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5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
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
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
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
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
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
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
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
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学生可能说到:
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举例:
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
20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
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
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
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1、3、4题
五、总结新课
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
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册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2】
教科书P23例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课件
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
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回答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
”,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蒜叶的生长【3】
课本第28-29页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记录表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
(板书课题)
指名回答。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统计图:
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30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一课时
课题: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
师生关系。
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再比如:
我们班的曹雪飞与贺正博之间是同桌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说曹雪飞是贺正博的同桌,或者说贺正博是曹雪飞的同桌,而不能说曹雪飞是同桌!
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
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体会关系,再通过同桌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进而为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打下基础。
)
二、探究新知
(一)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
图上有两行飞机,每行六架,一共有12架。
(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
数学语言要求简练严谨)
教师:
你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2×
6=12
2.出示:
因为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注:
由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3.教师出示图2:
根据图上的内容,可以写出怎样的算式?
3×
4=12
从这道算式中,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吗?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进而加深因数倍数关系的认识。
教师小结: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4、师:
谁来说一道乘法算式考考大家。
(指名生说一说)
5、让其他学生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可以让几位学生互相说一说。
6、看来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18÷
3=6在这道算式中,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6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二)找因数:
1、师:
我们知道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12的因数有:
1,2,3,4,6,12.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呢?
出示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注意:
请同学们四人以小组讨论,在找18的因数中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尝试完成:
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
(生:
用整除的方法,18÷
1=18,18÷
2=9,18÷
3=6,18÷
4=…;
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
18=18,2×
9=18…)
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
最大的是几?
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这样写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18和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
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
如18的因数
小结:
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三)找倍数:
1、我们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那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呢?
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
2、4、6、8、10、16、……
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
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再找3和5的倍数。
3的倍数有:
3,6,9,12,……
(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
5,10,15,20,……
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让学生观察2、3、5的倍数,说一说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着总结: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这节课的学习所得。
四、拓展延伸。
1、教材16页练习二第5题。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这四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
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检查。
五、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他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的倍数有:
2,4,6,8,…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第二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体验观察探索、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运用2和5的倍数的特征。
(2)、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观察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我准备了1~40的数表、小黑板、卡片和两叠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要求学生从小到大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
提问:
2的倍数和5的倍数可以写完吗?
师:
既然2的倍数和5的倍数都是无限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和5的倍数由什么特征吧!
(二)引导探究:
1、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提出问题,出示1~40的数表:
老师这里有一张1~40的数表,你能从小到大找出5的所有的倍数吗?
生口答,师用“△”标出5的倍数:
5、10。
你能在课本74页的百数表上,像老师这样标出40以内的5的倍数吗?
同为互相检查一下,看看你们标的一致吗?
(2)仔细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组互相交流。
点名回答,板书:
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3)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快速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吗?
出示卡片:
271、375、24、240、235、52是5的倍数吗?
点六位同学回答。
2、自主探索2的倍数特征:
同学们,刚刚我们共同研究了5的倍数的特征。
现在请你们根据刚才研究5的倍数的方法,来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吧!
(1)用“○”在1~40的数表上标出2的倍数。
指名板演。
(2)师:
观察2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2的倍数:
个位上是2、4、6、8或0(双数)。
知道了2的倍数的特征,你能很快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吗?
84、32、18、57、36。
点五位同学回答。
3、探索偶数和奇数:
刚刚在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时,有的同学说2的倍数都是双数。
双数是日常生活用语,在数学中,我们用数学语言表述为“偶数”。
我们所说的单数,就是“奇(ji)数”。
出示小黑板: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学生齐读以上结论。
(三)知识应用:
1、第75页,“想想做做”第二题。
有没有哪个数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
这就说明了,自然数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
不可能不奇不偶,也不可能既奇又偶。
2、第74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点一位学生读题。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先说给同桌听,再点名回答。
3、出示卡片0、5、6、7
(1)任意选取两张卡片,使得组出的数是2的倍数;
(2)任意选取两张卡片,使得组出的数是5的倍数;
4、出示小黑板:
10、12、26、30、55、75、68、64
将上面各数分别填到相应的圆中。
在左面的圆中填上2的倍数,右面的圆中填上5的倍数,中间填写的是: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
(四)数学游戏:
1、出示卡片:
4、88、65、74、91、28、34、6、47
如果是奇数,男生站起来;
如果是偶数,女生站起来。
2、魔术:
出示两叠扑克牌。
请两位学生上台,将两叠扑克牌分别教导这两位学生的手中。
要求学生从一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放到另一叠中,重新洗牌。
我会快速找到那张扑克牌,你们相信吗?
现在是验证奇迹的时候!
顺利找到那张扑克牌。
在学生的好奇中引导学生,师:
就是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啊?
揭示谜底:
我的一叠扑克牌中,一叠的花色全是奇数,另一叠全是偶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掌握了哪些方法?
理解了哪些方法?
第三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
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有学号的卡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
课前:
对口令复习2、3、5的乘法口诀
一、复习引新
孔子有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前面咱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请一位同学说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2、4、6、8、0的数
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既是2倍数也是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个位上是0的数。
我们已经知道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那么请你来猜测一下3的倍数可能具有哪些特征?
生1:
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
我猜个位上是3的数是3的倍数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二、操作探索,验证猜想
百数表是咱们认识数的好帮手,找规律的好帮手。
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百数表,请你在上面圈出出3的倍数。
和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巡视,帮助找3的倍数有困难的学生。
小组代表合作,全班交流
生1:
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
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
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
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