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66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doc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

一、解释名词

1、比较文学2、民族文学3、国别文学4、总体文学5、影响研究6、平行研究7、跨学科研究8、文类学

9、主题学10、类型学1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2、接受13、模仿14、框范影响15、比较文学的“对话”16、传播研究法17、影响分析法18、平行贯通法19、阐发研究20、渊源学21、流传学22、媒介学23、译介学24、比较诗学

二、论述分析题

1.试析比较文学产生发展的文化原因。

2.简析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简述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区别?

4.比较文学的意义何在?

5.试析比较文学的“开放性”。

6.试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7.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

8.法国学派有何特点?

试对法国学派作出你的评价。

9.美国学派有何特点?

试对美国学派作出你的评价。

10苏联比较文学研究有何特点?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

11.谈谈你对中国学派的看法。

1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现状的看法。

13.比较文学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14.什么是影响?

什么是影响研究?

15.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什么不同?

16.阐发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17.阐发研究应注意什么?

18.什么是接受研究?

19.简述接受研究的意义

20.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介学?

21.什么是媒介的方法?

媒介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22.什么是媒介的途径?

媒介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3.何谓翻译中的“叛逆性再创造”?

文学翻译中为何少不了“叛逆性再创造”?

24.什么是诗学?

什么是比较诗学?

25.谈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6.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

27.主题学研究范围包括哪些对象?

28.试述中外文学中的“启悟”主题?

29.简述“灰栏记”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

30.为什么要以“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

31.试比较分析中、西神话的特点。

32.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33.试比较分析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34.结合实例比中、西小说表现手段的差异。

35.结合实例比中、西小说的主体模式(庭园模式与旅程模式)。

36.试比较中、西戏剧发展及其形态的差异。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这一名称实在是名不符其实)。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

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

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

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

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他说“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

”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

“‘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

”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

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

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

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

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4、译介学的翻译理论研究与传统译论有什么不同?

传统译学始终建立在对“原文”、“译文”的本质化定义之上,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因此忠实、准确被视为评判翻译的基本原则。

而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由于受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欧陆理论的深刻影响,激烈批判传统译学本质主义的翻译观。

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5、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

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6、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7、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8、接受学与接受理论的关系辨析。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

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

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

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

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