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6074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应试大王石磊版马克思基本原理讲义文档格式.docx

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

例子

注意:

★哲学的题型有三种

1.死记硬背的题目;

2.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

3.情景型题目(例子题)。

★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1.先写......认为:

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映的第一个原理,并写出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5步。

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5、6步。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

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1)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从属)。

(2)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

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

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见03年、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本章还有一个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二、哲学十四年真题分析

一、辨析题

1.(2002文31)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2003.3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3.(2004.3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二、分析题(材料题)

1.(2014.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区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生产30万吨秸秆。

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焚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

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为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约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

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

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

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殖产业头疼的猪粪问题。

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

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了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

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

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

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

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

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4分)

2.(2013.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小学老师雷夫·

艾斯奎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

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

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

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

儿子问他理由,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队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

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

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地说:

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

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

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

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

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她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药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

“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

”她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戴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

她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

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不见了,急得这位老人团团转。

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

她坦言,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

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瓶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使用方便。

“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她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红点”主席Peter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

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年3月17日)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6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4分)

3.(2012.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

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

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

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

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

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

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

“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

”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

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

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

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

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

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

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

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

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

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

“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请回答: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4.(2011.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

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

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

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

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

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

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

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

这时候。

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

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

何谓放错?

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

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

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

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账户”活动。

何为绿色账户?

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

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

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的实践表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

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5.(2010.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

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

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

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

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

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

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

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

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

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6.(2009.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

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

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

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何启示?

7.(2008.34)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

医患换位体验"

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

患者"

的医生感慨道:

"

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

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

“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

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

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

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

“对不起,让您受苦了!

”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

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

,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一生的责任有多重大: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8.(2007.34)成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