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190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8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优质肥牛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优质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萧县创亿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肉牛养殖基地项目

2、项目性质:

新建

3、项目选址:

4、项目法人代表:

二、可研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研究范围

(一)编制依据

(1)中央2012年一号文件

(2)《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之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

(3)《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4)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6)《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编制规程》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8)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钱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9)《现场勘查所得的资料数据》

(10)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

2、指导思想

结合项目区传统肉牛养殖规模与牛肉外销经验、无工矿企业等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坚持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系统优化、自然分区、市场引导、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富裕农民、服务城市,逐步将项目建设成以绿色环保为主的绿色肉牛业生产示范带。

3、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对项目设计的有关规定,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需求、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为项目的立项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项目承办单位简介

萧县创亿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属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自有资金4000万元。

技术力量雄厚,高级畜牧师3名,中级工程师7名。

该厂现有管理人员10名,熟练工人20名,其中技术工人15人,普通工人20名。

四、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一)项目建设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18亩,总建筑面积44000平方米,总投资9568万元。

项目达产后年均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年均新增利润2000万元以上,为国家缴纳税收1000万元以上,带动3000农户致富,为农户创造养殖纯收入5000万元以上,可解决2000多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可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

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实施,租用土地178亩,建设养殖3000头预肥牛养殖场,引进预肥牛3000头。

基建工程主要为场地平整、道路建设、牛棚建设、道路建设、水电工程、办公生活区建设等。

第二期工程:

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扩租土地40亩,建设养殖1000头母牛的养殖场1个,引进能繁母牛1000头。

建设粪污处理工程,发展农户养殖优质母牛0.5万头,发动农户种植牧草1000亩。

第三期工程: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建设小型饲料加工厂1个、30000立方米青贮窖1个、沼气池1个,发展农户养殖优质母牛1.5万头。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萧县创亿畜禽养殖农民专业优质肉牛养殖基地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总占地面积

218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44000

建筑容积率

%

43.5

建筑密度

1.3

主要原材料消耗

折标煤

1

年总成本费用

万元

18162.62

2

万度

139

170.83吨

3

万吨

1800.16

15.75吨

4

绿化覆盖率

%

30

总投资

万元

9568

1

工程费用

万元

9000

2

其它费用

万元

300

3

预备费

万元

68

4

建设期利息

万元

5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200

投资回收期

所得税前

5

含建设期3年

财务内部收益率

所得税前

%

27.10

投资利润率

%

14.04

十一

投资利税率

%

19.25

五、项目综合评价

该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通过肉牛养殖提高自然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变自然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辐射带动当地农牧业及相关行业有序发展。

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实现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高效产业,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对推动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生产方案设计完整。

经济分析表明,该项目各项财务指标科学合理,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水平,财务净现值合理,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项目在财务各项指标上是可行的。

该项目实施后,能改善项目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可以直接带动500多户农牧民从事肉牛养殖业,户均增收5000元,直接安排70多个就业岗位。

此外,对周边地区农牧民的致富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总之,该项目符合萧县推进现代农牧业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立项条件优越,建设条件较好,资金来源结构和投资结构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合理,技术先进成熟,市场前景看好;各项财务指标合理,能够辐射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并且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增收。

改革开放30多年,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快畜牧业发展,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

根据安徽省、宿州市畜牧发展规划,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搞好绿色养殖示范带建设,发展绿色肉业生产将是促使我县畜牧业向优质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对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安徽省萧县黄牛无论是役用还是食用,在国内都是属于牛类中的优良品种。

在食用方面,因其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并富含钙、锌、硒等无机盐,是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美味佳肴和强身滋补佳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食肉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牛肉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喜食的人日益增多,食用量逐年加大,市场上牛肉供不应求,价格累累上涨。

目前,我县内的黄牛养殖多是家庭牧养形式,这种牧养形式受草原面积所限,难以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生产数量非常有限。

因此,随着牛肉食用量的逐年加大,市场上的供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县每年由商贩从外地倒运进来的肉牛达几万头,既增加了费用又降低了牛肉的质量,而且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牛肉的市场潜力是相当大的。

很显然,仅仅依靠过去那种牧养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的。

因此,许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都采取了比较先进科学的圈养方式进行饲养,即使没有草原也照样进行规模发展,如山东省的许多地区、阜阳市都有着典型的成功经验,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实践中看,该项目实属投资虽大、见效快、易行可靠的好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是根据国家关于《农业经营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指出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要

提出开发肉牛业的开发因素是其独特的资源和条件优势。

全市具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具有发展养牛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3、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发展肉牛生产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养牛风险小,投入少,收益高。

由企业带动农户,农户负责母牛和牛犊的饲养。

企业负责架子牛的收购并强制育肥,将会大大提高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养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既可以拓宽农村地方财税,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一方面缓解牛肉供共需矛盾,确保有效供应。

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市场牛肉供不应求,其价格不断上涨,牛肉和猪肉同比价已由几年前的1:

1上升到目前的3:

1.同时,人们的膳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偏少,影响了人们体质的增强,若系统开发肉牛深加工提供优质化、多样化、高档化的牛肉绿色食品,有利于优化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的需要。

从生态学观点看,牧草和农作物秸秆,以技术处理后养牛,通过其生物学功能转化为肉,成为能供人体直接消化的多种氨基酸,与其它利用方式相比,更具合理性和高效性。

此外,通过养牛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地力,形成“牛多—肥多—粮多—秸秆多—牛多”的良性循环,不仅能减轻畜牧业依赖的负担。

发展肉牛养殖,对保护土质资源,增加粮食供给,确保“米袋子”充足,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6.实现我县畜牧业发展战略变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畜牧业产值接近农业总产值的50%,但是畜牧业仍处于分散粗放阶段,产业链条不长。

据国内外农业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证明,当畜牧业形成产业化后,使其与种植业产值之比为1:

1左右时,农业产业才能达到结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相得益彰,这要求畜牧业要从传统的生产型向现代的产业化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地产地销为主的畜产品购销体制向培育市场、放开经营、搞活流通和贸易多元化转变。

通过系列的开拨肉牛基地,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进入日益发展的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牧科教等一体化,用产业化推动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安徽位于我国的中西部,是中原肉牛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支持发展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对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十分重视,将畜牧业作为安徽省贫困落后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措施。

宽松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养牛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11年全省存栏肉牛已达675.16万头,全年出栏牛185.86万头,牛肉产量25.74万吨。

养牛业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项目区农村历来具有养牛的传统习惯,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成熟的配套技术,并形成了以皖北黄牛为代表的全国重要的优质牛主产区。

特别是皖北黄牛与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肉牛品种杂交,其后代的产肉性能明显提高。

据实验测定,西本杂一代在放牧条件下,其初生重、6月龄、12月龄体重,净肉率分别比本地牛提高49%、36.9%、48.8%和58%,18月龄育肥牛日增重可达1000克以上,已接近世界肉牛品种的增重水平。

另据有关部门进行的黄牛育肥及屠宰测定,以安徽北部牛为代表的黄牛牛肉品质,已达到世界公认的肉用品种牛,并且品质远远优于国内其他黄牛。

但是近年来我省优质黄牛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屠宰加工严重滞后于养殖业的发展,致使全省相当一部分优质肉牛以活畜廉价出售,现有的屠宰加工大部分由农民自由进行,工艺技术落后,屠宰量低,没有形成规模。

即使有一定规模的屠宰厂,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屠宰,高档次的部位肉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优质肉牛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开发我省优质黄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化、规模化的肉牛饲养及屠宰加工企业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

一、市场供求及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三高”病人越来越多,高脂肪高胆固醇的猪肉,在肉类消费中所占比重正在不断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