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十个思想理论问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十个思想理论问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十个思想理论问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八大路线的制定与推进、“大跃进”后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
这些积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
这些积极成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同时,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从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开始的,是从恢复八大路线开始的,是从系统阐释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开始的。
这种在总结历史、开辟未来中形成的,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恢复、坚持的辩证关系,把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的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清晰地描绘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展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脉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不断地从毛泽东思想那里吸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养料,它们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理论渊源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一是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努力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是它们都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上都坚持共同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比如: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政治经济学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思想,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民主政治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强调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国家学说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思想,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国际战略理论;
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执政党建设思想,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党的建设理论,等等。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主要就体现在提出了以上这样一大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二、关于旗帜、道路、体系和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将“制度”与“道路”和“理论体系”并列,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新的内涵,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统领下,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三位一体”的新认识。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感到,结合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新精神,对旗帜、道路、体系和制度再作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此,我们建议,对旗帜、道路、体系和制度的阐述应当着重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旗帜、道路、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旗帜。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它主要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为什么要专门提出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以其制度的稳定性与活力性的有机结合,以其制度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有机结合,以其制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撑。
作为一种先进的制度,概括来说,它主要从五个方面确保中国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展现出优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都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优越性,有利于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价值体系、核心理念,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使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高效性,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大好事,同时,这一制度具有的抵御风浪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利于我们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3、如何把握旗帜、道路、体系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体现在社会形态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
“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思想,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
“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托、行动规范和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也更具有强制性、约束性、操作性。
“旗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心骨和“灵魂”,它体现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有机统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从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落实到一整套严密完善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度体系上,才能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得到有效实现。
“道路”、“体系”和“制度”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这个制度和这个理论体系。
三、关于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
胡锦涛同志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予以科学定位、阐释并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出全面部署以来,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全军和全国的重要指导地位已经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但也要看到,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从人民群众的反映来看,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在思想理论层面上还是具体实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1、如何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它特别直接继承了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
同时,科学发展观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系统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如何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
这方面有几种不同意见:
一是强调科学发展绝不能简单否定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
有学者提出,不能只抓GDP而忽略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指标,也不能为了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把GDP批倒批臭,甚至不敢抓GDP,要看到其中的辩证关系。
只看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甚至简单否定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二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没有重点。
有学者认为,尽管经济增长不等于全面发展,但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
忽视全面发展而孤立地强调经济建设,是一种片面性;
借口全面发展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样是一种片面性。
三是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有学者提出,协调和统筹都是追求战略上的平衡,但又是以承认不平衡、正确运用不平衡规律为前提的。
还有学者认为,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不能把统筹兼顾理解为绝对的平衡,理解为搞平均主义,更不能重犯过去一平二调的错误。
3、如何正确认识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武装全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狠抓落实、重在践行上下功夫。
这里有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实效中。
二是要掌握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自觉指导发展实践,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4、如何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根据实践发展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实践任务和理论任务。
必须认真研究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新观点和新论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鲜经验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如何对其加以提炼和概括,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学术界讨论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近日,《光明日报》等报刊连续刊发包心鉴、杨永志、王虎学、虞崇胜等学者的文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这一主题进行交锋式探讨,引发学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实质在于:
在国际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
在国内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并引领社会思潮。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深层原因。
人民群众期盼理论界能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方面作出开创性的阐发。
归纳理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学者们的讨论虽然有分歧,但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理念、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
我们认为:
从横向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从纵向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存在承递关系;
从逻辑角度看,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框架与实质、结构与要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
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合理性价值依据。
2、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
核心价值观要能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求,应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应该符合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习惯,要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根据价值观形成的自生自发性和主观提炼性的双重特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要求。
二是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是必须继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
四是必须适应中国现实发展的要求。
五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要求。
六是必须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
3、当前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要由理论诉求转化成为实践诉求,由主导要求转化为主体需求,由只注重主流的先进性向也注重支流的广泛性转化,由过于抽象的理性化向生动的感性化转化,要把单向灌输转化成为双向互动,要把政治话语转化成为大众话语,使人民大众从语言表述上认同核心价值体系。
建议党中央集合相关研究力量,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实践,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话语凝练,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只要坚持不懈,经过若干年的艰苦探索和积极实践,一种既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既是有历史底蕴的、又是反映现实需要的,既是适应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又是适应全人类长远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可以凝练出来。
五、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适应我国经济基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司法制度、决策机制、权力制约监督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外高度关注,各种议论很多,十八大前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比较高。
核心的问题不是政治体制要不要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改。
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积极稳妥,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根据人民群众的反映,我们认为,当前应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紧紧围绕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着力点,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部署。
1、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执法为民,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4、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要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5、坚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这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循序渐进。
六、关于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30多年改革和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确实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在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等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也一度在社会上引起这样那样的争论。
应当说,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
然而,恰恰是在如何认识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1、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
不论什么事情,先讲问题和不利的一面,对成绩忽略不计,以为这样就是“客观公正”,而讲成绩似有“歌功颂德”之嫌。
如果不能在大好形势下挑出毛病,似乎就不够“客观”。
2、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
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个过程,企望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
这在对待收入分配差距、物价上涨、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3、热衷于炒作西方学术界的新名词、新概念,洋教条盛行。
总是把西方的那一套标准、尺度、模式等套用到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上,凡不合乎西方的标准、尺度、模式,就认为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比如一说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
一谈收入差距必然要套用基尼系数;
一说社会稳定就寄希望于中产阶级的扩大;
一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一讲政府作用就主张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4、一些媒体肤浅浮躁、跟风炒作。
现在翻开报纸杂志,打开互联网,总是看到大量转自国外的报道和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少尚能较为客观地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动向、新问题,对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所做的分析也不乏真知灼见。
但是,也有的出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