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24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5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南地区一东南丘陵Word文档格式.docx

局部沙岸

鹽業

1.寒暖流交匯的陸棚區、有大小河川攜入大量有機物

質,形成良好的漁場;

2.海岸線曲折多灣澳

3.舟山群島附近海域號稱「東海魚倉」,為中國最大的近海漁業漁場

漁業、

海上貿易

三、超負荷的土地

1.西晉末期漢人開始大量移入

2.經濟作物與水稻爭地糧食不足

3.增加糧產,提高土地負載力的方式:

(1)精耕細作:

用稻稈及其它天然草類肥田、截河為陂,加強灌溉。

(2)開發海埔地、山坡地等邊際土地。

例如大規模建築梯田。

4.人多地狹,山區過度開發童山濯濯,水土保持不良,終至洪澇頻生,糧產不足。

四、海洋的生活方式海上貿易與海外移民

1.本區居民向海洋發展的背景:

(1)多山的環境,限制農業的發展。

(2)有曲折的海岸、優良的港灣。

(3)冬、夏有規律的風向:

A.冬季利用季風放帆南下。

B.夏季乘季風而歸。

(4)歷史背景:

為中國海上絲路起點之一。

2.發達的海上貿易活動:

(1)輸出貿易貨物:

茶、瓷器、糖等。

(2)輸入的貿易貨物:

稻米。

(3)宋末至元代重要的國際港:

泉州港。

3.海上貿易活動日漸衰退之因:

(1)港口逐漸淤塞;

(2)政策限制;

(3)沿海的治安惡化。

4.封閉性人口系統

(1)導因:

沿海港口的沒落,海上活動的斷絕。

(2)影響:

人口壓力日益嚴重,促使人口移動。

(3)暫時性的人口移動:

出外經商、工作等。

五、近代發展的特色

1.外來訊息的窗口

(1)新作物傳入對日後中國經濟、民生有重要影響。

(2)外來族群不同文化、種族的接觸帶。

(3)新商機、新思想輸入門戶及擴散中心經濟活躍、民風開放的地區。

A.教會

B.華僑創辦西式學校

2.東南沿海再度繁榮之因:

中國的政策。

(1)海上絲路的起點,海洋經驗豐富。

(2)中國重要的僑鄉吸引臺資、僑資。

(3)良港多。

3.主要開放的港口:

廈門、福州、溫州等沿海城巿

4.福州與廈門的比較

項目

福州

廈門

位置

閩江下游

九龍江口

(1)閩江流域貨物集散地,重要的「茶巿」及「木巿」。

(2)清末洋務運動中的船政事業以其為中心。

(3)福建省最大城市及重要港口。

(1)中國與臺灣最為接近的重要都市

(2)控九龍江出口,東南丘陵第一深水良港。

(3)東南丘陵沿海最大港口

(4)福建第二大城。

5.東南丘陵的經濟特區:

(1)廈門、汕頭。

(2)吸引外資投資乃因:

A.政府政策(優惠措施)。

B.廉價勞工。

六、沉水海岸與離水海岸之比較

離水海岸

沉水海岸

成因

陸地上升或海面下降

陸地下降或海面上升

特徵

1.海岸範圍寬闊

2.沙洲潟湖沙灘ex:

台灣西南海岸

3.海蝕平台離水海階

ex:

台灣東部東河~台東海岸

1.海岸曲折海水深

2.多島嶼、灣澳、岬角、谷灣

台灣東北部、浙江、福建沿海

3.峽灣ex:

北歐挪威海岸

第7章華南地區

(二)嶺南丘陵

1.範圍:

山脈以南的廣東、廣西及海南三省。

2.南嶺阻隔使本區與長江流域聯絡管道有限;

南濱南海,而易向海外發展

→形成既封閉又開放的區域特性。

3.區內各地域受地形阻隔而各自獨立,但大多仍以珠江水系一水相連

→本區展現出既獨特又統一的地方特性。

4.南嶺在地理上的重要分界:

(1)副熱帶季風氣候華中、華南的分界。

(2)中國二、三穫的分界。

(3)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5.自然環境的特徵:

地多丘陵

(1)最大的平原:

三角洲

A.由西江、北江和東江沖積而成

B.平原上的孤丘原為海灣上的島嶼

(2)石灰岩地形:

以廣西盆地桂江上游的兩岸最著名

水文

河川流量豐穩

(1)大多屬流域,呈樹枝狀水系

(2)河川流量豐穩

A.雨量豐,流域廣→水量豐。

B.雨季長→水位變化小→利於航運

(3)桂江為漢人進入嶺南地區最早的孔道

氣候

屬熱帶及副熱帶季風氣候

高溫

(1)冬季除北部山區外,普遍溫暖

(2)海南島之平原地帶及南海諸島,一月均溫更可達20℃以上

受南嶺屏障,本區冬溫明顯高於山脈以北的地區

多雨

(1)年雨量約1,200~2,000公釐

(2)主要雨季:

(3)主要降水來源:

、。

冬雨區:

海南島東北部。

因東北季風經過海面之故

二、族系眾多

1.眾多的少數民族

分布

海南島

粵北

廣西盆地

其他則與漢族融合

代表

____族

經濟活動

漁獵、游耕及稻作文化

2.移入的漢人

族系

移入時間

外移

廣府系

最早

嶺南北部→珠江三角洲

美、加

福佬系

廣東下游潮汕一帶

雷州半島及海南島、臺灣或海外

____系

較晚

福建西南山區→廣東的東、北部山區→廣東中、西部丘陵區

四川盆地、臺灣、海南島及海外

三、經濟發展

1.基塘農業(適應低溼的三角洲)

(1)土地利用過程:

低窪處挖成池塘

→池泥砌成塘基→成為耕地→(集約/粗放)農業→池塘養魚

(2)基塘農業的類型:

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

(3)特色:

將動植物間及水陸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結合成完整的農業生態系,使農得以維持地力而不耗盡,可以不斷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4)桑基魚塘最具效益。

A.生態系統

B.優點:

a.農民收入增加。

b.蠶絲及絲織的加工過程,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工,緩解人口壓力。

(4)桑基、蔗基、果基替換的基塘農業

A.原因:

以市場需求為主。

B.選擇作物的考慮:

當時市場利潤較高者。

(5)基塘農業的沒落

工商業快速發展,勞力轉移至二、三級產業部門。

B.塘面積因市場對魚類之需求不斷增加而擴大,但塘基作物逐漸廢耕。

2.工商業發展

(1)背景:

經濟作物促進農產加工業的發展,帶動商品交易的進行。

(2)影響:

A.二、三級產業人口逐漸增加。

B.墟巿數目及規模大幅成長。

C.專業墟巿出現。

3.都市化

珠江三角洲縱橫交錯的水運系統→有利於農產及其加工產品的流通→工商業發達→交通條件佳的墟市發展為市鎮,人口大增→都市化快速→都市化程度高

(2)易達性高低決定都市階層。

4.都巿

(1)廣州市:

珠江水運總樞紐

發展條件

A.珠江水運總樞紐,腹地大。

B.附近平原廣大。

重要性

A.嶺南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B.中國對外貿易要港

C.中國南部大城

港口缺點

A.河港,泥沙易淤積。

B.位置偏南,對外發展貿易,位置不如上海適中

經濟開放政策

之影響

再一次成為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

(2)香港:

地點

珠江口東側的島嶼

發展背景

A.深闊的港灣條件

B.英國殖民政府的銳意經營

C.充足的資金與勞力

D.位置佳,交通便利

A.進出中國南方的門戶之一

B.亞洲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

C.全球重要的金融及商業服務中心

目前工商業發展

的不利條件

A.地價高B.工資高C.社會成本高

5.本區的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海南島。

(1)設立條件:

交通便利、眾多廉價的勞工、著名的僑鄉。

(2)中國經濟開放政策對本區的影響:

A.帶動珠江三角洲農業更趨專業化。

B.各鄉鎮工業蓬勃發展。

C.巿鎮群集、都市化程度高。

D.珠江三角洲成全中國最具經濟實力的地區之一。

第八章華南地區(三)雲貴高原

1、位置與範圍:

1.包括貴州和雲南二省,僻居中國西南。

2.特色:

地形複雜,氣候多變,族系眾多。

2、崎嶇的地表

1.地勢:

自西北向東、向南逐漸下降。

2.雲南西部山脈和峽谷南北縱列乃因:

向東及向北衝撞的結果。

3.雲貴高原各區地形特徵:

地形特徵

備註

雲南西部

高大的山脈和深切的峽谷

橫斷山脈、縱谷區

雲南東部

地勢平緩的高原面

邊緣受河水切割較盛

貴州

1.河川侵蝕劇烈,地形崎嶇,相對高度

2.放射狀水系

地無三里平

◎關於滇西縱谷的諺語:

仰望山接天,俯看江如線,隔山喊得應,走路要一天。

上山入雲端,下山到河邊,兩山相對話,握手得一天。

4.石灰岩地形發達

(1)形成:

原為大海→第四紀造山運動中,隨地殼隆起→形成石灰岩遍布的高原→伴隨、褶曲等作用,又有盆地、湖泊鑲嵌其中。

(2)主要分布區:

雲南省東部及貴州省大部分地區

(3)本區石灰岩地形發達的條件:

A.石灰岩厚。

B.雨量豐。

C.河蝕作用盛行。

(4)石灰岩地形

A.峰林:

如雲南路南的石林。

B.窪盆(蝕餘窪地):

分布於群峰間,大小不等,當地稱為(主要的農業區)。

C.石灰岩洞。

D.伏流:

石灰岩地區的河流往往順著裂隙向下滲漏,潛入地下形成伏流。

(5)農業發展的問題:

A.河水易向下滲漏。

B.土壤貧瘠。

3、氣候東西不同

1.降雨:

(1)夏季:

受印度洋與太平洋兩洋帶來豐富的水汽,及地形抬升之影響,降水豐富,各地差異不大。

(2)冬季:

東西有明顯差異。

A.貴州:

位於地區,常雲霧籠罩,天氣冷溼陰雨。

B.雲南:

阻擋鋒面南下,天氣晴朗。

2.影響本區各地氣候不同的因素:

3.氣候分三區:

地區

影響因素

氣候特徵

緯度稍高,地勢較低

夏熱冬冷(溫差較大)

天無三日晴

緯度稍低,地勢較高,北有高山屏障,盛行風

夏涼冬不寒冷(溫差較小)

四季如春

相對高度

絕對高度大

氣候呈垂直分布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4.本區兼具熱、溫、寒帶氣候→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動物王國」及「植物王國」之稱。

4、具多元民族的色彩中國少數民族最多之區

1.文化多元乃因:

(1)地形阻隔:

地形起伏大,河川縱橫分布內部聯繫往來困難,各族彼此隔離。

(2)長期遷徙:

環境負載力有限,人口增加的壓力,導致人口不斷遷徙相同族群,也形成語言和習俗的分化。

(3)元代以後,蒙、回、漢三族軍民的移入。

2.各族對多樣化地形所做之適應:

苗族住山頭,彝家住水頭,漢族住街頭。

3.雲貴高原統一不易之因:

(1)空間的隔絕。

(2)文化的多元特性。

4.各族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1)因居住環境及的差異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生活方式各有特色。

(2)各族的分布與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傳統農業

農、工業生產

居住地區

邊陲深山

淺山地區

主要族群

僳僳、獨龍、基諾、怒族

苗族、彝族

白、納西、回、壯族

5、傈僳族的生活方式

1.分布:

江河谷兩岸的高山峽谷之中

2.由於的不同,僳族又分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

3.生活方式:

(1)主要經濟活動:

輔以狩獵。

(2)主要作物:

、芋頭。

(3)部落社會的生產方式

A.採集體生產制

B.收獲物則依勞動力平均分配。

4.依據農耕作息和所觀察的自然景象制定自然曆法:

(1)一年分為花開月、鳥叫月、燒火山月、飢餓月、採集月、收穫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蓋房月等十個月份。

(2)由僳僳族的自然曆法可知其從事哪些經濟活動?

、、。

5.住屋與聚落

(1)集村。

(2)聚落座落地點:

(3)就地取材的式建築。

A.以木為柱,以草舖頂。

通風、防潮。

C.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層豢養豬、雞等動物。

(4)對外交通不易:

A.四周山脈險阻,崖壁陡峭,對外道路崎嶇難行,素有「猴子路」、「老鼠路」之稱。

B.傳統交通工具:

→適應相對高度大的縱谷地形。

C.部分地區現已有建設鐵索橋。

(5)娛樂:

歌唱和舞蹈。

6、苗族的生活方式

貴州大山深處(苗嶺)。

2.支系眾多乃因:

長時期遷移及遷移範圍大。

3.住屋與聚落:

(1)聚落地點:

依山而建,以山腰為多,山腳、河谷較少。

(2)優點:

易取得耕地、取水方便又可避山洪。

(3)集村:

一般由三、五十戶組成,也有多達一百戶的大村寨。

(4)房屋建築的型態:

A.平房:

分布在地勢的地方,通常以三至五間為一幢,正中一間作為堂屋;

B.樓房:

a.大多為依山而建的式建築,一座座房舍櫛比鱗次。

b.特點:

功能垂直分層,形成人、畜、物三大空間相互配合,起居、生產、儲存各得其所。

(5)完全適應自然地形和地物的住屋與聚落:

A.絕少開山闢地,破壞原始地貌。

B.節省平整地基的麻煩。

C.且具有乾燥通風避濕的特點。

4.生活方式:

以農為主。

(1)地勢較低者以種植為主,並孕育出許多和其有關的信仰和習俗。

A.跳花坡。

B.春節開秧門。

C.穀物歉收,巫師喊禾魂。

D.秋收舉行「吃新節」。

(2)居住高山區的苗胞:

A.以和玉米為主食。

B.從事畜牧及狩獵活動。

5.重要的樂器:

蘆笙。

7、白族的生活方式

1.分布:

山之麓、洱海之濱的低平壩子。

2.自然環境:

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豐富,並有豐富的林、漁業和礦產資源。

3.經濟活動:

(1)農業

A.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a.適宜的自然環境。

b.漢族移民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鐵器。

c.明代以後,幾十萬軍民來此屯墾及興修水利。

B.每年秋收前的「火把節」:

村民為祈求五穀豐登所舉行的消災祈福儀式。

(2)漁業:

靠洱海的人家,多以捕魚為生。

(3)礦業:

點蒼山麓的人家開採為生。

4.白族曾在唐、宋時期先後建立地方強國:

南詔和大理

(1)幾乎統轄整個雲南省。

(2)加強對外交往及多方兼容,如漢文成為白族通行的語言。

(3)其都城─太和城為仿漢建築。

5.宗教信仰:

原本奉山神、聖人、英雄等為地方保護神,在道、佛教傳入後多種宗教交會融合。

6.三月街節

(1)時間:

每年農曆3月15~21日。

(2)地點:

位於川藏區和雲南農業區的接觸地帶的。

(3)活動內容:

滇西各族物資交流和文藝體育大會。

7.大理:

(1)位置:

濱洱海

(2)重要性:

滇西食品、紡織等輕工業中心:

8、變遷中的生活方式

1.導致本區由封閉走向開放主因:

2.經濟方面的改變

(1)邊陲地區亦有電力、農具加工等工業。

(2)生產活動也由自給性朝向商業化發展。

例如:

原以種稻為生的傣族遂紛紛改種蘭花,輸出至東南亞及日本等市場。

(3)旅遊業的發展:

A.雲貴高原成為觀光旅遊勝地,如黃果樹瀑布、少數民族村落。

B.傳統手工藝品成為商品。

3.社會方面的改變

(1)交通的改善使人們接觸新的訊息與事物,對思想產生很大的衝擊。

(2)導致交通沿線的少數民族紛紛外移到都市,傳統生活方式正逐漸式微。

(3)交通發達也促使民族間交往增加,文化逐漸交互融合。

4.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

(1)原因:

政府政策。

(2)集體生產制以小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3)影響:

原本綿密的社會組織逐步疏離。

5.交通網路的興建對本區帶來的影響:

(1)正面:

繁榮與商機。

(2)負面:

傳統文化及價值的流失、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第九章華中地區

(一)長江下游地區

一、前言

北至_______、________,南至南嶺,東濱黃海與_________,西倚青康藏高原,面積100萬㎞2

多平原、盆地、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全屬_________季風氣候,夏高溫多雨,冬不低寒,生長季長。

交通

東西向的長江,其支流皆富航利,東部位居沿海與遠洋航線的交點,多條鐵路幹線→水陸交通便利。

經濟

眾多的人口、發達的農業、便利的交通使工商業發展迅速→中國經濟重心

二、自然環境

副熱帶季風氣候華中型

1.四季變化明顯:

春→陰晴不定夏→溼熱秋→涼爽冬→乾涼

2.氣溫

七月

29~30℃氣溫特高→盆地散熱不易,以______著稱。

一月

4℃左右,北部山勢不高,冬溫偏涼。

3.降水

(1)________為主要雨源,影響農作收成。

(2)沿海偶受颱風影響

鎮江以西

為一系列的_________盆地,後經長江及其支流的沖積而成包括長江三角洲(一部分)

鄱陽盆地

1.向心狀水系

2.湖面比長江略高→泥沙淤積速度比洞庭湖慢

3.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4.九江與湖口間曾有「九江」分流

皖中平原

南有青弋江水系,北有______水系,易生水災。

南方的江南,屬於老褶曲山→震旦走向、崎嶇破碎、山間多______盆地,多名山勝景。

______產豐富。

鎮江以東

通揚運河以南,杭州灣以北→長江三角洲的範圍

長江以北

裏下河平原

1.長江、淮河共同沖積而成

2.宋代曾築「范公堤」→防潮堤

3.范公堤以東是黃河奪淮才淤積的海埔平原

長江以南太湖平原

其形成過程如下:

『震澤』湖水經由婁江、吳淞江和東江入海→平原兩側地盤不等量沉降,東側地勢相對較高。

加上長江南岸的自然堤(砂嘴、崗身)向東南延伸→三江排水不暢,震澤瀦水難消,湖面擴大而成太湖。

最低處在太湖______岸。

二、長江三角洲的土地利用→以太湖平原為例

國力強大,統一調配,發展出大規模的_______系統。

北宋

1.因人口增加,導致土地分割,使大圩→小圩,形成水渠縱橫,___村景觀。

2.『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成為最佳糧產地。

3.受地勢影響→

(1)東側較高→______為主,人口市鎮較少。

(2)西側較低→______為主,人口市鎮較多。

明清

1.人口壓力促使農民尋找其它營生方式解決人口過剩問題。

2.棉織技術傳入與絲織技術改善,提供農家勞力過剩出路。

3.為生產原料,土地利用產生區域分化

(1)_______栽種在東部。

(2)圩田從事水稻及_____________

4.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的影響

(1)商品貿易興盛

(2)糧食生產不足需依賴_______輸入

近年

◎受工業化、都市化影響:

1.圩田轉為工業及都市用地或從事________作物栽培。

2.水稻耕種面積縮小但因耕作技術提高,灌溉設施改善,化肥普遍使用而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

3.蠶絲生產受世界生絲貿易蕭條而移至________。

4.棉花因二次大戰破壞及美國棉大量輸入而移至_______。

三、上海→中國現代化的窗口

1.原為黃埔江畔的小漁港。

2.背倚________平原,利用運河與附近村莊、城鎮進行米、綿、絲交通,又藉長江航道將長江流域納為腹地。

3.外資刺激民族工業發展。

如:

江南製造局。

4.1949年以後:

(1)外資退出,企業收歸國營。

(2)大力發展重工業改變工業結構(輕重)。

(3)工業向郊區擴散,使其工業分布由集中分散。

(4)經濟成長率高,財政收入豐富。

(5)1984年透過『開放』政策,吸引外資和技術。

(6)1990年成立浦東經濟開發區(黃埔江以東)

5.上海經濟區(1984年12月)

(1)上海經濟發展問題:

A.環境品質惡化

B.設備老舊,生產效率差

C.工業原料、能源、糧食供應短缺

(2)規劃上海經濟區解決上述問題,其特質如下:

A.範圍涵蓋長江下游四省一市,屬大型經濟區。

B.對外開放的經濟結構,為吸引外資與技術的窗口。

C.具有成熟的城市階層體系,且各城鄉間經濟連繫緊密。

D.綜合型的經濟區,包括先進的加工製造中心,「外引內聯」的科技基地,海洋開發基地,國際貿易基地。

(3)經濟區為一個有機的_______________,透過經濟區的發展,長江下游地區可以進一步整合成一個完整區域。

四、南京

1.六朝古都

2.形勢完整,位居皖中平原____側,有「龍蟠虎踞」之稱。

3.長江下游重要河港,上可達武漢,下可通上海。

4.滬寧、津浦、寧蕪鐵路於長江大橋完成後,連成一氣,南北運輸整合成一體。

第十章華中地區

(二)湖廣地區

1、課文重點

1.湖盆地形

(1)受第四紀及大小河川匯入而形成。

(2)盆地外為800公尺以上的山地向內是丘陵及淺山,中心是50公尺以下的平原。

(3)原為浩淼的水域。

a.北部為古雲夢大澤,但因長江漢水泥沙堆積而形成平原,而平原上仍殘留許多湖泊,使湖北省號稱「千湖之省」,並隨著圍墾增加,湖泊正消失中。

b.南部為洞庭湖平原,即為洞庭湖所在,為長江重要的集水、蓄洪區,其成如

下:

雲夢大澤萎縮長江水多流向洞庭湖泥沙堆積量大於湖盆下沉量,使

湖水日淺、湖面日廣而成大湖人們易於築田圍垸人口增加,垸田增多

湖庭湖分割成東、西、南三部份湖面積迅速縮小

2.九曲迴腸的長江

(1)藕池口至城陵磯一段多曲流,稱為下荊江。

(2)因泥沙淤積,多沙洲、網流,形成曲流。

(3)人們於河灘地築垸開墾,使岸擴,河道更加彎曲。

(4)曲流對航運及排水不利,故常用人工截彎取直改善之。

3.氣候

(1)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華中型),無霜期240~300天左右,作物年可2~3熟。

(2)降水量約1000公釐以上,山地較平地多。

(3)雨源是春末夏初的。

降雨類型

鋒面雨、氣旋雨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移所形成的西南季風與受西風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