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259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docx

最新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1论文

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

(1)论文

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

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东道国产业的技术进步。

本报告的分析基于课题组所做的企业问卷。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

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

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

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

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

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

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

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

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

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

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

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

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

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

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

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

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

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

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

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

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

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

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

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

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

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

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

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

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

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

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

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小。

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

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

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80年代亚洲“四小”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

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

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

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

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

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

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

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

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

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

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

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A、母公司先进水平12021.05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8014.04C、国内先进水平26847.02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14024.56资料来源:

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资料来源:

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资料来源:

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资料来源:

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资料来源:

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

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

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

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

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

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

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

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

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

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

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

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5710.18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417.32D、本公司自主开发27048.21资料来源:

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企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