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舞蹈穿越赏析word范文 15页Word下载.docx
《推荐舞蹈穿越赏析word范文 15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舞蹈穿越赏析word范文 15页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舞是刚柔相济的艺术,动作讲究跌宕起伏,有动有静,看似柔软飘逸但在行云流水中却包含着干净利落的劲头。
喜欢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神韵飘逸洒脱,超然物外之美。
这一点也是我观看了王亚彬所表演的古典舞《扇舞丹青》之后最深刻的感触。
有一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此作品,那就是: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
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
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
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
”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动作反复多变却又宛若天成般自然衔接。
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
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比,它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的表现。
“拧、倾、圆、曲”一收一放都可以感受到舞者身体中的力量。
作品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此时仿佛舞者已不是站在舞台上表演,而是站在了混沌的天
地间,超然物外,遗世独立。
喜欢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风韵祥和欢乐,女子婀娜妖娇之美。
这一点在孙颖编导在经过几十年潜心钻研后编出的《踏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始于汉代的一种歌舞相结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
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显出少女之婀娜。
松膝、倾胯的体态加上匠心独具的顺拐必然会使重心下降,但恰倒好处的翘袖、搭袖、打袖、抛袖这4种水袖技法又对整体动作起到了缓急相溶的作用。
成就了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特点。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
汉魏风浓郁的《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
“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
。
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如“离弦箭”,就在“欲左”的当口,突而转体右行,等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下坠落时,身体又忽而向左,袖子横拉到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
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
喜欢中国古典舞所承载的厚重历史背景和灿烂文化积淀。
这也是在我看了古典舞《秦俑魂》和《孔乙己》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陈维亚导演以他独特的思路和丰富的想像塑造出一个标新立异的秦俑的形象,演员黄豆豆也把他刻画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剧目中所展现出的中华英魂的勇士气概和千年古韵的威武之躯让人们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它给观众显示的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精彩,而是华夏英雄昂扬的斗志,坚韧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血,这正是此舞蹈最引人人胜和难能可贵的地方。
《秦俑魂》将中国古典精神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使在整个舞台弥漫的浓烈的民族情感的神话世界之中,观众们被不灭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所震撼。
《孔乙己》这个舞蹈对观众有文学上的要求:
欣赏舞蹈之前,必须深刻理解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的内在涵义。
孔乙己,一个既穷又懒、有着偷盗恶习却无比好面子的可怜书生孔乙己。
一个在麻木不仁的环境中,尝遍冷漠的孔乙己。
一个在畸形的社会中,逐渐畸形的孔乙己。
作品选材独特,没有局限于风花雪月,王公贵族或名士将军而是从经典文本中挖掘一个熟悉且“陌生”的形象。
动作的运用也少见古典舞的拧、倾、圆、曲,而是从人物的内心情感出发,为人物戏剧化表演服务,每一个动作不会显得多余,都是因情而发。
主体动作的密集发展,井然有序、高度统一。
舞蹈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创作目的、艺术形象等,都是创作者自我表达的不同媒体形式,而不同之处在于艺术表现形式上,舞蹈是肢体语言,文学是文字语言。
舞蹈《孔乙己》就是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加以相互融合,使舞蹈艺术与文学语言完美地结合。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学,性乃迁”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存在,真的只是社会教育的问题吗?
对于这个问题,舞蹈《孔乙己》与文章《孔乙己》都是欲言又止。
正是这样的留白,给了观众很多思考的空间。
借着这个舞蹈我们或许可以想想,在古典舞的舞台上,除了贵妃怨妇,武士将军,还应该有些什么。
感谢这节课,让我走近了舞蹈,感谢这节课,让我遇见了古典舞的美,姿态的美,韵律
的美,服装的美,文化的美……
篇二:
舞蹈作品分析4
舞蹈作品分析
《孔雀飞来》
舞蹈编导:
田露舞蹈音乐:
黄芸舞蹈首演:
201X年北京首演团体:
北京舞蹈学院首演演员:
徐萌。
荣获奖项:
201X年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比赛表演铜奖201X年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剧目
清风徐来,细雨轻飘,是孔雀飞来了;
芦笙声声歌声悠扬,是孔雀飞来了;
芦花绽放,木棉红透,是孔雀飞来了;
多么美妙的画卷,多么祥和的图景,在这幅美妙的画卷里走来了一只美丽的孔雀,它步伐轻快,它轻梳羽毛,它随风起舞。
给傣族村寨带来了祥和,带来了幸福,它也和傣族人民一起沉浸于这吉祥的欢乐之中。
这就是傣族独舞《孔雀飞来》所表现和营造的舞蹈意象。
在《孔雀飞来》之前已经有过《孔雀舞》《雀之灵》等经典作品。
而《孔雀飞来》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脱离了单纯的形态模拟,但又不远远超脱与尘世,而是创造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孔雀形象。
编导抓住孔雀一转身,一昂首,一展翅等瞬间的动态,并把這些动态美化,加工,抽象,提炼成神韵四射的舞姿,又通过這些动态的语言传达出祥和欢乐的寓意。
这个舞蹈的最成功之处在于编导对舞蹈的节奏的处理。
由于傣族所处居住的地区四季温暖潮湿,又受?
水文化?
的影响。
傣族女子多以节奏舒缓,动作柔美为特点。
编导在这个作品中打破傣族惯有的节奏类型,多处选用切分节奏。
这一节奏变化使舞蹈的动作更加有节奏感,更赋予跳跃性跟动感力度。
而这种舞动状态正好应和了编导所要传达的欢快之意。
此外,节奏处理还表现在舞蹈动作的快慢对比上。
舞蹈的前部分以跳跃性的快节奏为主,在舞蹈的后半部分,音乐依然是3/4拍中速稍快,而演员的动作却明显放慢,类似于电影慢镜头特写,孔雀迈着轻盈的脚步,轻轻的走进傣族村寨,人们心中的神鸟已经化作幸福、吉祥降临在人间,而那欢快的情绪也正在慢慢的感染着观众,使观众感同身受。
在动作的编排方面,编导很注意局部动作的挖掘。
列如快速的上下耸肩,胯的闪动,脚的摆动。
编导并没有把這些动作放大,而是以小来突出這些局部,以小来装饰和点缀,形成了动作的轻快、灵动,也使这个舞蹈的动作语汇更加丰富,舞蹈形象饱满、动人。
也正是因为這些细小的动作所营造的动感之美,突出体现了孔雀的?
神?
孔雀飞来了,美好的生活也到来了,人们欢欣的歌唱着。
《孔雀飞来》是个情绪性很强的舞蹈,编导处处强调和突出这一情绪,在舞台的调度上,编导同样不忘这一目的。
通过舞者多向度的调度,反映欣喜万分的的心情。
通过这种调度,观者仿佛看到了傣家村寨的巨变,看到你们富裕祥和的生活,更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孔雀飞来》一上演,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编导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抓住傣族舞的审美内核,又大胆突破传统,借鉴现代舞编排技法,调动起身体各个部分的自由充分的舞动,从傣族三道弯的这一风格的特征中延长出很多新的动作和姿态。
而這些新的舞姿又完全吻合于傣族舞审美意蕴。
因此,可以说这一作品开创了傣族民间舞蹈新的创编和发展思路。
另外,音乐本身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和现代气息,也使这个舞蹈处处充满新的感觉。
《孔雀飞来》脱离了传统傣族舞蹈的模式,焕发出一种新质,创造了一支迎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傣族新民间舞蹈。
《秦俑魂》
舞蹈编导:
陈维亚
舞蹈音乐:
选自民族打击乐《绛州大鼓》创编的同名同曲
舞蹈服装:
韩春启
舞蹈首演:
1997年北京
首演演员:
黄豆豆
《秦俑魂》的舞蹈创编是根据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的改编而成的古典舞男子独舞剧目。
由黄豆豆1997年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上首演,震惊四座,博得一致好评。
舞蹈以突出?
人?
本身为创作目的,
结构紧凑无任何多余枝蔓,无论是道具的运用还是舞美灯光的配合都结合的天衣无缝。
陈维亚导演以他独特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塑造出一个标新立异的秦诵形象,演员黄豆豆也把他刻画的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剧目中所展示出的中华英魂的气概和千年古韵的威武之躯让人们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舞台一拉幕便在一片硝烟弥漫中呈现出一个威武刚健。
身着盔甲的灰色砖制秦俑造型的身影,他一个泥塑的古代士兵雕塑由一个固体的外壳忽然间开始蜕变。
他的脖子开始一点点地扭转,嘴角微微颤动,他的手也有了知觉,掀开了糊在脸上的泥壳,撕掉了束缚在身上那沉重的盔甲,一块一块地抛向身外,脚也从泥土中有力地拔出,带动着魁梧的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行进。
上千年的沉睡对他来说太长也太久了,他好像灵魂出窍般地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从舞台后区翻跃着进发出来,他单腿跪地,昂首挺胸,一个威武战士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就在这扣人心弦的一瞬间,音乐戛然停止,整个舞台被红色重彩的笔墨所笼罩,这时鼓声带着强有力的节奏感缓缓地从远处响起,演员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拧动身体像木偶一样出现了顿挫的感觉,渗透出一种古朴的气质和凝重的历史感,在古琴的一拨之弦中,演员的身体忽然向后一躺,加之弦外之音的一颤,身体慢旋了三百六十度,这种带有棱角又不乏韵律的动作把人物僵硬的躯壳韵律化,灵魂化。
从舞蹈的动作编排来看,编法技术纯熟,舞蹈当中没有为技术而炫耀,没有为动作而堆砌的生硬之笔。
演员随着那由远到近,由轻到重的音乐节奏的不断升华,情绪也不断高涨,在一招一式干净利落的动作问,转换得是那么自然流畅,并把技术技巧与人物情感融合得合情合理。
特别是黄豆豆的旋转技巧,速度之快,旋转之多,稳定性之强,不仅把技术性动作运用到了一种较高的情感化的表现程度,而且在那神乎其神的旋转之中演员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在?
朝天蹬?
、?
旋子三百六?
以及许多空中的腾跃和倒地翻滚等高难度的动作中,给观众显示的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精彩,而是华夏英雄昂扬的斗志,坚韧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血,这正是此舞蹈最引人人胜和难能可贵的地方。
《秦俑魂》的结尾真可谓是整个剧目的点睛之笔,当演员在一连串技巧性动作结束之后,便以静代动,把动作质感慢慢放缓与快节奏的击鼓声形成鲜明对比,演员缓缓地把腿抬起,在那仰身倒地的一瞬间,舞台的整个天幕升起,映现出浩浩荡荡的秦俑武士群体方阵,那雄壮威武的阵势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把整个舞台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折射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蒸蒸日上的繁荣盛况,从而大大深化了舞蹈的主题。
此剧目还受到瑞士洛桑世界芭蕾大赛主席的关注,并破天荒地第一次邀请中国的舞蹈作品作为芭蕾舞大赛的示范演出剧目。
当黄豆豆一气呵成地演完之后,安静欣赏的观众忽然间爆发出长达十多分钟的雷鸣般的掌声,世界观众为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所震惊,为中华之魂的伟大精神所倾倒。
《秦俑魂》不愧为中国古典舞创作领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星海黄河》
舞剧编剧:
杨明敬
舞剧编导:
文祯亚、王中圣
舞剧导演:
曹其敬
首演团体:
广州歌舞团
舞剧首演:
1999年广州
张润华等
201X年荣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舞剧作品铜奖、评委会表演特别奖;
第七届全国?
五个一工程?
奖
作品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先后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1939年1月,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的光未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这部诗篇。
星
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舞剧《星海〃黄河》是在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60周年之际,在喜迎建国50周年之时,为缅怀冼星海,高歌黄河精神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感人心魄的革命题材的大型舞剧。
它采用虚实交映的艺术表现手法,将?
诗化?
和?
纪实?
相互渗透,着力于塑造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艺术形象,力图以浓重的笔墨和昂扬的激情,通过他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创作《黄河大合唱》这一历史片断,展示音乐家光辉而曲折的人生历程,表现冼星海伟大的革命精神。
因该剧主要反映冼星海创作?
黄河?
的经历和动机,故名为《星海〃黄河》。
全剧分序幕?
求索?
和五场:
苦难?
抗争?
融合?
逆发?
诞生?
当大幕拉开后,具有标志性的埃菲尔铁塔就让观众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美丽的法国巴黎。
身处异国他乡的冼星海在塞纳河边起舞,他迷茫、困惑、思索、追求……这段舞的表演单纯质朴,流露出海外学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时空转换,星海从巴黎回到祖国大地,目睹日寇铁蹄下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星海高歌救亡歌曲,与热血青年并肩抗争。
他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与船工一起击鼓扬桨。
舞台表演区和纱幕后台区相配合,很好地开拓了艺术表演空间,既烘托了主要人物的活动,又展示了延安的生活场面。
星海挥舞指挥棒,奏响时代和民族的强音,震天动地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舞剧结构的六大?
板块?
连接起来形象地再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忧国爱民,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创作《黄河大合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变化过程。
舞剧构思新颖别致,避免繁冗复杂的事件堆砌和人物的罗列,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人民音乐家的心理动机为结构主线,展现两个主题:
一个是显性的表现人物主题,另一个是隐性的民族精神象征黄河的主题。
在舞蹈结构上,编创者把星海的个人经历和黄河精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革命背景融为一体,巧妙地将具体的表现主人公的独舞和大量虚拟的意象性的拟人化的群舞处理得新颖独特而准确合理,使之水乳交融。
《星海〃黄河》有着别具匠心的创意和别出心裁的构思。
该剧中颇有新意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群五线谱上的?
音符?
们在舞台前区搭建出一个音乐世界,将表演区上的冼星海烘托得鲜明而神圣。
这一画面从一开始就暗示了全剧将冼星海独特的音乐艺术心理过程作为舞剧创作的发展动机。
群舞?
红色音符?
,不但对主要人物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而且把作曲家的头脑中抽象的?
乐思?
变为形象的舞蹈。
这既清楚地表明了星海的人物身份,又渲染了星海思念祖国的情感。
随着舞剧的逐步推进,?
转变为黄河里的?
浪花?
,两者的双重形象构成整个群舞的重要基调。
星海与?
交流着,又与另外一个背景性、群体性的舞蹈场面交融着,那就是在日本侵略军欺压下苦难的中国人民。
由此舞剧成功依靠的正是对于这几个最重要的艺术因素:
星海、黄河、音符、民众塑造与把握的成功。
冼星海的扮演者张润华,基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注重内心体验,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
运用合适的舞蹈手段,选择极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将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运动方法融合、巧化为其所用。
作为广州歌舞团的团长,步人?
不惑之年?
的张润华满腔的激情、敬业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而他扎实的基本功、高超的技巧更令舞蹈界人士赞叹不已。
如准确到位的五次连续的?
空转?
、干脆利落的?
蹦子?
接。
双圈空转,,落‘‘卧鱼’’等等,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逐步成熟的革命音乐家形象。
该剧以生动的舞蹈语汇,形象地再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民族危难之际,从苦闷求索中觉醒,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品令人动情的爱国主义情怀,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独特精巧的构思,令舞界人士惊喜。
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灵动的舞蹈表现、大写意的整体架构,令观众十分振奋。
《一个扭秧歌的人》独舞与群舞
编导:
张继钢
音乐:
汪镇宁
服装:
贾殿润、张玉华
舞美:
仁德、启亮
首演:
1991年
主演:
于晓雪(独舞)
团体: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
这是一个令人心坳又百转回肠的舞蹈作品,是当今中国舞蹈新生代中独树一帜的人物—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的成名作之一,收录在他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晚会《献给俺爹娘》中,他也因此而声名鹊起,一举轰动当代舞坛……
舞台后部,蜷曲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袒胸露体,雪染双鬓,惟有腰间那一股红绸,尚能依稀透出?
活?
的信息。
沉寂的空气中飘来一缕幽咽的二胡乐声,由远及近,又由近趋远,个中加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回忆与憧憬。
令人惊奇的是,那颓然的老者竟在乐声中够到了?
生机?
,眉宇颤动,肩胸扭拧,头身摆摇。
倾刻间,他居然挺身跃起,手舞红绸,顿足踏地,俨然一个?
的生灵。
待乐声扬处,他却突然倒地,杳无了声息。
转而,乐声透出了亮色,分明显现了些许?
喜气?
一群乡间的歌舞后生们围拢着,一位年轻的舞者,手中一条红绸潇洒飘逸地舞动在他们的中央。
他犹如一架放电的机器,四肢发射着无限动能,?
疯魔?
样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
舞?
尽。
后生们呆看着,猛然间,也从心底爆发出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每个人都舞动起自家的绸条,让身体肆意流动,迸发出心灵的吼声。
他们跳着、唱着,流着泪,穿过那老者,去找寻那属于自己的?
生命境界?
此刻,台上台下,舞者与看客,全然地投人,统统?
忘乎所以?
了。
时光的轮回总那般无情,空寂中又弥漫起二胡那扯人心肺的忧郁与莫名,强拉那迟暮的老人脱离人生中那惟一的梦境。
但即便如此,老人依然实现了?
死?
的涅桨,在他那极其微弱的动作世界里,锻冶成的仍旧是秧歌的纯净,他用自己的躯体凸现出庄户人的性格,换取了生命的?
永生?
作为编导者,张继钢强调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力。
舞蹈是重形式的艺术,而舞蹈形式的气象万千,在给人以丰富想像空间的同时,必须具备深邃的文化内涵。
它应是一种文明的载体,一个生命群体的意识体现,因而它是?
形?
与?
意?
的结合。
张继钢的编导观念是:
米?
(题材)搬上舞台应该是?
酒?
《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这种?
酿造?
的结果。
张继钢从众多民间舞者身上,感悟到秧歌的生命情调和活力,领会了秧歌艺人的质朴与执著,因而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动。
他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全部秧歌艺人的人生况味。
这是一出饱含了黄土文明特质而又情感丰厚的人生悲喜剧,寄予了编导者对这块土地无尽的眷恋、对这方生灵深切的关注,因而才有了这透过表象上的民间?
玩意儿?
的挚爱,直至人类生存价值与生存心理的深层关怀。
当然,这种关怀是整体性的,符合?
黄土文化?
这个统一体的状况,所以显得那么真实、率朴,那么?
油然而生?
这里的每一歌、每一舞、每一喜、每一悲,都浑然天成于一个鲜活的?
个体?
情境中,崇高而美好;
但人们分明又从中读到了一种人类的执著精神和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无疑使作品笼罩了极大的悲剧氛围。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
乡恋情结?
的厚重体验,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使他的创作剥离了原始意趣,转向了深挚的情感表现和严肃的文化主题。
这正是张继钢舞蹈创作最具审美张力
和文化意义的地方。
((一个扭秧歌的人》,也成就了舞者于晓雪舞蹈表演生涯的辉煌。
当《一个扭秧歌的人》与他不期而遇时,直觉告诉他:
这就是他所需要的?
人物世界?
,这个形象非他莫属。
他调动起浑身的舞蹈细胞,倾其所有向人们讲述出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故事。
他舍弃华丽的包装而使自己的审美取向回归原始与朴拙,他抛掉形体的优美而着意于面部表情的夸张与动作的奔突、顿挫,这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
有了他的?
生活化动作?
,有了他的不加修饰,有了他的直抒胸臆,就有了人物火辣辣的赤诚,有了形象的情感冲击力,更有了作品深广的认识意义和负载的人文内容。
于是,这个?
秧歌艺人?
便成了不同以往的?
个例?
,?
他?
是个?
大人物?
,具有认识的普遍性,因而也有了?
这一个?
的文化品格。
作品的高度自然影响了诊释者人生境界的提升,1995年,在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中,于晓雪凭借这个作品,一举赢得了中国民间舞表演一
等奖的殊荣。
由于这个作品在当代中国舞蹈创作中的特殊价值,1994年12月,它获得了?
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
作品提名奖。
篇三:
舞蹈鉴赏
一、中国古典舞
优秀作品赏析
《荷花舞》/29
《飞天》/31
《春江花月夜》/32
《金山战鼓》/33
《新婚别》/34
《黄河魂》/35
《小溪·
江河·
大海》/36
《木兰归》/38
《醉鼓》/40
《秦王点兵》/41
《旦角》/42
《庭院深深》/43
《踏歌》/45
《秋海棠》/47
《谢公屐》/48
《扇舞丹青》/49
《茶倌》/51
《岁月如歌》/53
《千手观音》/54
《七步》/55
《孔乙己》/57
《屈原·
天问》/59
《桃夭》/61
《小会》/62
《丝路花雨》/65
《鸣凤之死》/66
《情天恨海圆明园》/67
《大梦敦煌》/69
二、中国民间舞
《鄂尔多斯舞》/76
《洗衣歌》/77
《雀之灵》/79
《残春》/81
《一个扭秧歌的人》/82
《黄土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