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676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中考复习考题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7、故:

①温故而知新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

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口技

朝代:

清代

作者:

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近几年未考过)

一词多义

坐:

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乳:

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

而:

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妙:

众妙毕备(妙处,名词)以为妙绝(奇妙,形容词)

指:

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明)

绝:

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

发: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

作:

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发出)

词类活用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句意:

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会宾客大宴(会:

适逢。

宴:

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

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遥闻深巷中犬吠(遥:

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妇抚儿乳(乳:

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妇手拍儿声(手:

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众妙毕备(妙: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群响毕绝(响:

动词活用为名词,响声)

重点题型:

一、翻译:

1.京中有善口技者(固定句式,“有……者”相当于“有个……的人”)

翻译: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哆哆嗦嗦,几乎都想抢先逃跑了。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

一端;

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只手指,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

(即使)人有一百个嘴巴,每个嘴巴有一百只舌头,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的,两只大腿打哆嗦,几乎想要先跑。

二、本文中心:

本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重点,答题关键)反映了我国古代记忆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地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

结构上:

首尾呼应

内容上:

突出中心。

第一次是说明口技表演者的一般设施。

尾端是强调口技表演者一般设施的简单。

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文中二、三、四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有何作用?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直接或间接写出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五、为什么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

遥闻是远远地听见,突出了小巷的幽静。

微闻是小小的声音,突出了家里的安静。

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符合人们的听觉感受。

桃花源记

(24564人评分)8.3

魏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

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高频考点,需重点分析)

 

出:

(1)不复出焉:

出去。

(2)皆出酒食:

拿出。

寻:

(1)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2)寻病终:

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

离开。

(2)屋舍(shè

)俨然:

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

“中间”。

(2)晋太元中:

“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志:

(1)处处志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

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

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

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

(6)具答之: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

i)业:

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

i)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

i)具言所闻:

读wé

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遂迷:

“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

“就”。

得:

(1)便得一山:

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

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

听见。

(2)闻有此人:

听说。

向:

从前

1、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2. 

(他)顺着溪水划船,不记得划了多远的路程。

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其中没有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4.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划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看到一座山。

6.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7. 

土地平旷,屋舍(shè

)俨(yǎn)然。

刚开始山洞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9.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

o),并怡然自乐。

里面来来往往的和种地劳作的,男女的穿戴,全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0.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的惊讶,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11.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12.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4. 

不复出焉,遂(suì

)与外人间(jià

n)隔。

从此不再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了。

15.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16. 

此人一一为(wè

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这个人对(村人)一一详细地说了他所知道的,(村人)都很感叹,惋惜。

17.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肉饭菜(来款待他)。

(渔人)过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

二、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

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①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②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③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三峡

(9310人评分)8.1

南北朝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

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

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默写,文言文阅读均有可能考)

重要考点:

古今异义

1、或或王命急宣古义:

有时今义: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虽乘奔御风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省略句(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重要题型: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二、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

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

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

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

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三、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

春冬景色——清荣峻茂;

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4、中心思想:

通过写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写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陋室铭

唐代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默写及文言文阅读均有可能)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⒈名:

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例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

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⒍上:

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苔痕上阶绿

⒎绿:

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理解性背诵:

本文主旨句: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A正面写:

B反面写: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义相同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

第一处实写:

谈笑有鸿儒。

虚写:

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

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

陋"

,只写陋室"

不陋"

的一面,而"

是因为"

德馨"

,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 

“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

陋室"

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但《陋室铭》中"

何陋之有"

又是散句。

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

惟吾德馨"

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

开头引出"

,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

,最后又以"

诸葛庐"

,"

子云亭"

的"

映衬"

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

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爱莲说

宋代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盛爱一作:

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

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