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1691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黍离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Word文档格式.docx

【写作背景】

《诗经·

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

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

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4.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研读诗歌,分析文章】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字词】

离离:

稷(jì

):

行迈靡(mǐ)靡:

摇摇:

2.通过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这种情感?

3.这首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小结】

【作业】

1.练习册2.背诵此诗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习题。

采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①。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注释:

①依依:

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

②霏霏:

雪飞貌。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

“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

“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饥载渴”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二)阅读《诗经·

伐檀》一诗,回答习题。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A.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河水清且涟猗

C.自牧归荑,洵且美异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参考答案

一行行长得茂盛的样子稷(jì

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

行迈靡(mǐ)靡:

远行的脚步慢慢腾腾。

迈,行、远行。

靡靡,不行迟缓貌。

心神不定的样子。

一说同”愮(yá

o)愮“,心里烦闷的样子。

悠悠:

遥远,高远。

惯用的表现手法。

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稷由“苗”而至“穗”再至“实”,不仅起到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情。

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是突出主题。

(2)、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如“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心态的揭示。

叠噎(yē):

食物塞住喉咙,此处指心中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透不过起来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效果,具有音韵美。

【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解释】

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解释?

1.B(提示: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悠悠苍天,2.A(提示:

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

此何人哉!

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忧戚。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2.C(提示:

其余为“兴”,C是“赋”)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3.C(提示:

“觉醒”不恰当)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那黍稷之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如醉酒。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那黍稷之实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呜咽难言。

【研读诗歌,分析文章】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通过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这种情感?

“摇摇”、“心忧”、“如醉”、“如噎”、“悠悠苍天”。

3、这首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1)、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章与章之间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是《诗经》

篇二:

201X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大学语文冲刺实战试题

(一)

附:

1.D

2.C

3.B

4.B

5.C

6.A

7.B

8.B

9.B

10.B

11.D(刘鹗《老残游记》)

12.C(A.儒释道;

B.东西南北中,青白红黑黄;

D.拜、除都是任用官职)

13.A(B林语堂和周作人;

C.《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作品;

D.艾青的第一本诗集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14.D(A.宗璞是河南人,生于北京;

B.记叙文应该改作说明文;

C.《都江堰》属于散文)

15.B

16.B

17.C

18.B

19.A

20.C

21.C

22.C

23.C

24.B

25.贤能的人知道他不会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的人知道他鄙视自己而恨他。

大学语文冲刺实战试题

(二)

1.B(A.良莠不齐的“莠”读yǒu、怙恶不悛的“怙”读hù

;

C.胜券在握的“券”读quà

n;

D.茅塞顿开的“塞”读sè

.)

2.D(A.“布署”应为“部署”,“部署”的“部”应与“布置”的“布”分开;

B.“貌和神离”应为“貌合神离”,“和”与“合”容易错;

C.“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急”应为“及”.)

3.C(A.“匹敌”的“匹”应为比得上、相当、相配之意;

B.“矜”有怜悯的意思,也有慎重、拘谨的意思,但“矜持”的“矜”是拘谨的意思;

D.“不刊之论”的“刊”是修订、删改之意,“不刊之论”就是不能修改的言论。

4.D

5.A

6.D(A.两方面的错误:

一是成分残缺,“学会”后面应有“运用”才能和后面的“去?

?

”相匹配;

二是语序不当,应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B.既为搭配不当又为语序不当,应当为“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把“深刻的说明”调在“详细的规定”前面。

C.双重否定造成不合逻辑。

“防止”就有一重否定,“不再”又是一重否定,双重否定正好与想表示的意思相反。

8.C《论语》

10.D

11.B(A项“杜牧”应改为李白,C项“小说”应改为话剧,D项“歌德”和“德国”应分别改为普希金和俄国)

12.A

13.A

14.A

15.D

16.C(解释要抓住本质)

17.C(A方法上没有区别,本质上有不同;

B二者在原文中都是说的传统免疫法,且遗传免疫法在方法上是相同的;

D假设关系不成立)

18.D(A传统免疫法也战胜过一些可怕的传染病;

B“前三种‘杀手’”的说法错误,它们只是近年来在非洲发现的几种死亡率很高的烈性传染病;

C不只是从理论上突破)

19.A(BCD都夸大了遗传免疫法的作用。

“免疫”不等于能够“治疗”,所以D错)

20.更令人称奇的(主语)是(谓语),遗传疫苗直接将编码抗原的DNA载体转移到生物体内,在转移部位的细胞中产生该种抗原,这与减毒活疫苗的重要区别在于遗传疫苗没有复制能力,因而不会诱导病毒感染(宾语)。

21、B(远:

意动用法,以?

为远。

其余都是名词作状语。

22、C(A、用因为B、一个、一件专一C、确实D、当初适合)

23、B(A、辩——辨C、阖——合D、已——以)

24.C

25.D

大学语文冲刺实战试题(三)

1.B(A.盥洗的“盥”读guà

n,与其他字读huà

n不一样;

C.雄关险隘的“隘”读à

i,与其他字读yì

不一样;

D.霰弹的“霰”读sǎn,谄媚阿谀的“谄”读chǎn,与其他字读xià

n不一样。

2.B(A.“乐此不彼”的“彼”应为“疲”;

C.“坚守自盗”的“坚”应为“监”;

D.“目不瑕接”的“瑕”应为“暇”.)

3.D(A.“贪得无厌”的“厌”应为“满足”之意;

B.“一衣带水”的“带”应为衣带之带;

C.“原形毕露”的“毕”是全、尽的意思。

4.C

5.C(A.主语残缺,去掉“在?

下”两字;

B.成分多余,去掉“的”字;

D.既属于

成分多余又属于句式杂乱,去掉“才使他”三字。

6.A7.D清代8.D9.A10.B

11.B(对象是辛弃疾,“黍离之悲”是指《诗经》中的《黍离》篇)12.C

13.A14.D15.C16.C17.D18.A19.C20.B

21.B(全身:

保全人身安全)22.D(均为助词,表句中停顿;

A二者虽均为结构助词,但前者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无实义,后者则相当于“的”;

B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后者为介词,相当于“用”;

C前者为顺接连词,后者为助词,表修饰)

23.D(二者均指“杀人者”。

A前者指“鸩”,后者指“蛇”;

B前者指“蛇”,后者指“鸩”;

C前者指“恶名”,后者指“世人”)

24.C(①是表明二者都被世人所恨;

③是表明鸩要吃掉蛇的原因;

⑤是说明人害人的情况)

25.A(鸩不是跟蛇抢食物而是要吃掉蛇)

大学语文冲刺实战试题(四)

1.A

2.C(A.“目不瑕接”的“瑕”应为“暇”;

B.“精神焕散”的“焕”应为“涣”;

D.“风糜一时”的“糜”应为“靡”.)

3.B(A.“韬”为弓和剑的套子,比喻隐藏,“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C.“咎”为责备之意,“既往不咎”为事情已经过去就不再责备的意思;

D.“臭”读xiù

,当气味讲,“臭味相投”即气味相投之义。

4.B(A.“旁征博引”的“旁”应为广泛的意思,“旁征博引”即为广泛引用资料的意思;

C.“甚嚣尘上”的“嚣”应为吵闹、喧哗之意,“甚嚣尘上”多指恶势力或某种言论过于放肆;

D.“尾大不掉”的“掉”是摆动之意,“尾大不掉”比喻机构大不容易指挥。

5.B

6.C(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A.用词不当,向北京、天津输送的不是“发电量”,而是“发电”;

B.下降不能用倍数,下降一倍价格就等于零了,倍数一般用于增加;

D.语序不对,“理论上”应对应“深刻的说明”,“政策上”应对应“详细的规定”.)

7.D(D项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方法,不是夸张的手法。

8.A

9.D韩非子

11.A

12.B

13.B

14.C

16.竹文化即是以竹子作为气节、风骨和虚心、谦恭的象征或代表,而这些品质正是儒家所宣扬的,是儒文化的精髓。

17.可从下面任何一个角度来回答(另有言之成理的解说也可酌情给分)①表现竹子的生机蓬勃和清新怡人,表达对竹子的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精神的赞美。

②表明竹海绿浪不仅能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快意,而且能给人以生命的思索和启迪,绿染灵魂绿透身心,即是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变得高尚。

18.①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②蜀南竹海里的竹子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较之城市庭院里的竹子要少得多。

19.拟人手法;

将竹子当做人来描写,增加了情趣,更加生动。

20.AE(B“后人代植”只是作者的猜测,并未肯定;

C意在表明人类应同自然万物一样,相互关爱、相互扶持;

D杜甫并未发现“植物都有自己的声音”)

21.C(“再”义为“二”,“再典”意思是“两次掌管”。

22.B(“全活”在文中的意思是“保全、存活”,可以译成“保全活下来”,不能译成“全都活下来”。

23.D(两个“因”字都相当于“于是”。

A项两个“乃”字分别相当于“才”和“是”,B项两个“以”字分别相当于“任用”和“凭借”,C项两个“直”字,一个相当于“值班”,一个是副词,“简直”。

24.B(“廉直”,廉洁正直;

“平恕”,处事公平,待人宽恕。

①④⑥三句不属于这个范畴。

25.C(A项对“展书卷比之”的理解不正确。

古代的“书卷”是卷轴,展开书卷比量身高来确定诵读的数量,并非“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

B项把几件事都说成任采访使期间,显然不对。

D项皇帝赏赐的应该是贾母。

大学语文冲刺实战试题(五)

1.C(A.胴体的“胴”应读dò

ng;

B.忤逆的“忤”应读wǔ;

D.狙击的“狙”应读jū.)

2.A(B无精打采,C兵荒马乱,D唉声叹气)

3.C(A.“颠扑不破”的“颠”应为“摔打”之意,“颠扑不破”本义是指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后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

B.“顺理成章”的“理”应为“纹理”,“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D.“莫衷一是”的“衷”应为“内心”之意,“莫衷一是”意为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5.C(A.主语残缺,去掉“在?

B.成分多余,去掉“的”字;

D.既属于成分多余又属于句式杂乱,去掉“才使他”三字。

6.B

7.D王昌龄

8.C

9.C

10.B(对象是辛弃疾,“黍离之悲”是指《诗经》中的《黍离》篇)

11.B

12.D

13.D

15.C

16.C17.D18.C19.B

20.A(是动词,入侵。

21.B(A助词/代词/B代词,“用”;

C在/被;

D于是、乘机/凭借。

22.B(他早就有这种想法)

23.A(A不是郭崇韬改的。

24.

(1)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2)于是,就与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陷害郭崇韬。

(3)想借此安抚他们(南诏的少数民族),使他们归顺,可以说他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篇三:

15秋北航《大学语文》在线作业三100分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得分:

40

1.对鲁迅《狂人日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

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

C.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D.选自《华盖集》续编

正确答案:

D满分:

4分得分:

4

2.()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A.欧阳修

B.韩愈

C.苏轼

C满分:

3.林道静是()中的主要人物。

A.《青春之歌》

B.《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C.《创业史》

D.《伤痕》

A满分:

4.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性质不同的是()。

A.《聊斋志异》

B.《红楼梦》

C.《儒林外史》

D.《孽海花》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

B.《五代史伶官传序》

C.《出师表》

D.《捕蛇者说》

B满分:

6.下列历史散文中,开创了“国别体”的是(

A.《春秋》

B.《春秋左氏传》

C.《战国策》

D.《国语》

7.下列诗作属于怀人诗的是()。

A.《涉江》

B.《黍离》)。

篇四:

15秋北航《大学语文》在线作业三100分答案

1.对鲁迅《狂人日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

火线100天语文答案

D.王安石

A.《孟子》

6.下列历史散文中,开创了“国别体”的是()。

B.《黍离》

C.《蒹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