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0481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魏晋以后,骈偶之风影响及于诗坛。

文人诗中运用对仗的就多起来了。

不过,这一时期诗人运用对仗,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不是格律的规定。

由此发展到隋唐,近体诗己经形成,对仗在律诗中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成为律诗的一种特定的格式了。

由此可见,对仗是由汉代骈体文的骈偶而扩展到诗歌领域的。

它最初的名称就叫做“骈偶”。

所谓“骈”,本指两马并驾齐驱;

所谓“偶”,本指两人结合一起。

后来,人们就把两两相对叫做“骈偶”。

对仗就是扩大了的对偶。

古代皇宫卫队的行列叫做“仗”,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仪仗”。

仪仗都是两两成对的。

所以,我们把一个对一个的叫“对偶”,多数对偶排列在一起的叫“对仗”。

二、对仗的规则:

(1)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有无意义的重复字)。

(3)语法结构要相同。

即句式结构相同。

如:

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4)词性要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按照传统的要求,对仗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大类相对,而且还要求小类相对,即按照过去的分类,要求,同一小类或者相邻两小类的名词相对。

(5)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两联意义不可重复。

“夏荷千枝丽,莲花万朵艳。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

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

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

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像。

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关于对仗,总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

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对仗方法,都是依据这样的原则,离不开这样的范畴---格律、句意、内容、语体、句式。

我们下面介绍一些传统的对仗方法,是参考一些书籍资料和网络上的资料,适合近体诗使用的常见的对仗方法。

其实,真的要单独研究对仗,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都可能有,特别喜欢的朋友可以另外参详,我们这里只做简单的方法介绍:

下面对对仗种类进行具体的介绍,大体上先说一下“工对”和“宽对”:

一,“工对”,也叫严对,就是对偶工整的对仗。

凡是同一小类事物的字词构成的对仗,都是工对。

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

什么是“六相”呢?

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呵呵。

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词类相当”,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

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这里也资料性的介绍一下: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同义双音词:

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

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叠字:

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词:

欲、将、不、皆、亦、末、曾、须,等等。

连介词:

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词:

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范围越小的同类事物的字词相对,越算是工对。

工对有以下几种:

(1)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的对仗。

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五岭"

和"

乌蒙"

,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

逶迤"

磅礴"

,都是形容词连绵字;

腾"

走"

都是形体动词"

细浪"

泥丸"

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

金沙水"

大渡桥"

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

拍"

横"

都是形态动词;

云崖"

铁索"

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

暖"

寒"

同是形容气候的。

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2)不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但是经常被并列使用的。

如“天地”、“金玉”等。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

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

对"

山"

,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

天"

地"

,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

其余"

红"

青"

,"

随心"

着意"

翻作"

化为"

浪"

桥"

;

连"

动"

三河"

银锄"

铁臂"

落"

摇"

,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

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3)否定词(如“无”、“不”等)相对,反义词(如“无”、“有”等)相对,也是工对。

(4)双声词、叠韵词互为对仗,也是工对。

如“苍茫”(叠韵)对“萧瑟”(双声),“畹晚”(双声)对“依稀”(叠韵)等。

(5)句中自对(同时构成两句相对)也是工对。

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上句“虎踞”跟“龙盘”构成对仗,是句中自对;

下句“天翻”对“地覆”又是两句相对:

这种对仗是罕见的极为工整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

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白居易《感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钱钟书说:

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着属。

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并例举了中晚唐与孟郊并称为"

苦吟诗人"

的贾岛的: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这一联中的"

潭"

与"

树"

、"

影"

身"

皆不同类,但成为极工的一联。

诗人自注曰: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

(《谈艺录》185页)可见这种"

使不类为类"

的对仗,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须得下番苦工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

两"

一"

千"

万"

颜色词---"

黄"

白"

翠"

方位词---"

西"

东"

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

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

竹"

霞"

泪"

衣"

,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

可是因为有了"

斑"

颜色词对颜色词,"

百"

,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

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

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戴复古《月夜舟中》)

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

(韩琮《霞》)

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无"

心有"

彩凤"

灵犀"

双飞"

一点"

,都非常工整;

而"

翼"

通"

,却不怎么工整;

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有些对仗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因它对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对,这些留待介绍对仗其他类型时,再作说明。

旧时做诗学对仗,为追求工整,学童还要学两类书。

一类是对韵书,就是老师提到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

还有一类是辞藻对偶门类书,如《诗腋》、《词林典腋》等。

前者是要熟读背诵的;

后者一般不要求背诵,只要求抄写,既练小楷,又加深对各门、各类相对的辞藻的印象,应用时可以按图索骥去查找。

对韵书是以平声30韵为纲,把对仗编成歌诀,既学对仗,又记诗韵,还可以学到不少典故。

一般的讲,在律诗的颈联是需要“工对”的,现在我们写作时,一般对词类的对仗放的比较宽,所以,词类不相当,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目的是为了使诗避免死板,灵活运用。

只要其他几“相”符合,我们就认可。

二,宽对。

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认为对仗的要求可以适当的放宽,对“六相”要求的比较松,不那么严格。

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如果难以“工对”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

古今作品大多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整往往会因词害意容易步入形式主义从而缺少意蕴。

因此,高明的诗人往往顺其自然,能工则工,能宽则宽,使得诗句更富意蕴美。

“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其中,“月”与“人”是名词相对,“上”与“约”是趋向动词和行为动词相对,“柳梢头”和“黄昏后”则是地点名词和时间名词相对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例如,春风又路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一句中,“绿”是形容词,“照”是动词本来是不想对的,但是“绿”在这里是:

使……绿的意思,是形容词化做动词用,因此也是与照相对。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但是字面上对仗工整也算对仗,例如: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在这一句中,上联是定中结构,下联为动宾结构。

虽然上下联语法相异但是一问一答在字面上对仗还算工整。

(5)局部不对。

工对要求上下联必须全部对仗,宽对则不然,有些地方对仗不公正反而会更有意蕴。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里只有“不敢”和“恐惊”相对,但是并无失对之感。

这样看比较笼统,其实,所谓的宽对,还有不避重字的,比如岳阳楼上有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上下句都有这“天下”二字,但是读起来不仅不感到重复,还别有气韵。

写楹联这样的是允许的,但是写近体诗就尽量不要这么“宽”,如果词宽,也要在结构上扣合回来,再宽也不能不成对,是吧?

四是同字对仗,在工对中最忌上下联同字,而宽对要求则没那么严格,例如: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上下联皆有“天下”但并无重复之感反而有种别样的韵味。

好,现在再说一下其他的对仗的形式:

1,流水对

先说“流水对”,因为这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对仗形式。

我个人感觉“流水对”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较紧密,既不容易产生“隔”而相脱,又不容易产生“合掌”,因为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

所以,采用流水对,可以轻易避开上面的那些诗病,还能使诗意变化多样,富于动感,呵呵。

流水对,也称为“十字格”。

也就是说,十个字描述一个意思。

当然这是对五言近体诗而言的,七律七绝也是可以采用的。

流水对的上下句共同来完成一个意思的描述,上句不说完,下句接上继续说,谓之“流水”,涓涓不绝之意也。

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再看一个“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如是种种。

2,实字对

这简单,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上实对下实。

比如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里基本都是实字为主吧。

再看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是同样类型。

3,虚字对

和上相反,以虚字为主。

如杜甫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再看一个“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再再看一个“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这两个类型,没什么意思,实字多了就是实字对,虚字多了就是虚字对。

不多说了。

4,连珠对

“连珠对”说白了就是“叠字对”,上叠对下叠,形如连珠串。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3)隐隐凡尘如错我,悠悠仙界枉飘香。

(4)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5,隔句对

这样的对仗很有意思,它还有个名称叫“扇对格”,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样交错开来对的。

这样的对仗,多是用在绝句上的,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

比如看这个例子:

(1)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我们找出他的对仗是,“去年花下流连饮”==“今日江边容易别”,“暖日夭桃莺乱啼”==“淡烟衰草马频嘶”

再看一个例子:

(2)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再找出它的对仗关系,“昨夜越溪难”==“今朝逾岭易”,“含悲赴上兰”==“抱笑入长安”。

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再看两个认识一下它,很有趣的:

(3)

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4)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6,借韵对

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

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

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

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呵呵。

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再看“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这里用“鱼”来对“爵”。

都是假借的字,当做一趣,可游戏心态而观之。

古人也爱自己糊弄自己。

其实,除“借韵对”之外,还有“借形对”,“借通假字对”,等等,找个理由沾边就赖,呵呵。

不一一举例了,研究楹联的朋友可以多去找些资料琢磨。

7,数字对

这个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还比如“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数字对上数字,其实是属于词性相同的这六相要求之一,这类的对,其实不足以单独列类的。

这里,初学者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在所有的数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不论是多大的数字。

8,意对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宽对”,对意不对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

比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里“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是在意上对应起来了,但是字词上却不很工整。

9,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

谓之“交股对”。

比如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我们看到了吧?

“多”适合对应“少”字,但“多”在对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而“密”和“疏”也是这样错开的。

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

“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词性的,只的因为意相近,不适合直接对应,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那么,“多少”和“密疏”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

个人认为,其实这样的“对”也不必成为单独一类。

还比如这联“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也属于一种“自对”的形式,“密”对的是“少”,“多”对的是“疏”,如果强性叫他“交错对”或“交股对”有点勉强了。

这和观赏的角度有关吧?

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只对上面几种形式的大致介绍,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询资料,方便的很。

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

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

所以前面我说的个人偏爱流水对,也是力图使诗句灵活起来。

我们在讲押韵的时候,说了一些变例和特殊情况,在讲平仄拗救的时候,也说过一些特殊的变例,比如“特拗”等。

在讲对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变例,同样,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如何使用,见仁见智,随自己喜欢吧。

至少,我们应该知道这些。

1,全篇都没对仗

这很特殊吧?

但是平仄押韵等还符合格律诗的要求。

你称它为歌行?

古体诗?

都很勉强。

例子之一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全不对体。

是律诗四联都不用对仗的体式。

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似乎不合律诗体裁。

但此类诗歌,却多有名篇传世,历代评论甚佳。

如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在,日暮空闻钟。

施补化《岘佣说诗》评此诗,“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又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清·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评:

“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此类诗都有充实的内容,丰沛的情感,高超的语言技巧,然后在脱离对偶格律的束缚下,尽情挥洒,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此乃“兴到成诗,人力无与,非垂典则,偶存标格而已。

2,蜂腰格

这是只颈联对仗而其他的联不对仗。

例子是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蜂腰体。

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的体式。

这种体式,颔联不对仗,十字叙一事,意贯上二句,至颈联方对,且非常工稳。

凭借颈联在语言上的精辟工致,显人耳目,突出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如贾岛的《下第》: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蜂腰体破除了律诗中二联对仗的规矩,不免有些出格。

所以,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

“三、四语多流走,亦竟有散行者;

然必有不得不散之势乃佳。

苟艰于属对,率尔放笔,是借散势以文其陋也。

再谈谈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

严羽《沧浪诗话》认为: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从对仗上看,只有颈联对仗;

从格律上看,诗的前一半不合律,是古风的格调,是普通律诗不允许的。

其诗之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是也。

有人说,此诗不可无一,绝不可有二。

许印芳说:

“李白争胜,赋《凤凰台》、《鹦鹉洲》二首,未能自出机杼,反袭崔诗格调,东施效颦,贻笑大方,后学当以为戒矣。

3,偷春格

起联对,颔联不对。

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

例子:

寒食月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还有一些如仅起联不对,余三联皆对的;

仅结联不对前三联都对的,其实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内。

从对仗角度看,有其工稳*,也有其呆板性。

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针对律诗“对仗”的呆板*,人们并不是束手就擒的,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手段的。

守住基本准则,守住律诗之典型的美学标准,但是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要求,创造了各种变格和变体。

古典诗歌,呆板吗?

枯燥吗?

如果还这么认为的话,还认为“词可害意”的话,那只能说你无知了。

为诗者,对仗为重中之重。

如〈四溟诗话〉所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

对仗的法门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

对仗也好,平仄之法也好,都应该以七律的正规形式为基础。

有的人动辄搬出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等等,高谈阔论,以偏而概全,借以试图轻视诗之法度。

其实是不懂近体诗之体裁的真正性质,真正的美学意义。

高喊“意”为先,其他的都可以不顾,这种做法和说法,非常之不好。

偷春体。

指律诗首联和颈联对仗,颔联和尾联不用对仗的体式。

律诗一般中二联对仗,如果把本来应该在颔联上的对仗放在首联上用,就好像梅花开放于百花之前,偷取春色一般,故以偷春体名之。

在这种体式中,首联和颈联的对仗隔着颔联遥相呼应,骈散交替,紧松合宜,易于诗意的开合收束,适合诗人不拘情感的纵横捭阖。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扇对体。

扇对又名隔句对,即上一联的出句与下一联的出句、上一联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