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民间故事文档格式.docx
《智慧民间故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民间故事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国王b商人c牧人
篇二:
五千年智慧故事集-艺术
中国部分
我国的壁画,起源很早,相传在周朝时,对人褒赏功德往往用图画在壁上描绘。
到了汉代,壁画更为普遍。
汉宣帝时曾画功臣
11人的图像于麒麟阁,
东汉光武帝时画
28将肖像于凌烟阁。
这些都是描绘在宫殿建筑上面的。
汉代
以后,由于佛教盛行,庙宇林立,壁画便同宗教结合在一起了。
魏晋六朝隋唐各代,是我国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了像敦煌莫高窟这样举世闻名的杰作。
我国的壁画杰作,因为大多数留在宫廷宇式建筑的墙壁上,只有少数留在岩洞石窟中,所以许多壁画随着建筑物的毁灭而消失了。
还有少部分壁画在墓室中,埋于地下,幸得保存。
汉代壁画遗留到今天已被发现的,也多是在墓室里。
漫画的由来
漫画源于我国,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
以讽刺与幽默的形式出现。
我国漫画最晚在南宋就已出现。
而且是政治讽刺画。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满朝都是贼”条载:
“韩(侂胄)用事岁久,人不能平。
又所引率多非类,天下大计不复白于上。
有市井小人,以片纸摹印乌贼出地没于潮,一钱一本,以售儿童。
且诵言云:
‘满潮都是贼!
满潮都是贼!
’京尹廉而杖之。
”以“满潮”谐音“满朝”,借“乌贼”为“贼”,完全符合漫画的创作手法。
乌贼有很多触手,也很形象地刻画出满朝都是韩的爪牙。
它是“摹印”(刻板印刷)的,可以广为宣传。
正因如此,京尹竟对作者进行迫害。
在我国,“漫画”一词源于
20世纪
20年代。
漫画
虽源于我国,但开始不叫漫画,只叫讽画、讽刺画、讽喻画,讽字谐画等。
1925年,画家丰子恺创作了有独特风格的画,此事不久即被当时的著名刊物《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知道,于是向丰子恺索稿,并为其作品辟一专栏《子恺漫画》。
连环画的由来
连环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受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喜爱。
连环画的发展及其得名是怎样的呢?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单幅故事画了,像孟母教子的故事画《孟母断机》。
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可以说是石壁上的大型彩色连环画。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宗教故事画。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刻图连环故事画便产生了。
我国早期的连环画多数是通过石刻才完整地保存下来。
现在,在山东曲阜孔庙内的圣迹殿石刻,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有完整故事的连环画石刻。
“圣迹图”共有
120幅,记述孔子生平的主要活动,刻工精细。
画面上,孔子画
像清晰,故事结构完整,使人可以从头至尾窥览孔子一生活动的全貌,堪称
珍贵的艺术精品。
从
1925年开始的。
当时上海世
界书局出版了一本《西游记》,定名为“连环图画”。
虽然有人把以后出版的这类书,称为“公仔书”、“牙牙书”、“小人书”,但统一的叫法还是“连环画”。
年画的由来
我国年画历史悠久,据东汉蔡邕《独断》记载:
我国最早的年画是“门神”。
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勇士、虎等。
到了唐代,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年画更大量印刷,广泛流传;
宋代,随着木版雕刻技术的发展,木版年画门神又在民间流传,并出现了表现王昭君、赵飞燕等妇女人物的年画;
明代年画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更兴盛繁荣,出现了年画店,有代表性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崇祯年间,至今有300
多年的历史。
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年画成为明末清初驰名中外的三大民间木刻年画。
后来,上海郑曼陀把月历和年画合为“月历牌”年画和挂历年画,风靡全国。
我国传统年画中《连年有余》、《五谷丰登》、《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在艺术的长河中,年画作品的体裁形式多样,艺术风格也各有千秋。
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以细巧、典雅而著称;
山东潍县和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以粗壮朴实见长;
北京、西北一带的年画则以粗犷、苍劲而闻名。
此外,福建泉州、漳州的年画,在黑底色纸上,用浓重艳丽的颜色粉和金银粉套印出画面,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广东佛山年画、上海月历牌年画等,都独具风采。
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画种,能像年画那样深入广大群众之中。
门画的由来
门画由门神演变而来。
传说唐太宗生病时,夜间鬼嚎,大将秦叔宝、尉
迟敬德,手持武器,依皇门两侧护驾,唐太宗的病不久果真就好了。
唐太宗后命画工将他们两人的像画在门上。
这就是
1000多年来门上画的都是秦叔
宝、尉迟敬德的缘故。
宋朝时,我国的刻版印刷大大发展,为节令性绘画提供了条件;
人们在门上除了画上上述两员大将外,还逐步将“驱邪纳福,除旧迎新”的内容也用绘画形式加以表现,因而门画又增加了“狻猊”“钟馗”和“鸡”,“虎”等。
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专门刻门画和年画的作坊,最出名的是天津杨柳青,后又出现了“天女散花”、“五子登科”等风俗年画,还有精忠报国的英雄、绿林好汉,也成了人们喜爱的门画、年画题材。
铁画的由来
铁画又称铁花,植根于芜湖。
创始人是清代康熙年间芜湖的一位名叫汤鹏的铁匠。
据《芜湖县志》记载,汤鹏与名画家丁云鹏为邻,“日窥其泼墨势”,久而久之,他精通了画理,挥锤当笔,揉铁作墨,制出一幅《竹子》
铁花,人们赞誉他为“铁冶神工”、“匠心独出”,成为“斋壁雅玩”的艺
术欣赏品,成为独具一格的芜湖铁画。
铁画以低炭钢为材料。
艺人依据画稿,取料入炉,经锻打、钻锉、整形、较正、焊接、退火、烘漆等工序,然后装框成画。
在艺术上,铁画吸取了明末清初安徽新安江画派的笔意和章法布局,将炉锤之巧同画理相溶,绘画与锻铁工艺浑然一体。
画面黑白分明,虚实相衬,线条疏密有致,粗细适度。
铁画作品酷似国画、水墨画,但较比它们有更强烈的立体感,从而构成自己的独特格调及艺术魅力。
指画,指用手指头作的画,作为传统绘画中的旁支,迄今已有
300多年
历史了。
指画是谁首创,起于何时呢?
据清初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高其佩的重孙高秉所著的《指头画说》:
高其佩学画积
10余年,仍恨不能自成一家,一日“倦
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具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模仿,唯水一盂,受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
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盖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墨焉。
”
现代画家潘天寿认为:
毛笔画,画到易,意到难;
指头画,意到易,指到难。
高其佩之后,指画遂独树一帜于画林。
篆刻的由来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为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由于印章最早采用的
是篆书体,故称篆刻。
篆刻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篆刻最早的作用是受命做官的凭信和封固简牍。
先秦及汉、魏晋时期,印章都由制印正匠镌刻,制印风格各代虽有不同,但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汉代是印章发展的极盛时期,魏晋以后至唐宋,篆刻艺术日趋衰落。
元朝出现了吾丘衍、赵孟頫等文人刻印,篆刻艺术开始复兴。
元末明初,王冕得浙江丽水县天台宝华山所产的花乳石,爱它色彩斑斓,刻画如意,开始用石刻印,后人纷纷效仿。
明唐伯虎、文征明等文人,不仅书画高妙,治印亦是能手,受其影响,在文人中兴起一种研究印学之风。
印章的由来
篇三:
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
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
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
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
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
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
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
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
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
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
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
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
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
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
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
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
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
“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
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
”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
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
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
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
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
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荡气回肠的“长城的故事”
长城上的一对龙凤石雕,承受风吹雨打与守城将士血汗渗透,最终幻化为一男一女:
龙和凤。
凤告诉龙,因为不在一界,他们难续情缘,须经过数次生死轮回,直到龙在长城上找到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的玉佩,他们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岁月,漫漫征程。
长城崛起于烽火狼烟、地方割据的春秋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兴衰演变,龙化身为兼并六国、统一华夏的秦始皇。
为北御匈奴,永保大秦帝国的万世基业,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运用了全国大部分的青壮男丁。
大量的劳工冻饿累死。
秦始皇与凤化身而成的孟姜女在长城相遇,孟姜女诘问秦始皇:
“你修了长城,可失了民心,谁来保护你的王朝千秋万代?
”。
秦始皇察觉她就是凤,但孟姜女已跳海殉夫;
秦始皇痛悔莫及,只从海水中找到了凤留下的象征水的玉佩。
长城起伏盘旋,纵横飞舞,延绵万里,它的一砖一石一关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血汗与智慧的凝结。
龙化身为的长城督造,在修建最险要的“鹰飞倒仰十八蹬”时,屡建屡塌。
百般无奈,寻找童贞女子祭城。
凤化身为村姑九莲自愿献身。
为建长城,龙与凤再次生离死别。
龙在九莲献祭的长城墙基下得到了象征土的玉佩。
之后,龙化身为边关守将,统率部下浴血奋战,击退了匈奴的一次次进攻;
又化身为波斯商人,风尘仆仆,沿丝绸之路前往中原经商。
但每一次都与凤生离死别,或擦肩而过,演绎了一部发生在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的爱情故事。
一、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
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
“别喊别喊,救救我吧!
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
”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
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
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
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
她想:
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
对!
就这么办!
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
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
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
“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
”民工说:
“有这么个人,新来的。
”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
她连忙再问:
“他在哪儿呢?
“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
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
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
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
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
"
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
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
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
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
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
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
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
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
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
啾啾"
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
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
燕鸣声,向人倾诉。
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
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
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
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
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
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
把锅下的火浇灭了。
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
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
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
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
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
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
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
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二、诗歌
出嘉峪关感赋二首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于占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作者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清朝大臣,著名民族英雄。
1842年l0只,作者被遣戍新疆伊犁抵嘉峪关,赋诗四首。
此即其中两首。
诗中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嘉峪关景象。
“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0n峭摩肩立”,见其雄阔险峻;
“楼头倚剑接崆峒”,“古戍盘雕大漠风”,见其威严雄壮;
“秦树”、“陇云”、“天山”、“崆峒”、“瀚海”,既勾画出了嘉峪关的重要地理位置,又见其雄阔磅礴。
两诗末尾分别以崤函与山海关做映衬,更突出了嘉峪关的雄伟高峻。
而后诗中的占吏传说与风俗人情点染,又赋嘉峪关以瑰丽迷人色彩。
两涛堪称万里长城嘉峪关的一幅风光景物画。
气势磅礴,雄浑壮丽,极富审美价值。
三、成语
雄关万里孤城绝塞固若金汤万里长城
四、谚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四、对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西北东南万里程。
关于长城的民歌民谣有《长城谣》。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子农、刘雪庵1937年“七·
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原是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八·
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拍成,但此歌却作为一首抗战歌曲风行全国各地。
歌词如下: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