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
①鵷行:
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
指乐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4.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
答案:
3.D
4.①内容:
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
②情感:
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三、赠答诗(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
má
otá
o,大醉的样子。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
)(5分)
A.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C.“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
6.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案:
5.CE(C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跟曹雪芹处境和心态不同;
E不是嵇康,是阮籍)
6.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2分)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
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
(2分)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四、咏物诗(炼字)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
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
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
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尾联以想象作结:
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
“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8.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7.C、D(C项中“闲官”一词传达出的是因遭贬无法申志的无奈和愤懑。
D项中颔联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
8.“拂”和“侵”。
(1分)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
“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2分)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
(2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赏析:
作者因谪居而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一日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明澄澈的碧色,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作者顿觉耳目清爽,心旷神怡,诗意在心中荡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读了这首咏竹诗后,不禁联想起郑板桥的《竹石》。
岁寒四友之一的竹,“依依似君子”,“志在干青云”,诗人看似在咏竹,实际上是在自咏。
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
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
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
两联对仗和前一首一样工整。
颔联写竹子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气节。
颈联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
你看,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你看,“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你听,“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你听,“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你听,我正在和竹子说:
“诗书弹琴聊自娱,古来哲士能贫贱”。
特别是颈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最精彩的的一联,堪称名句。
尾联以想象作结。
诗人有《雪夜看竹》诗云:
“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
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
”是对这一境界的最好注释。
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
作者曾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从他的作品看,并非虚言。
五、送别诗(思想情感)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称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
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称:
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
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怜君不得意”中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
这句只写了丘为,没有写诗人自己。
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
“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C.颔联写了苏秦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
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
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
D.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
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E.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10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9.AC
10.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
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
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2分)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
(2分)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A.“这句只写了丘为,没有写诗人自己”错误,这句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
C.“颔联写了苏秦”错误,颔联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
(2)首联用“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第二联用典。
以苏秦作比,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
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
六、送别诗(探究题)
上西平·
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
便匹马、蹴踏高秋。
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
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
阅人物、渺渺如沤。
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
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释】①吴泳:
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
②襄州:
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
③高著:
高明的招数。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
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
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
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
“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
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
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
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
12.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词人抒发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11.CD【解析】C项应是“运用拟人的手法”;
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的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非下片开头四句。
12.①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富于男子汉气概的壮别,洋溢着一种男子汉要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
②作者结合当时的宋金对峙、金人侵扰的严重局势,用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来劝勉友人,希望他努力向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每点3分)
【解析】上片中:
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
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尤其两句中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
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
结尾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中: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
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
“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
言外之意:
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
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
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
七、羁旅词(情感变化)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秋色如画,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B.临水人家竹篱茅舍,岸边酒旗迎风轻扬,远处烟村错错落落,一丝温暖慰藉油然而生,一缕乡思也由心底萌生。
C.“凄凉”二字直抒胸臆,点明“乡心”的况味,处此境地,“心”不由己,深入一层写乡思之撩人,感情更深挚。
D.“凤楼”借指家中的妻子,此句写路远人遥,视线难及,回头凝望,也是徒劳,点明“乡心”的具体内涵。
E.最后四句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全从实处着笔,身未经而心先想,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
14.整首词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
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
13.AE
(A.“伤感的感情基调”错。
E.“全从实处着笔”错,应为虚写手法。
(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以上此题不得分)
14.(6分)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
(2分)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2分)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八、咏史怀古(手法情感)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
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
“宋元熹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16.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答案】15.CD
16.运用比喻手法,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C“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错;
D“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错。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则该题不得分。
九、比较鉴赏(抒情方式)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鸣皋:
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17.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
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
E.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18.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
请具体分析。
17.(5分)CE(答C给3分,答E给2分)
【解析】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
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
[KS5UKS5U]
18.(6分)王诗:
借景抒情,(1分)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
借古伤己,(1分)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十、山水田园(思想情感)
水调歌头•游览
(1)
宋•黄庭坚
瑶草
(2)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3)。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1)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官时期。
(2)瑶草:
仙草。
(3)金徽:
瑶琴。
19.下列对本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春入武陵溪”,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这一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两句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B.“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穿过了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
C.“红露湿人衣”一句,黄庭坚化用王维的诗句,只把“空翠湿人衣”中的“空翠”换成“红露”,可谓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D.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没有一点尘俗气,其实是构筑了一个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E.这首词是作者春天记游之作,开篇“瑶草一何碧”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赞美春天的瑶草像碧玉一般可爱。
20.分析这首词下阕有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赏析。
19.BE“我欲穿花寻路”写词人想要穿过桃花源的花丛,选项错在忽略了“欲”的含义;
“瑶草一何碧”用了比喻的手法。
(答对一个给2分,两个给5分)
20.①与众不同高洁的人生理想。
“坐玉石,枕玉枕,拂金徽”——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寓了词人与众不同高洁的人生理想。
②对现实的不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表面上是说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他感慨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委婉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得不到的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的感情:
“我为灵芝仙草,……长啸亦何为”——用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
愿为超尘的仙草,不做趋时逢迎的桃花,作者表达了不必为得不到的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的感情。
④体现了其独处无友,唯月相随的孤寂心境: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描写词人酒醉后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及其下山翩翩起舞的形象,体现了其独处无友,唯月相随的孤寂心境。
(一点2分,3点给6分)
十一、山水田园(诗眼)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
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
香炉峰。
2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
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
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
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
“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21.BE(选B得2分,选E得3分,选BE得5分)
【解析】B项“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
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臆测,于文无据。
22.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
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
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
其二,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
可谓幽景寄幽情;
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
(一点2分)
十二、迁谪羁旅(抒情)
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
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B.颔联描写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叠词的使用,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性。
C.颈联写山鸟乐晴、井梧知寒,对比分明,暗含对朝廷中一些官员安于享乐,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
D.前三联景中见人,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展示出一个忧思者的气度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