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气候的概念
(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
气候与天气有何区别?
(板书归纳)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
一地的气候通常用气温和降水的平均值来表现。
(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
为什么同一地区的气候也经常发生变化?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归纳)
第二节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决定气温
大气环流——决定降水
影响气候
下垫面因素
影响气温和降水
人类活动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呈现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和北极的极地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启发)出示《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启发学生思考:
非洲大陆的气候为什么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教师点拨)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
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板书)1、太阳辐射——造成气候差异的基本因素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呈现撒哈拉沙漠的热带荒漠气候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学生思考)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教师从气候类型,环流形势和气候特征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出示表格:
30º
N附近
大陆西部
大陆东部
环流形势
终年受副高和信风控制
季风环流
气候特征
终年炎热干旱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季风气候
(归纳)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
(板书)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学生思考)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
(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情况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全年降水情况
大陆性气候
大
较少
海洋性气候
小
教多
(归纳)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板书)3、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的影响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教师点拨)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
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如: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与沿岸的寒流影响密不可分;
伦敦温暖湿润的气候主要受沿岸的西风和暖流的影响而形成。
降温减湿
气候寒冷干燥
寒流
(板书)
(2)洋流的影响
洋流
增温增湿
气候温暖湿润
暖流
(教师启发)出示《泰山和济南各月气温比较表》,启发学生思考:
泰山与济南的气温相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联系对流层气温变化知识启发学生思考)
(归纳)我们知道,陆地上分布着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由于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于海拔地的地区气温,造成山地不同高度的气候不同,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道理。
(板书)(3)地形的海拔高度影响
(承转过渡)地形不仅有高度之分,而且有坡向之分,在山的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播放地形雨的形成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思考:
迎风坡与北风坡的气候有何差异?
)
(归纳)坡向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而背风坡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空气。
(板书)(4)地形的坡向影响
(教师点拨)地形的其他因素,如:
地表的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的反射率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情况,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出现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南极大陆?
(承转过渡)除了以上自然因素对一地的气候产生影响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也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书)4、人类活动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向大气释放废热?
(2)人类是怎样改变大气成分的?
这样会导致气候如何变化?
(3)人类通过哪些途径改变下垫面性质?
这样导致气候如何变化?
(案例研究)学生阅读《上海的“热岛“效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哪些因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热岛效应会产生哪些影响?
3、利用热力环流的知识画出城市与郊区的环流图。
4、请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并说说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哪里?
【课堂小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25亿年至今,地球的气候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也正是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可见,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深刻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保护地球的大气环境,从而创造一个适宜生物生存的地理环境。
【课后活动】
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在人类历史中,气候经过了哪些变化?
气候的每一次变化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
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形成潮湿
的泥质滩地
气候温
暖湿润
深圳红
树林(位
于亚热带
海岸)
是红树植物和候
鸟珍禽以及海洋
生物的栖息地
案例3:
生态
环境
失调
水土流失
热带雨林
遭到破坏
人类乱
砍滥伐
植被稀少
全球气
候变化
(教师小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情景活动)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何不同?
(教师点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板书)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思考)1、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吗?
2、什么是自然带?
(使学生对地域分异现象和自然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探究)1、全球陆地分为多少个自然带?
2、这些自然带的更替有什么规律?
(承转过渡)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
自然带的名称看似复杂,只要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相结合,并联系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是有规律可循的。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那么,地域分异具有哪些规律呢?
(教师启发)出示: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别以北半球的非洲大陆和亚欧大陆为例,从赤道向北,依次呈现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以及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景观图和录像视频,使学生在感观上形成明显的对比。
(学生探究)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教师点拨)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也从赤道向两极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规律叫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以陆地为主;
在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辽阔。
使得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同一纬度地区的水分差别较小,受热量影响较大,因此,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更明显。
(学生活动)出示:
《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图片,让学生从土壤、动植物等方面对比,思考:
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有什么不同?
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2)分异规律:
规律: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
从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
基础:
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
在高纬度和低纬度表现更明显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使学生明确,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我国降水逐渐减少的事实。
出示:
《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西北塔克拉马干沙漠》的景观图,让学生思考:
两种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沿海到内陆分别分别呈现,温带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自然景观图,是学生在感观上形成对比。
(学生探究)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教师点拨)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这种景观变化是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而更替的,所以称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
在中纬度地区,既有面积广大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域,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别很大,因而自然带表现出很强的经度地带性现象。
(板书归纳)
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基础:
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地域分异
表现:
中纬度大陆表现更明显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引导学生思考:
珠穆朗玛峰的南坡自然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如何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高山上表现明显?
(教师点拨)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地域分异称为垂直地带性。
并不是任何一个山体都具有垂直地带性,只有它达到一定的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才有可能出现。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山脉,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越明显。
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教师出示我国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图片,加深学生对垂直地带性的理解)
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山地的垂直基础:
以水热状况的变化为基础
地域分异
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师生共同探究)出示:
《安第斯山脉南段的非地带性分布》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1、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
2、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景观有何差异?
3、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这种分异现象是地带性分异吗?
(教师点拨)地球表面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带性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叫做非地带性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互相作用,使地带性规律不很完整或不恨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课堂小结兼板书设计】
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表现
概念:
纬度地带性:
以热量为基础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以水分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
以水热状况为基础
非地带性: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
第三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根据不同时间尺度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
2.了解探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拓展视野。
3.学会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学习历史分析和探究的方法。
4.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
5.了解近代气候变化的证据,尤其是当今全球增温变暖的趋势,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人文精神。
6.了解全球增温变暖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带来的潜在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阅读指导、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资料,课前展示。
【讲解】
通常我们对气候这一概念是这样理解的:
在某一定的地区,气温和降水多年的稳定平均状况,是稳定少变的。
但是从大家所展示的资料说明,气候也是在变化的;
而且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如何来看待气候的变化呢?
一、全球气候变化
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一段课文概括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可以看出气候变化是一个比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也是缓慢变化的地理现象,所以我们要对这种长的时间尺度有个认识。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到1万年
历史时期——近1万年
近代——近一二百年有观测记录的变化
阅读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
主要的手段是:
花粉分析、树木年轮分析、氧同位素分析和海洋沉积物分析。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4-2-3展示了近一万年来气候的波动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关概念: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
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与气候的波动有关,阅读课文提供资料。
这些资料都说明气候的波动对人类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分析,人类文明兴衰有其本身的客观历史规律,影响因素也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应该综合的看问题,决不能把气候的波动看成是人类文明兴衰的直接原因,而应当在掌握更多的资料的同时加以分析和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能视而不见,这就是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在古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是因为人类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现代在技术高度发达和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仍然不能忽略,甚至成为现代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现代气候呈现出气温波动上升的趋势既“全球气候变暖”,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本部分内容,课后利用网络等手段,按照每个小组所选择的探讨问题进行搜集整理,就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对现代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向大家汇报。
【小结】
本节课文主要介绍了气候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所表现出的波动现象,首先分析了有人类历史可考的时代,这种波动变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
然后在了解了近代气候在逐渐变暖的趋势下,将对未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何种影响。
指导学生分析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推理,分别就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等方面影响做了探讨。
【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根据不同时间尺度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
2.了解探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拓展视野并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
3.学会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之间的
关系,学习历史分析和探究的方法;
4.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
5.了解近代气候变化的证据,尤其是当今全球增温变暖的趋势,关注人类
生存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人文精神;
6.了解全球增温变暖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带来的潜在的深刻影响。
二.本节的重点:
三.本节的难点:
探究气候变化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建议
【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看图4-2-1,提出疑问/探究:
我国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
探究结果/学生提及:
1.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
2.政治军事的原因:
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
3.地质原因:
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
引入:
在远古时代气候就曾经激烈的变化过,①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
②各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活动:
讲解:
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
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调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
现代的气候类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
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
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
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
一.全球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探究性学习】在生活中那些例子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呢?
① 庐山山顶的“飞来石”;
② 热带地区的冰川遗迹;
③ U型谷与V型谷。
指导学生读图4-2-3:
思考:
我国历史时期气候有何变化规律?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周期长短不一)
根据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以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如下图所示:
【探究性学习】探究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内在联系?
① 我国北方边疆屡遭骚扰与气候的关系;
② 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气候的关系;
③ 唐代的繁荣与气候的关系。
④ (案例研究)我国野象分布的变迁。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
指导学生读下图:
19世纪以来北半球气温随时间有何变化?
(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
●19世纪末以来,大量的气温观测资料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