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388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讲义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文档格式.docx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解读: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

反之,就不容易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曲时说:

“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

“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

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

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诗海拾贝

慈乌夜啼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①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②悲不任③。

昔有吴起④者,母殁丧不临⑤。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注】 ①经年:

终年,整年。

②尔:

你。

③悲不任:

不能承受悲痛。

不任,不堪,不能承受。

④吴起:

战国时鲁国名将。

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

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⑤丧不临:

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

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子女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赏析】 慈乌,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

作者在诗中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评价】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

二、人物颂歌

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

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他,就是史铁生。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

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

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坍圮(tān)(pǐ)   

(2)亘古(ɡè

n)

(3)截瘫(tān)(4)窸窸窣窣(xī)(sū)

(5)颓墙(tuí

)(6)窥看(kuī)

(7)荒芜(wú

)(8)猝然(cù

(9)蝉蜕(tuì

)(10)剥蚀(shí

(11)炫耀(xuà

n)(12)焦灼(zhuó

(二)多音字

(1)闷

    

(2)稍

(3)捋

(4)稽

(5)宿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失魂落魄: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

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

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

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

形容名声极坏。

四、辨析词义

1.荒芜

荒僻

课本原句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巧辨巧析

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

“荒芜”指(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杂草丛生的样子,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

“荒僻”指荒凉偏僻,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

2.以致

以至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相同点:

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

不同点:

“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并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哪一个要素?

答:

                                    

[明确] 母亲

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

[明确] 第二部分第一段: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

[明确]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4.行文图解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 生病之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

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然以“地坛”为中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解读] 所谓句子含意,它包含三层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解题指津] 

根据句子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1.摘录组合法

句子特点:

抽象的句子(中心句、归结句、总起句)是对文段或全文意思的概括。

对应方法:

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抓住文段中对句子的具体解说、解释、论证的内容,并探讨具体含意。

答题方向:

摘录组合,由概括变成具体,转述、转换说法概括作答。

2.还原翻译法

描述或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一般借助各种修辞手法。

抓住形象的特点,以相似联想(比喻、象征)、相关联想(借代)为思考起点,结合文段,联系上下文,分析表现手法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揭示本质,由具体到抽象。

象征就用翻译法,比喻、借代就用还原法。

3.敲骨抽髓法

描述细致,动作具体,特点鲜明。

从具体内容中归纳共性特点,或将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点进行合理分类总结。

 

由具体表现到抽象特征。

结合文段或全文找到相关的信息,不能直接摘录,要由个体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归纳总结。

4.付诸情理法

言简意赅,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多用衬托、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表明作者深刻的体验。

首先判断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上下文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断,把含蓄的表达转换为平易的阐释,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由含蓄性到平易性。

5.多楞角度法

对立,形式上表现为概念的对立,实际是思维的对立。

但表面对立实际内容并不一定是对立的。

因此要从多角度理解。

思考内容的不同角度,从不同方面进行判断和认识。

辩证理解对立的词语含义。

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

[明确]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是在颓废、迷惘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

3.作者在第五段中说:

“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

[明确] “一个世界”指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

“另一个世界”指“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

4.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

对生与死有了答案,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5.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

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物

特 点

作 用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古老、

荒芜、

冷落、

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蜂儿如一朵小雾……片刻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

充满生

命的

激情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

[明确]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7.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

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

8.课文最后写道: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只是指现实中的“车辙”和“脚印”?

为什么?

[明确] 不是,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象征意义的。

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

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活到最疯狂的年龄而突然残废了双腿的人,像一头突然被关进笼子里的狮子,焦躁、暴怒、绝望,甚至想到自杀,在走投无路、失魂落魄时走进了地坛,从那里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重新找回了自我。

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迪?

[我的理解] (观点一)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需要一个透视灵魂的湖泊,需要一份千古永恒的关照。

长期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奔波在名利仕途上,戴着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心灵之窗沾满灰尘的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才会变得真实,变得有价值。

(观点二)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宁静。

史铁生在古园里不仅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和美丽,也悟到了人的生和死是自然的安排,人的命运同样也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

自然给了我们一片宁静,那天空中的落日,那高歌的雨燕,那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那雨后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的心灵宁静的慰藉。

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这是忘却繁杂和纷乱的另一个世界。

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千古的宁静,才会找到自我。

隐含着生命意义的景物描写

【课内挖掘】

在本文中,作者对地坛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写出了地坛的荒凉冷落,也衬托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还描写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景物,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示它们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蕴藉和爱意。

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悟,揭示了生命的内涵。

【技巧指导】

运用景物描写表情达意的三个要求

1.细致观察,用心体悟,显现特点

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从形、色、味、质地、动静等方面来描写景物。

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如文章第一部分第七段中,作者就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了景物的生机盎然、生命的美丽,从而表现出这些景物给作者以心灵的震撼,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

2.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产生共鸣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

如文章第一部分第三段中,作者刚进地坛这个荒废的园子时,看到的是“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个荒废残破的园子一如作者自己残疾的命运,史铁生从园子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园子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园子,两颗荒凉的心由此靠拢,精神相通,彼此互为寄托。

3.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描写景物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使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

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文章第一部分第五段中,动态与静态巧妙结合,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一切景物,如蚂蚁的摇头晃脑、瓢虫的展翅升空,在作者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连小小的露珠也倍增光彩,充满诗意。

史铁生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因此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

【针对训练】

根据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进行景物描写,要求恰当使用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参考示例] 四月细雨霏霏,门前茂密的青竹林已经冒出尖尖的竹笋,微微有些泛寒的春风摇曳过竹林,竹叶被吹出沙沙的声响。

那翠绿的缝隙间,一抹妩媚的红若隐若现,原来是有几枝桃花开出了生机盎然的颜色,着急地装扮四月的春光。

微风过处,桃花花瓣伴随几许竹叶飘下,跌落到盈盈湖水中,在春风吹起的小小漩涡中荡漾。

这时节,湖水尚寒,唯有湖面上几只嬉戏的鸭伴着空中飘荡的竹叶桃花点缀这山水画卷,真可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史铁生不幸被命运的重锤击中,在遭受突如其来的厄运时,他变得暴躁孤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对母亲的关爱熟视无睹。

一直到母亲猝然去世之后,他才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才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他“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适用话题] 孝道 亲情

【运用范例】

孝道是什么?

孝道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所以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道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所以史铁生说“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他到地坛那里去了

——痛悼史铁生先生

厚 夫

史铁生走了,我宁愿相信他是到地坛那里去了。

他曾在《我与地坛》中写过: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是的,那个曾经在风雨沧桑中等待了他四百多年的地坛,终于把他召回去,让他一生都饱受煎熬的灵魂到天国中安详地休息去了。

史铁生走了,他的灵魂升天了。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刚刚从插队的陕北延川县关家庄村返城不久,他就摊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成为一位高位截瘫的病人。

那时,他才仅仅二十多岁。

这可是一个生命开花的季节啊,他的青春之翅怎就这样突然地折断了?

从此,尘世间的一切物欲贪婪与他无关,一切荣华富贵也与他无关;

从此,他终日与轮椅为伴,艰难地挣扎在生存的道路上。

毋庸讳言,这已经不是一个活得很累、很苦的问题,而是捍卫生命的问题。

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是,当有一天摇着轮椅闯进地坛这个废弃了几百年的古园,当遍阅古园斑驳的历史遗迹与草木风物后,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了。

在认识了地坛这位体恤万物的特殊朋友之后,在想明白了生是生命的偶然、死是生命的必然归宿之后,在弄清楚人的生存还要靠精神之后,史铁生开始用写作来救赎自己不幸的命运。

虽然他的身体终日成为轮椅的寄生物,可是他的灵魂却开始远行,开始飞翔。

他在温馨的回忆与镇定的玄想中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文学创作……

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很少涉足户外的阳光,而是在轮椅上表露出对于精神性生命存在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沉思。

1991年,史铁生在宁静与安详中发表了散文名篇《我与地坛》。

作家韩少功先生曾说过:

1991年的中国文坛,即使再无其他作品,单史铁生的一篇《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