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0769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侵蚀后地貌

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

提示:

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

如下图所示:

背斜山和向斜山的成因一样吗?

不一样。

背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向斜山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的。

2.火山

(1)成因:

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2)形成的地形

(3)火山的组成:

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

1.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

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四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

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4.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类型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015·

高考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据此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C

(31°

38′13″N,117°

50′12″E)

37′54″N,117°

50′59″E)

D

38′10″N,117°

50′19″E)

37′57″N,117°

50′52″E)

S

38′05″N,117°

50′32″E)

38′01″N,117°

50′43″E)

  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解析] 根据出露地层“C-D-S”由新→老的年龄变化,可以看出是“中间老,两翼新”的背斜构造,C选项为背斜构造。

[答案] C

(2015·

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

第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

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

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第2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选项错误;

石英岩、大理岩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

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选项错误。

“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选项正确。

答案:

1.C 2.A

考点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学生用书P86]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

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特点

初期(A)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B)

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

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

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a)、河漫滩平原(b)和三角洲(c)三种类型,具体如下: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洪积

-冲

积平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不易旱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

滩平

河流

中下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三角

入海

口的

海滨

地区

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河道变宽,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

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土壤肥沃,但易导致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河流地貌及其流域的地形特征、地

理环境特征的判断

1.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断河流流向

(6)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

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

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2.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

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

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

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

 (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

(1)~

(2)题。

(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

(2)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题,图中显示甲、乙、丙三地皆位于河流的凸岸,据此进行原理的解释,即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因此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流水沉积。

从右下角的照片可以看出,砾石明显受到流水的摩擦和冲刷作用,棱角尽失,由此可以进一步印证“流水沉积”这一判断。

风化残积不会具有这一特点。

风力堆积物一般颗粒较小,不会是这种较大的砾石。

如果是冰川沉积,沉积物的特点是大小混杂、棱角分明,照片显示不出这一特点。

(2)题,甲地发现金刚石,又是流水堆积物,因此应溯源寻找矿脉。

图中的②处为岩浆岩,而金刚石就蕴藏在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中,据此可以确定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②。

[答案] 

(1)B 

(2)B

      河流地貌及其流域的地形特征、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

高考全国卷Ⅰ,T10~T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

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

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

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

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量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

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C错;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1.D 2.B

3.(高考浙江卷)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

②)示意图。

读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为河流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明显,容易决堤,适合作为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乙处为河流凸岸,流速慢,河流堆积作用强,适合作为住宅、农业用地。

  (2014·

高考海南卷)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图,完成4~6题。

4.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5.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

6.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第4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

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因此A项正确。

第5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河流穿过山脉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B项正确。

第6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改道穿行,因此A、B项错;

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过山脉,C项正确。

4.A 5.B 6.C

考点三 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学生用书P88]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以公路为主,

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2.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河流冲积平原,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耕地破碎地区:

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耕地连片地区:

乡村的规模较大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低地:

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

为防御洪水和地质灾害,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山路十八弯”和“水路九连环”反映的地形一致吗?

不一致。

“山路十八弯”反映的是山区,“水路九连环”反映的是平原。

平原地区的聚落密度都较大,对吗?

不对。

湿热、严寒、干旱的平原地区,聚落密度较小。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

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公路(铁路)线;

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

公路(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

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

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如何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

(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

(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

具体如下图所示。

 读下表,回答

(1)~

(2)题。

表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表2 在山地地区与在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

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地/平原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1)下列说法是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的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低

B.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交通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小

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难度较小,但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

(2)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型,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解析] 第

(1)题,铁路比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要求高;

山地地区,由于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远比公路难度大;

修建同等级的普通铁路,在山地地区的工程量和造价比在平原和丘陵地区高许多;

山区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运输需求并不小。

(2)题,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在山坡上公路走向呈“之”字型,以降低坡度,但是必须避开陡坡和陡崖;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方便人们出行,山间谷地的公路应靠近聚落分布。

[答案] 

(1)B 

(2)C

      地形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平原

山区和高原

表现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气候寒冷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原因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交通便利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

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湿热的热带气候区,高原上较为凉爽

典例

我国城市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上海、北京、广州等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巴西利亚、

墨西哥城等

  2.图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2014·

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

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

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皇陵选址的条件是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且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图中显示①④两地土层薄,③地地下水位浅,只有②地符合上述条件。

[答案] B

1.(2015·

高考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

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

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中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地势起伏的大小是影响列车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

地势起伏大的地区,运行速度慢,地势起伏小的地区,运行速度快。

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

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

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

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

      地形和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地区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形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3.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

乙地低平,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B项错误;

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薄,C项正确;

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

第3题,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A项错误;

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B项错误;

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程度等,C项错误;

渠水不易下渗,主要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D项正确。

2.C 3.D

[学生用书P89]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2)、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3)等。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2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

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2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

或者说离海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