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352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显示器制作实验报告.docx

显示器件制作实验报告

2011年12月8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制作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源的实验过程,了解平板显示器件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制作方法,熟悉磁控溅射镀膜、光刻、丝网印刷、真空系统中电子发射测试等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

二、实验任务

1、了解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源的原理并制作;

2、学习平板显示器件的完整制作过程;

3、电子发射源的性能测试。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准备:

学习和完成平板玻璃的清洗和退火处理。

2.器件电极制作:

学习磁控溅射、光刻原理和应用,完成器件电极的制作。

3.导电薄膜制作:

学习导电薄膜材料选择和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完成导电薄膜的制作。

4.阳极荧光板制作:

了解丝网印刷原理,学习阳极荧光板的制作。

5.电子发射源性能测试:

正确使用真空测试系统,完成电子发射源的电形成工艺、激活工艺及测试过程,对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6.器件封接:

学习(观摩)阴极板和阳极板的封接,了解封接原理和过程。

四、实验过程

首先各自选择较干净的玻璃,在各自的玻璃不好的一面右下角上刻上各自的的学号。

1.实验准备:

学习和完成平板玻璃的清洗和退火处理

(1)玻璃基板清洗

为保证平整度,实验中使用的玻璃是浮法玻璃。

这种玻璃的两个表面略有差异,但基本不影响实验。

本组实验共有12块玻璃片。

清洗按如下步骤进行:

②制洗衣粉溶液,并将待洗玻璃片均匀分布置于溶液中浸泡约20分钟。

②戴上橡胶手套后用海绵反复擦洗玻璃片。

擦洗过程中(以及之后所有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玻璃表面的直接触摸,仅可轻轻抓住玻璃片的边缘部分。

③若要查看玻璃片是否洗净,可先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再仔细观察。

若水既不凝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形成均匀的水膜,则基本洗净。

否则重复②的操作。

④用纯净水再次冲洗玻璃表面,确定清洗干净后,用高压气流枪对玻片进行预干燥,直到玻璃片上肉眼看不见水珠。

⑤将玻璃片正面朝上放入干燥炉内。

以最后放入的那块玻璃片的时间为计时起点,在干燥炉内干燥20分钟以上。

注意:

先清洗好的玻璃片放上面,后清洗好的玻璃片放下面,避免先干燥的玻璃片被再次打湿而污染。

⑥玻璃片干燥完后小心取出,正面朝上放入洁净的容器内。

容器应事先做好标记,以免与其他组混淆。

(2)玻璃板的退火处理

玻璃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受热不均有可能在内部产生应力和缺陷。

这将导致玻璃在重新受热时有可能会发生不规则的形变。

而本实验有多个环节会经历较高的温度,玻璃片的不规则微小形变会影响制作精度,因此在后续工艺前需要先对玻璃片进行退火,以消除应力。

退火温度选在约500℃,这个温度是高于后续所有工艺所要经历的最高温度的,因此可以保证不会产生新的应力。

退火的温度是随时间按阶梯变化的。

为节省空间和时间,并使玻璃片受热均匀,退火炉有两个炉室。

当玻璃片在其中一个炉室内加热时,另一个炉室同时准备将温度稳定到下一个台阶,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

2、磁控溅射镀膜

①本次试验所用的磁控溅射仪主要结构包括两个真空室:

准备室和成膜室。

两个腔室相互配合使用,避免在处理多片玻片时,每次都从室内大气压开始抽到高真空,大大节省了实验时间。

②首先将成膜室抽至高真空。

再将玻片夹持至准备室中安放好,关闭腔室门,对准备室抽真空,同时打开加热装置,使镀膜温度为130度。

准备室抽到合适真空度后,玻片被转移进成膜室,开始镀膜。

③镀膜开始前,需溅射掉靶材料表面一层,即对靶材料进行清洗,去掉靶材料表面氧化物,以免掺入杂质。

开始镀膜,先镀一层镍(30秒),主要是为了使其他金属与玻片附着更好;再镀一层铜(2分钟),主要目的是导电;最后再镀一层镍(3分钟),主要目的是防氧化。

④镀膜完成后,玻片被转移回准备室,取出。

放入下一块玻片,重复上述过程。

本实验一共镀了6块玻璃,每2人一块。

3、制作器件电极

①涂胶、甩胶

首先配置好光刻胶。

本次试验所用为正胶,即曝光部分的感光胶将被溶解,而未曝光部分将保留。

因此显影后图像与掩模板相同。

用滴管取适量滴在玻片上,轻轻倾斜玻片使胶液在整个玻璃片上均匀流动。

若玻片上有气泡,可将玻璃片靠在烧杯上,用胶液反复冲刷。

涂好胶后,将玻璃片放在甩胶台上,盖好盖子,开始甩胶。

注意:

玻璃片要放在正中心,保证甩胶均匀,同时避免甩胶过程中由于转速太快和受力不均,而使甩胶机振动,进而将杂质落在玻璃片上;甩胶前一定要抽真空,将玻璃片固定在转盘上;若不慎将胶液沾到手上,可用酒精棉擦干净。

②前烘

将甩完胶的玻璃片正面朝上放入干燥炉内,干燥约20分钟。

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光刻胶的粘附性,避免在显影过程中剥落。

③曝光

先将掩模版正面朝上放在曝光台上,再将玻璃片要曝光的一面朝下对准掩膜版轻轻放下,以十字线所确定的区域在玻璃片正中为好。

最后盖好盖子,铺好软布,缓缓关上曝光机,曝光机自动抽真空。

抽完真空后手动启动曝光。

注意:

对准掩膜版时,玻片应在掩膜版正上方移动而不与掩膜版直接接触,避免表面磨损;操作要小心谨慎,以免损坏仪器。

④显影

先配制显影液,称取4.5克的氢氧化钠溶于1000毫升的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浓度为4.5‰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将曝光后的玻片放入已配置好的显影液中,戴上手套,捏着玻片侧面,将玻片浸入溶液中,不触碰到容器壁,来回晃动玻璃片,约20秒后取出,用自来水清洗干净,用高压气流枪干燥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影后的图像,并记录下来。

注意: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显影时间。

由于溶液浓度逐渐降低,后面的同学显影时间应适当延长一些。

以观察到光刻胶剥落后再浸泡5秒为准。

如有显影不完全的情况,可再次显影。

(1)a显影良好的玻璃片

(1)b未显影完全的玻璃片

⑤后烘

最后将玻片放入干燥炉内再次进行烘焙,其主要目的是坚膜。

⑥刻蚀

再将玻片用镊子夹持放入已配置好的刻蚀液(硫酸高铈和稀硝酸的混合液)中,轻轻晃动,20秒后取出清洗干燥,再用显微镜观察刻蚀后的图像,并记录下来。

(2)a刻蚀良好的玻璃片

(2)b有缺陷的玻璃片

4、阳极荧光板的制作

①选择一块干净的ITO(氧化铟锡透明导电膜)导电玻璃,用酒精擦拭干净。

②丝网印刷

首先需要调整丝网印刷机的设置和网版的位置。

将网版固定在印刷机上,将印刷台面移动至网版下方,调整网版和台面、网版和油墨刮刀的距离,以油墨刮刀放下后放在刮刀和网版见得纸条恰好不能抽动为宜。

网版水平位置的调整主要靠目测,印刷窗口大概能将ITO玻璃片中间部分覆盖即可。

其次,固定网版,并在台面的监视器上将光标定位在玻璃片的左上角和右下角。

在网版上预先涂布荧光粉浆料,即可开始印刷。

印刷前开启真空泵,将玻璃片固定在台面上。

玻璃片的位置由预先做好的标记决定。

如果由于玻璃的误差导致不能完全和标记重合,可平摊公差。

最后开始印刷。

将印刷台面移至网版下方,启动自动印刷程序。

印刷过程中要随时保持足够的浆料,避免因浆料不足导致的印刷质量的下降。

③将涂覆好荧光粉浆料的玻片放入干燥炉内烘干,阳极荧光板制作即完毕。

5、钯导电膜制作

①检测玻璃片上电极的导电状态,用万用表电阻档直接测量。

先用“200Ω”档测量单根电极的电阻,再用“20KΩ”档测量电极间电阻。

若测得电极间电阻不大,则证明该两根电极导通,不可用,做好标记。

同一个电极两端间的电阻以小于10Ω为宜。

②按先前涂胶甩胶—前烘—曝光—显影步骤制作钯导电膜窗口。

此次所用的掩膜版有两块,其中一块是为了形成滴钯溶液的窗口,另一块则是为了留出电极两端,方便检测。

故同一块玻璃片需曝光两次,且制作导电膜窗口时需要对准制作电极时留下的十字标记。

可两块片子同时进行曝光以节省时间。

注意:

由于需要使玻璃片和掩模板上的两个十字完全重合即可,对准难度较大,可直接将玻璃片放在掩膜版上移动,用手指轻轻推动,切不可太过用力。

③将显影完毕后的玻璃片放入干燥炉内干燥。

同时配置好钯溶液(金属钯溶在有机溶剂中),取出少量放在另一块干净的玻璃片上。

将干燥好的玻片取出,用极细的有斜针口的针管,每次蘸取少量,在显微镜下或直接(若肉眼可看见)逐点滴在已制作好的窗口上,每块玻璃片可选择其中可用的两条电极。

注意:

不能将钯溶液一次性滴在所有窗口上,溶液可能会流动而导致各窗口分布不均,进而影响导电性能。

④将滴完钯溶液的玻璃片放入干燥炉内再次干燥。

此过程中钯溶液将被氧化为氧化钯。

6、电子发射源性能测试

图(3)本实验所使用的真空系统图

A、加电形成

①测定玻片每对电极间的电阻,数据记录如下:

编号

电极电阻(Ω)

电极间电阻(Ω)

X1

X2

X3

X4

Y1

Y2

Y3

Y4

R1

R2

R3

R4

R5

R6

R7

15

6.7

6.9

6.8

7.2

7.1

7.0

6.8

7.4

9.6

20

7.4

7.2

7.0

7.3

7.0

7.0

7.0

7.1

23

6.3

6.5

6.5

6.4

6.5

6.6

6.5

6.4

8.4

358.4

24

9

11

10.6

11

10.6

10

9.6

8

93.0

3.3M

25

8.7

9.3

8.6

8.7

8.4

8.9

9.9

8.6

27

7.6

7.4

7.5

7.4

8.2

7.6

7.6

7.4

150K

631

292

78.6

36.8

28.6

28

7.9

8.0

8.1

7.6

8.2

7.8

7.9

8.4

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玻片做测试。

②将制作好的阴极板和阳极板按要求固定在真空室中,将引入的电压加在电极两端。

为增强导电性,固定时用夹子同时夹住一小块铜网。

③线路连接好后,关闭真空室抽真空,抽至8.4×10-4Pa。

注意开机顺序:

冷却水—总电源—真空计—机械泵—分子泵。

④给阴极板电极加上渐增型三角波(峰值分别为12V、13V、14V),电压步长为0.1V/S,运行波形,每隔10s记录下相应的电压电流值。

再次测量电阻,为183Ω。

B、性能测试

分别给阳极加高压500V、1000V、1500V、2000V,同时阴极电极电压从0V开始,每次增加1V,直到电流有一个突降。

在此过程中,阴极发射的电子打在阳极板的荧光粉上,发绿光。

记录下相应的器件电流和发射电流,同时记录玻璃片被点亮时所对应的器件电压值。

对应同一阳极电压,至少反复实验两次。

图(4)实际的发光情况

7、封零

①在阳极板上钻一个小孔,其主要是用于排气,孔径大小取决于所用的钻孔机(直径为2毫米,非实心)。

孔打好后,将玻片清洗干净。

②配置浆料

取出一定量的低玻粉放入小烧杯中,滴入适量的载体,调成糊状,即为浆料。

注意:

低玻粉主要用途是降低玻璃的软化点,此次实验所用低玻粉含氧化铅,有毒。

实验过程中应戴上口罩,并注意通风。

③将配好的浆料倒入一个大的注射器中,利用注射器将浆料均匀涂在阴极板的玻璃框(玻璃框厚度为2毫米,主要目的是保证阴极板和阳极板的距离)上。

再放上阳极板,四周都用夹子夹好,同时将排气管固定在打好的孔处。

排气管与阳极板连接处四周也涂上浆料。

注意:

四周的夹子保证玻片软化后,两极板间高度即为玻璃框高度。

另一个夹子则保证排气管不倒。

④安装完毕后,将其放入加温炉内,严格按照特定的升温曲线进行加热,缓慢升温,高温保温,缓慢降温。

其主要是为了防止产生应力。

⑤封接好后,利用排气管将器件内部抽真空并封口。

五、数据记录

确定电成型电压所测试数据:

电压

1V

2V

3V

4V

5V

6V

7V

8V

9V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