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816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手段:

普查、筛查、定期健康检查。

17.第三级预防:

临床期预防。

目的:

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

康复医疗、临终关怀。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环境:

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客观物质与非物质条件。

2.自然环境:

是指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3.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4.社会环境:

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5.生物圈:

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命存在的范围:

+10km,-11km。

6.DDT(杀虫剂):

影响人体内分泌、生殖功能,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属于环境激素。

7.生物富集作用: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8.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9.生态平衡:

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平衡。

10.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个体)即健康到疾病经历的三个连续过程:

正常调节、代尝状态、失代尝状态。

11.亚健康:

是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属第三状态。

1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物质的统一性:

a地球环境的变迁与生命;

b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

c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2)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向性:

a改造环境;

b反作用于人。

(3)对健康影响的二重性:

利: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生成维生素D、抗佝偻病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害:

长期接触过强的紫外线照射则可引起人群中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13.人群健康反应谱(呈‘冰山现象’):

外环境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人群健康发生反应的图谱。

14.高危人群(敏感人群):

部分敏感的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人群(老弱病残孕等)和高暴露人群处于冰山现象的顶端。

15.健康关系的模式

(1)对个体剂量――效应关系:

一定剂量引起一定程度的效应,这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对群体剂量――反应关系(S、U型曲线):

某种效应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或反应率表示此规律。

剂量是决定毒性的最重要因素。

16.剂量――效应关系:

它是表示污染物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机体所出现的生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17.剂量――反应关系:

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剂量:

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遵循质量-效应关系,即剂量高低对人体呈现的效应。

18.S型曲线是制定有毒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理论基础。

U型曲线是制定营养物质适宜剂量的理论基础。

1.环境污染:

由于认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2.环境污染的特点:

(1)不仅限于物质因素,

(2)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

(3)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4)对人类健康导致直接和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3.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化学物质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注意:

生物富集作用不是处置过程)

4.处置过程的途径:

(1)分布:

化学物经不同途径吸收入血液后,随血液被转运分配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选择性、不均匀);

(2)蓄积:

长期接触某环境化学物时,如果吸收超过消除使化学物在体内的量增多的现象;

(3)转化:

化学物在体内经代谢酶作用使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转化的二重性);

(4)排泄:

途径。

5.环境化学物的吸收:

经各种途径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6.影响环境对人体健康作用的因素:

(1)环境的性质

(2)作用条件:

时间途径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剂量(3)个体(4)联合作用。

7.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2生活性污染(三废)3其他(固体悬浮颗粒,CO,CO2,CH化合物,NO化合物,SO2,交通污染)。

聚丙烯燃烧产生二噁英,影响内分泌生殖系。

8.联合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因素同时或短时间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其效应关系可分为:

相加AB=A+B协同AB>

A+B拮抗AB<

A+B

9.污染物的转归: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自净,转化和生物富集等过程。

10.污染物的迁移:

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转移。

(水空气土壤植物)

11.生物转化:

主要在肝脏进行转化。

具有二重性,a:

大部分污染物经生物转化后其毒性降低或消失,称为生物解毒作用。

b有一些污染物经生物转化后变成毒性更大的新的有害物质,这种现象称之为生物活化作用。

(苯并a芘,芳香胺等转化后可将前致癌物转化为终致癌物)

12.环境的自净作用(少量化学物):

污染物进去环境后,可经过各种的自然过程而清除或减少,而使环境复原。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13.转化:

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毒性增加),区别于生物转化。

14.公害病: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为公害病。

其突出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或死亡。

15.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不变。

16.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变化,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产生了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7.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

(1)低剂量,弱效应;

(2)地区人群广泛;

(3)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4)作用背景复杂,有联合作用;

(5)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6)主要因素难于确定;

(7)多途径,多因素(污染物性质作用条件个体易感性联合作用)(8)长期作用等.

18.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必考):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理解复杂多样性:

4567长期性:

以低剂量、弱效应的长期作用为最常见、更严重、更容易被忽略。

19.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

指环境中大量或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在短时间内使机体出现中毒症状或死亡。

1952.12.5-9伦敦、洛杉矶光化学污染(O3,甲醛)-光化学烟雾。

烟雾--采暖壁炉排放大量的烟(SO2)与浓雾结合。

2、慢性危害:

指环境中有害物质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a:

日本水俣病――慢性甲基汞中毒,工业废水较高浓度无机汞化合物――微生物作用――甲基汞(有生物富集作用)b:

痛痛病:

镉与重金属污染的河水引起镉中毒。

3、特殊损害-远期危害,三致作用:

(1)致癌作用:

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生恶性肿瘤的作用。

因素――物理因素――切尓诺贝利事件(核污染)生物――病毒。

(2)致畸作用(3)致突变作用(反应停――手足畸形),绝大多数致癌物都是致突变物,而许多致突变物也是致癌物。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是指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如塑料袋燃烧。

EEDs常使男性生殖力降低。

持久有机污染物多半是EEDs。

4、间接作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20.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21.致癌证据:

1动物试验阳性;

2临床观察;

3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第三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

间接危害――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pH<

5.6的降水)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即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包括:

空气颗粒物,SO2,氮氧化合物,光化学烟雾,持久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多环芳族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霉菌毒素,藻类毒素。

颗粒物:

是指颗粒状态的物质的总称,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按粒径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IP,PM10)又称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PM2.5)又叫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烟囱,烹调油烟。

TSP的粒径为0.1~100μm,可吸入颗粒物直径≦10μm,PM2.5是指粒径≦2.5μm的细颗粒。

颗粒物产生的健康效应跟颗粒物的大小、成分密切相关。

PM↓,人体伤害↑

SO2:

有刺激性、易溶于水,属中等毒性物质,在空气中可被氧化为SO3又与水汽结合形成硫酸雾。

主要来源:

煤炭燃烧。

吸入的SO2和烟尘易产生联合作用,使毒性增加3~4倍。

动物试验证实SO2还有促癌作用,其可增强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

NOx:

难溶于水,对上呼吸道的刺激较弱,作用于肺组织,使通透性增加,致肺水肿。

来源:

汽车尾气

多环芳烃(PAH):

为多环芳族化合物最常见的代表物。

来源:

汽车尾气,含碳燃烧,香烟烟雾,沥青,食物中脂肪的热解(炸,烤尤其碳烤)。

迄今发现PAH有上百种化合物,苯并(a)芘是其中认识最早、致癌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

苯并(a)芘是空气监测的重要指标,与亚硝基化合物为1类致癌物。

亚硝基化合物可在环境/人体中合成--胺、腙(前体)

条件:

不新鲜食物,肉类,霉变条件。

光化学烟雾、持久有机物污染、亚硝基化合物、霉菌毒素、藻内毒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3.大气卫生标准新旧标准的区别:

新的只有二级标准;

一级,二级

新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

调整了PM10,NO2,苯并(a)芘的最高允许值。

4.预防大气污染必须坚持综合性的原则,严格执行大气卫生标准。

室内环境与健康

5.室内空气污染有时比室外更严重。

更影响:

空气不流通,时间长,污染物种类更多。

6.历史状态下的三类空气污染:

煤烟型,光化学型,室内

7.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糖尿病、癌的主要诱因;

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电磁辐射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人诱发因素;

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的发育、骨骼发育,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肝脏造血功能下降;

电磁辐射可使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8.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室内来源:

(1)各种燃料燃烧,烹调油烟产生的CO、NO2、SO2、可吸入颗粒物、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

(2)烟草烟雾【致癌(与很多癌症密切相关,是肺癌发生的首类环境因素);

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血压,尼古丁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所致,冠心病);

猝死;

视力衰退(血管收缩,缺血性);

女性月经紊乱,受孕困难,宫外孕,流产,胎盘早剥,雌激素低下致骨质疏松;

增加意外损伤的可能性。

(骨折);

增加儿童未来吸烟的可能性;

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瘾君子惹人烦等。

】。

(3)建筑装饰材料和家用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氡及其子体、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4)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

(5)通过人体呼吸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呼出气中排出的苯、甲苯、苯乙烯、氯仿等外源性污染物;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室内淋浴、加湿空气产生的卤代烃等化学污染物或致病菌。

(6)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地毯中产生的尘螨等。

(7)空调:

微生物繁衍,军团菌。

9.室外来源:

(1)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工厂毒物及邻居家的煤烟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

(2)房基地、氡(3)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四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将工作服带回家中,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4)邻居。

10.氡氡是自然界唯一的放射性气体,在土壤中带有(所以装修时应填补地隙),氡可致肺癌、白血病,潜伏期大于15年,杀死精子,使男性丧失生育能力,也通过侵袭脂肪组织影响神经系统,浓度随时间↑而↑,不会↓。

通风有利于氡的消除。

11.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甲醛:

主要来自建筑装饰材料及生活用品等化工产品。

有毒,可引起变态反应,是确认的变态反应原,是二类致癌物,其释放期长达20年。

可引起皮疹,与鼻咽癌、喉头癌密切相关。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除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等。

这类化合物可引起免疫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消化系统,严重者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白血病)。

苯:

是二类致癌物,常见于涂料、胶水、粘合剂中。

分布于脂肪高的组织(骨髓最高)

12.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因素及构成比:

因素

通风不足

室外污染

生物污染

建筑材料污染

其他

构成比

53%

10%

5%

22%

13%

13.室内空气要求:

严格执行标准;

合理规划;

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房屋内应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足够的室内容积;

选择合格的产品;

通风换气;

改善炉灶和采暖设备;

控制吸烟。

14.居室的容积:

指每个居住者所占有的居室的空间容积。

居室容积的大小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方便,室内的小气候和空气的清洁程度。

它是评定住宅的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

卧室面积--15~30m2.

第四章饮用水与健康

1.水的卫生学意义:

供人体生理需要;

保证个人卫生;

食品加工;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2.介水疾病:

饮用水的化学物质、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学性状不良时,可引起各类疾病。

这种由于饮用水不良引起的疾病称介水疾病。

包括有病原体引起的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

是指通过饮用水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体而传播的疾病。

3.流行特点:

暴发流行;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人群一致;

一旦对污染水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对饮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流行能很快得到控制。

4.饮用水污染:

介水传染病、

生物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热、放射)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饮水氯化副产物与肿瘤等。

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概念:

是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导致植物和人群发生的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因与地球化学元素有关而得名。

特征:

分布的明显地区性;

与微量元素密切相关;

影响人体总摄入。

防治策略:

对地方性中毒,可通过减少摄入量加以防治;

对因缺乏某种元素而导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6.饮用水安全?

即不引起介水病。

7.我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1)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2)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生活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4)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5)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

8.常规饮水卫生指标及意义:

指标:

微生物指标即细菌学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意义:

微生物指标——保证水质在流行病学上的安全

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保证水中的化学毒物和放射性物质不危害人体健康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保证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安全性标准,非生理性营养性标准。

除余氯指标(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得低于0.3mg/L)外,均是限定性指标。

10.WHO饮用水的六个条件:

不含有毒物质;

含适宜矿物质;

硬度适中;

含氯丰富;

水分子团小;

弱碱性。

11.饮用水消毒:

物理法——煮沸、紫外线照射、超声波杀菌

化学法——氯化消毒发(最广泛),O3,高锰酸钾,碘,氧化剂,某些金属离子

第五章生产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1.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作用对象:

劳动者;

工作时间以内的接触,剂量较一般生活环境高,工作方式也可成为有害因素。

2.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所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3.职业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作用引起的疾病,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4.法定职业病:

是指各个国家根据其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诊断技术水平,以及法规形式规定的职业病。

5.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

2、病因大多是可识别和检测的;

3、发病有群体性;

4、如能早期发现,即是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5、目前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6、诊断特殊。

7、一般具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6.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准确可靠的职业接触史(是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前提与先决条件)、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与评价和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等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7.职业病诊断特点:

综合诊断;

诊断机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集体诊断;

以当地诊断为主;

职业病确诊后,由诊断单位出具诊断证明书。

第二节职业性中毒

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性命的化学物质。

在实际生产中,最为常见的是以气体、蒸气、烟、尘、雾的形态存在于生产场所的空气中,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水溶性较大的毒物在上呼吸道吸收,相反为下呼吸道。

2.铅,加热至400~500摄氏度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为氧化亚铅,并凝集成铅烟。

3.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

限制毒物;

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度物质;

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通风排毒。

4.铅的毒理作用:

铅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器官,累及造血系统可导致低色素性正常细胞性贫血。

5.口腔卫生差者可在齿龈边缘见到约1cm蓝灰色线,称为‘‘铅线’’。

6.治疗:

首选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

7.苯:

检出率高者见于皮鞋、油漆行业。

8.刺激性气体:

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

常见的有氯、氨、光气、氮氧化物、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二甲酯。

9.病变部位与毒物的水溶性有关。

水溶性较高者附着在局部立刻产生刺激作用,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水溶性较低者对上呼吸道刺激性较小,但易进入呼吸道深部,严重者可形成肺水肿。

10.窒息性气体:

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与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血液运输氧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

第三节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疾患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是重要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分散度是某一生产过程中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前者称为粒子分散度,后者称为质量分散度。

粉尘粒子分散度越高,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越多,通常把直径<

15um的粉尘称为可吸入性粉尘,直径<

5um粉尘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为呼吸性粉尘。

3.尘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致的常见疾病,以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矽肺是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矽结节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5.速发型矽肺:

少数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可发病,称~。

6.晚发型矽肺:

短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矽尘,但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显示矽肺改变,然而经过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称~。

7.结节型矽肺:

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典型病变为矽结节。

8.影响矽肺发病因素: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及类型、粉尘浓度及接触时间、分散度、接尘工龄、防护措施、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9.矽肺的症状与体征不是矽肺诊断的主要依据,x胸片的改变程度是矽肺诊断的重要临床依据。

10.控制矽肺的关键在于预防:

一级预防:

八字防尘经验,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二级预防:

定期对粉尘工人进行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

防止并发症。

第六章食物与健康

1.合理膳食:

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保障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

2.营养:

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生物学过程。

3.营养素概念:

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修复组织以及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4.功能:

供给机体所需热能,构成机体组织成分,生理调节功能

5.分类:

五分法:

蛋白质、脂质、糖类(产能、宏量);

无机盐、维生素(非产能)

六分法+水;

七分法+水+膳食纤维

6.营养素的需要量:

也称”生理需要量”,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体力和脑力活动,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

7.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

是指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部人的需要,每日需有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的量。

8.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RDA——预防营养缺乏病。

DRIs——预防营养缺乏病,防止营养素摄入过多。

DRIs包括EAR和UL

9.平均需要量(EAR):

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是制订RNI(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10.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UL并不是一个建议的摄入水平。

11.推荐摄入量(RNI):

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的摄入水平。

12.必需氨基酸:

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