映之美 

盛宴佳境之留恋

由事及景,由景及情

【教学反思反馈】

一、信息收集

在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

为什么落霞是与孤鹜而不是群鹜齐飞呢?

我们在许多图片资料中看到的都是许多只鸭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错落地飞着。

这种描写是不是和实际景象不符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实际上我们再看接下来的一句:

“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伤感。

为什么色彩明丽的景色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

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这篇文章的本质。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

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

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

只有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

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

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和老师之间的对话。

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难得的。

也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进而组织自己的语言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心力才能实现的。

教师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反思判断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文采斐然,是奇文妙文;

但是就教学来说,《滕王阁序》是古代散文,又是一篇难文硬文。

因为它的难、硬,以往上课时,基本上是逐字逐句的串讲和对译,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

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

老师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教学效率低下。

首先,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于是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基本文言知识,同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搜寻文中典故及相关故事。

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

这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

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

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

文以气为主,任何优秀的文字都能够琅琅上口,便于诵读。

文章的节奏、速度、语气的变化都是情感变化的表现。

所以我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用泛读导入,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层层深入,研读拓展,披文入情,用心与王勃交流。

第三,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

这营造了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氛围。

尤其是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这应当是课堂的一个师生的深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

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比教师在那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那意兴阑珊地听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要更为深入和通透。

第一课时我把目标预设为音读与意读,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明字义、读懂句意。

主要学解决生提出的难读、难懂的难题。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

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

文意的理解重点放在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实际课堂效果良好。

第二课时我把目标预设为情读与悟读,即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心得。

主要学解决学生提出的难背的难题。

采取把握整体思路、边读边议,读中带悟的方式。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

事——景——情,即在滕王阁上的盛会上,作者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内心非常的高兴,然而兴尽悲来,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据此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兴尽悲来”:

研习“四美”,探究“悲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

去感受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

最后,课堂和课后强调学生动笔。

动笔的过程是自我梳理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关联体验的一个过程。

在这里,学生将学习化做一个自觉的理性的过程。

三、反馈调整

1、学生的课前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如何解决真正的“对话式”交流和可能出现的放鸭式现象之间的矛盾还是一个摸索中的问题。

老师稍为急躁些或学生稍为懒散些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