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188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谋教师研修同促教师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职能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中心内设了“三室两部一中心”,即:

办公室、教研室、教科室、培训部、项目开发部和新教育研究中心6个职能部室。

确立了坚持“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服务信条;

“人文熏陶与科学研究结合、通识积累与专业研修结合、实践智慧与学科理性结合、业务管理与服务指导结合”的工作原则;

“研习与践行一体化、共生与个性一体化、指导与自主一体化、外铄与内生一体化”的研修策略。

进一步明晰了教师研修中心以研修为中心、研修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通过资源整合,加强了对全市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实现了区域内教科研训一体化,管理统一、资源共享、信息贯通、人财物集中使用,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发展基础更坚实。

自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十分重视中心的发展,建立了以市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先于中小学,优于中小学,高于中小学”的原则,保证经常性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和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

中心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实行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按时发放。

中心所有人员经费和机构运转经费全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工资标准和各项社会保障标准。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研修经费列入市年度财政预算,能按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标准安排,同时各校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标准安排教师研修经费。

2012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总支出达1877.6万元,占全年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22.4%。

确保了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经费的投入能严格按照有关文件和规定落实到位,保证了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四是改善办公条件,发展环境更优美。

海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非常重视研修中心办公条件和设施设备的条件改善,2011年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海南小学、海门实验学校的闲置建筑,投入700万元,加以装修改造,确保研修中心整体搬入。

如今,中心占地面积16.5亩,建筑面积7458平方米,包括行政办公楼1幢、宿舍宾馆楼1幢、食堂餐厅和教学楼1幢。

还建有300米塑胶田径场一面、篮球场等健身设施,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

中心各类专业设施配置高、质量好、容量大、设施全。

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各一个,电脑125台;

多媒体培训教室3个;

多功能报告厅2个;

心理咨询服务室、名师工作室各1个,图书32000多册,各类杂志200余种。

积极打造海门市教师研修网和海教在线,为全市教师搭建研修、交流的网络平台。

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原则,于2011年投资450万元完成海门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改造,为全市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教育电子政务办公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创新机制谋突破,破解教师发展难题

根据“研训一体”的工作要求,逐步形成了研究——指导——培训——管理的联动机制,开辟了一条教师研修新路径,较好地实现了研修效益最大化。

一是建立了统一管理的工作制度。

中心建立了研训有机结合、资源互通共享、人财物集中管理的规章制度。

突出师训干训与教科教研工作的系统规划、有机整合;

突出各部门的师资力量统一调配、互通有无;

突出信息技术装备、图书资料、活动场所等教育设施设备统一管理、共建共享;

突出以研训项目为抓手,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组织开展培训与教科教研相结合的研训活动。

二是建立了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

中心“三室两部一中心”既有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能,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又在中心统一领导下相互融通、合理流动。

各室部都必须承担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相关的项目研究,同时各室部的教师和研修人员都是本中心的专任教师,他们集教研、教科、培训于一体,既是学科教学改革发展的研究者、指导者,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者、管理者,还是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引领者责任者。

三是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活动机制。

中心成立后,中心成员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研员和培训员的双重角色,要求研修员将教研、教科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在教科研活动中做培训,在培训活动中做教科研,使科研和培训真正地“接地气”。

比如,培训部负责的校长和教师的专项培训,将辅导讲座、学术报告与观摩研讨、项目研究等教科教研活动结合起来;

教研室建立“研修论坛”制度,开展鲜活的研训活动,形成融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有主题、有课例、有研讨、有讲座、有反思的研训活动模式,努力提升单一教研活动的层次,丰富培训内容,充分体现研训活动的质效。

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研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研训谋提高,提升教师发展品质

中心坚持“研训一体、按需培训”的理念,围绕“教育名市”工程,着力践行新教育理念,坚持“整合中求实效、务实中有创新、服务中重指导”的工作原则,采用“倾斜农村,均衡发展;

团队共建,骨干引领;

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的研训策略,积极营造新型的研修文化,有效锤炼了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教师专业素质。

一是构建教研平台,发挥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课堂是学生出发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更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生命场域。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关注、研究、变革课堂,是中心教学研究的一大核心工作。

中心研修员坚持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宗旨,始终围绕课堂的效率,把学情意识作为提高效率的第一要旨,深度推进课堂教学的环节研究,践行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教研品牌发展跃进思路,大张旗鼓地推进效率课堂建设,打造具有海门区域特色的“理想课堂”。

近年来,在不断优化具有海门地域特色“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幼儿园“兴趣课堂”、小学“活力课堂”、初中“智慧课堂”、高中“高效课堂”、职高“技能课堂”的研究活动,根据学习的课程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规律,建构基于学科特点、体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理想课堂,不断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的生存状态。

组织开展“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教研培训,通过“群体学习式”“骨干带头式”“专家引领式”“错位发展式”等多种培训方式着力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三年来,我市共有300多人次教师在省市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在2010年12月全省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研修中心作了《创新研修机制,提高工作效能》的经验介绍。

二是构建科研平台,发挥教师发展的加油站作用。

不断完善教科研管理体系,培养教科研骨干,搞好科研服务,科研成果在省、市居领先位置。

按照“为教育行政服务、为基层学校服务、为繁荣教育科研服务”的宗旨,做好全市教育科研的宣传、普及、指导和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提升学校内涵特色。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承担了全国规划课题1项、省规划课题28项、南通市规划课题86项。

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中,全市又承担了省规划课题31项、南通市规划课题140项。

数量与质量均名列全省前茅。

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主任许新海博士参与组织实施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的策略研究》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省共5项一、二等奖),其个人又凭著作《做新教育的行者》获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实践探索类一等奖,全省(含高校)仅14项。

三年来,中心研修人员共发表省级论文200余篇、专著近10部。

在中心的指导下,全市教师在省市刊物上发表10000多篇论文。

我市共有400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教师出版专著19本,数量和质量(包括一等奖获奖总数)、规划课题(包括重点资助课题、青年专项课题)均居全省前列。

三是构建培训平台,发挥教师发展的催化剂作用。

充分发挥“研训一体”的机制,积极构建多维度的培训平台,将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

将课程开发建设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以多样化的研训方式,多方位深度推进学科建设及师资优化工作,以提高教师发展内驱力。

第一,创新暑期研训机制。

“暑期研训”已成为学校教师业务进修的重要平台,建立了以研修员为核心,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培训导师团,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阅读反思、范例研读、论坛互动”的方式,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实施菜单式培训。

认真组织好教育管理干部任职资格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班主任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社团辅导教师培训,建起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专业教师队伍,为“教育名市”建设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积极拓展培训资源,与苏州大学、江苏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启动以学历进修为主的“高端项目”培训,现有在读专科、本科、工程硕士学员700余人,基本满足了区域内教师学历提升的需求。

第三,完善校本研修。

依托网络研修、远程培训等平台,营造校级层面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和教科研环境。

下发了《关于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教科研活动的意见》《关于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制订并实施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理想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了区域联动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和教研网络。

选择一批骨干教师作为校本研修专业引领教师,为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活动提供专业支持;

确立了一批学科教研基地,努力促进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第四,优化共同体研修。

在区域教育共同体学习中建立教师研修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

近年来,组织共同体活动300多次,进一步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和优化整合,实现了教育的优质均衡。

第五,创新校长俱乐部研修。

校长俱乐部研修每月一次,以主题沙龙、校长论坛等研修方式,让每一位校长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从经验型、管理型校长成长为智慧型和文化型校长。

第六,拓展外向培训。

进一步夯实对本市内教师的研修培训之外,不断挖掘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新的对外培训项目。

本着“练好内功、树好形象”的原则,近年来,先后为南京栖霞、浙江绍兴、山东日照、河南焦作、广西南宁、徐州贾汪等20多个省市开办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近百批,培训人数上万人次。

加快了中心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提升了海门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锤炼队伍谋发展,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坚持把人才强教作为提升中心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战略,积极推进“铸魂工程、领雁工程、名师工程、夯基工程”建设,不断锻造优良师德师风,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领导班子率先垂范。

中心领导班子是一支“有活力,讲奉献,善合作,会科研,能引领”的领导集体,班子成员能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师研训中提供很好的专业服务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领导班子共由四人组成,平均年龄48周岁,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许新海主任具有博士学位,5人均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许新海主任是“江苏省‘333’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

班子成员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善于应用教科研理论与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组织并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工作,近五年在国家级和省级核心刊物发表50余篇文章,在全国和省市级活动中讲座100多场,充分发挥了中心的“领头雁”作用。

二是建立了一支业务精湛的研修队伍。

中心高度重视研修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善思考、能力强、素质高、业务精、知名度高的研修员队伍。

目前共有专任教师共40人,本科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博士学历1人,研究生学历5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15%。

全体专任教师皆为在编在岗教师,且均具有8年以上基层学校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专业素养高。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0人,占比100%;

省特级教师4名,占比10%;

市级及以上骨干或学科带头人40人,占比达100%。

同时中心为适应教师发展任务,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聘请兼职研修员67人,其中特级教师8位,正高级教师2位。

中心注重加强自身品质建设,不断提升实践、研究、指导、引领的水平,通过构建制度文化体系,大力推行“相约星期五”集体学习等方式建立起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构建起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种研修模式有机结合的学习机制。

三是流动机制双向多级。

中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加大人才交流力度。

依据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海门市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通知》,建立了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已经安排部分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研修人员到学校任教任职,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同时也在交流中考察选调一些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到中心担任一定的培训任务,使他们在市级以上研修活动中发挥才智。

制定出台了市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双向交流办法,积极开展市区学校、优质学校对农村学校、部分学校的帮扶工作,加强捆绑考核力度,组织市区学校优秀初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支教,农村学校校级领导到市区学校挂职学习,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012年,义务教育学校共交流教师431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1.3%。

这种双向、多极交流机制,使中心的专任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优良的素质、专业的才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海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聚焦特色谋跨越,彰显教师发展魅力

中心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推动学科项目自身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立魂、制度立性、开放立灵的策略,扩大学科发展品位的影响力,强化学科研究品牌意识,培育学科领军人物的研修品质,彰显教育名市的魅力,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健康、和谐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是唱响新教育实验,彰显海门教育新实力。

海门是新教育的重镇和先导区,全国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会、培训中心、课题管理中心都设在海门,中心作为新教育的核心团队承担起全国新教育实验项目的研究和培训工作,许新海主任担任全国新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

坚守“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愿景,大力推动全市学校以文化立魂为核心,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积极构建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书写生命叙事,大力实施“每月一事”、“文化立校”、“晨诵午读暮省”等新教育实验项目,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项目推进等方式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丰富特色内涵。

中心自2011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年全国新教育开放周活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00多名新教育代表参加了活动,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样板和范例。

二是做亮“三名工程”,打造海门教育新名片。

扎实推进名校群体、名师团队、名品教育“三名工程”建设,创建了20个名师工作室,9个名品教育项目工作室,市政府为每个名师工作室提供了专项经费,以确保工作室正常、高效运作。

这29个工作室皆由研修中心管理。

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专业引领作用,致力于教师的高端发展和学科的创新建设,使其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工作室对全市的引领与辐射功能,探索星级名师评价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骨干教师、名师梯队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有益于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活力机制。

近三年来,工作室成果丰硕,打造了一批名师、名品团队。

祝禧“文化语文”、张炳华“智慧管理”、丁建强和卞惠石“学导式数学教学”、俞玉萍“完美教室”等工作室,共成功举办了全国、省市级专题活动30多次,发表了《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新生活学校文化仪式》《中国百合班》等10多本论著。

东洲小学祝禧校长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东洲中学陈铁梅副校长被评为南通市初中学段首个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2011年10月,《新华日报》连续三天对我市的“三名工程”进行了系列报道,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调研海门时,也对我市“三名工程”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

三是导航学校文化,提升海门教育新内涵。

学校文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只有坚持内涵发展,才能激发学校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大力开展“达标创特”活动。

通过4年时间,到2010年,全市所有小学达到了“省实验小学”办学水平,所有初中达到了“省示范初中”办学标准,并且都创建成海门市特色学校,实现了让海门的每所学校都拥有引以为豪的特色品牌、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目标。

第二,大力推行“文化展示“活动。

通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项目,以叙事和活动的方式充分展示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内容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布置、校长办学特色讲述、完美教室全面展示和“榜样教室”叙事、学校名品项目与课程研发展示等项目。

到目前为止,全市100%的小学以及95%的初中都完成了对全市开放的文化展示活动,形成了余东小学的“和美文化”、麒麟小学的“责任文化”、树勋初中的“爱心文化”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

通过展示,全面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充分展示了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

第三,大力实施“教育质量上台阶”工程。

成立了“三组”“一室”,为教育质量上台阶激发动力、注入活力、剔除阻力、引爆实力。

“三组”即质量上台阶推进组、宣传组、督查组;

“一室”即高考质量研究室,这在整个南通乃至全省可以说是一个首创。

同时充分发挥“基督教”整体联动机制,将基础教育科的行政管理、教育督导室监督管理和教师研修中心业务指导相结合,打破了部门职能的界限,汇聚成共同的指向,沉入课堂,深入学校管理的末梢。

“基督教”整体联动,形成抓教学的合力,已成为海门的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这种独特的机制不仅是海门制造、更是海门创造。

我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语数外均分等核心指标连续三年一直稳居全省前茅,连续两年在全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水平抽测中成绩优异,充分彰显了海门教育的实力。

第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育质量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以社团活动为抓手,科技、艺术、阳光体育运动扎实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深化,出台了《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督导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指导思想,开展了“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放大课程改革的特色,提升海门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学生在全国、省、南通市举办的各类科技、艺术、阳光体育等竞赛中屡获佳绩,东洲小学在2012 

RoboCup青少年世界杯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得机器人舞蹈项目冠军、机器人救援项目最佳技术奖、机器人救援项目一等奖、足球项目二等奖,包场镇中在国家体育总局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射箭比赛中获7个单项第一,能仁中学学生倪梓强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脑力锦标赛,获得了两金一铜的好成绩,余东小学京剧社团被中央电视台11套《戏剧风采》专题报道,有4名学生被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评为“读书小榜样”。

中心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中心各项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教育部、省厅有关文件精神及海门教育的实际需要,中心要达到全国一流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进一步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力度;

进一步加强名特优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更先进的理念、更扎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为打造全国一流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作出更大的努力。

对照《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标准》自评结论为“通过”,恳请上级对我中心进行评估验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