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可研修编第四篇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海西可研修编第四篇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西可研修编第四篇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地层及构造9
(一)地层岩性9
(二)地质构造16
四、水文地质特征20
(一)地下水分布及特征20
(二)沿线水质对混凝土侵蚀性评价21
五、工程地质特征22
(一)不良地质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22
(二)特殊岩土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24
(三)既有线病害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25
(四)地质条件复杂、控制线路方案的路基、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25
六、重点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31
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结论32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32
(二)压覆矿产资源评估34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35
八、工程建设、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影响37
九、线路方案的地质条件、评价及比选意见37
(一)受地质因素控制的选线原则37
(二)线路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38
(三)比选意见40
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0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1)研究依据
1、2008年11月11日《铁道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南铁路建设的会议》精神。
2、2009年6月12日铁道部、海南省对海南西环铁路预可研审查会精神。
3、2009年11月18日铁道部、海南省人民政府现场调研精神。
4、2010年3月14日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对新建海南西环铁路项目建议书的评估意见(初稿)。
5、2010年9月27日铁道部对《海南西环快速铁路可行性研究》(送审稿)的初步审查意见。
6、2010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关于新建海南西环铁路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发改基础[2010]2518号)
7、铁计【2010年1号文附件4】《2010年铁路勘察设计工作计划》。
(2)研究范围
既有海南西环铁路海口站(含)K0+000~三亚站(不含)K370+280,包括海口、三亚地区相关工程。
线路长343.95km。
(3)研究年度:
近期2025年,远期2035年。
(二)主要技术标准
双线,限制坡度为12‰、困难地段20‰,速度目标值为200km/h,最小曲线半径为5500m,困难3500m。
电力牵引,到发线有效长650m,自动控制,综合调度集中。
(三)勘测依据
1、《关于下达海南西环快速铁路初测、可研设计的通知》(中铁二院(2009)二设计调546号
(四)勘测范围
1、既有海南西环铁路海口站(含)K0+000~三亚站(含)K370+280,正线长360.301km。
新建西环快速铁路线路长度约343.95km。
2、三亚货车外绕线为近期工程,正线长12km。
(五)勘测经过
1、单位及人员安排
本段地质勘察由中铁二院地勘岩土公司地质三所承担,公司对地质勘察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现场指挥部,由地勘岩土公司一位副总经理及副总工程师、地质所长、所总工程师等组成,并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技术顾问。
指挥部在东方设点,下设临高、东方两个地质组。
投入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8名,助理工程师6名,投入的主要设备有:
钻机30台,静力触探仪2台,数码相机10部,微机12台,汽车6辆。
室内试验由中铁二院地勘岩土公司测试中心完成。
2、开工及完成时间
2010年1月3日至1月8日,地质专业设计负责人参加总体组现场核对,并与地质组现场技术交底。
1月9日至3月15日,全面开展外业地质调绘与勘探,工点资料整编及专业资料互提工作。
3月10日开始陆续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2010年3月25日完成可研设计工作。
(六)工作内容及质量保证措施
1、勘察内容
初测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地质相关规范、规程、规定。
通过收集既有资料、遥感判释、工程地质调绘、勘探、物探、测试等方法,初步查明线路可能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
初步查明各类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成因、类型、性质、范围、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及其对线路的危害程度,为地质选线提供可靠依据,满足可研设计精度要求,勘察质量达到优良。
2、勘察方法
依据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种规范、规程、规定、细则,在充分分析既有资料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地质调绘,采取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开展地质勘察工作;
加强勘察全过程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确保了地质勘察基础资料的质量。
主要方法如下:
(1)勘察工作开展之前充分研究了既有资料,编制了海南西环线初测地勘策划、可研设计原则和详细的勘探、取样和测试初测技术要求;
并对参与项目勘察的所有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参加总体组组织的现场核对,了解相关专业的设计意图,针对线路方案比选及重点工程的位置及时提出地质意见。
(3)充分重视野外工程地质调绘,使之贯穿于整个勘察的全过程,并结合地质条件和工程布置,有针对性地布置勘探、取样、物探、测试工作。
(4)在初测和可研过程中,我地勘公司多次由集团公司主管副总工程师带队深入现场对沿线的方案、工程地质情况进行核对,对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和重点线路方案地质条件进行了研讨。
以稳定线路方案,为下一步地质勘察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5)勘察期间,地勘岩土公司主管领导、主管副总工程师、所领导、所总工程师经常深入现场,进行中间检查,对勘察工作给予了技术指导。
3、质量要求
初测阶段要求充分收集、分析、利用既有成果资料;
通过地质调绘、综合勘探等方法查明线路可能通过地区地质条件,为地质选线提供可靠依据,满足可研设计精度要求,勘察质量达到优良。
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保证勘察质量。
(1)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2)勘察全过程认真贯彻执行GB/T19001—ISO9001标准,严格执行中铁二院颁发的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程序。
(3)成立现场质量小组,对勘察质量进行鉴定。
(4)专业技术负责人、地质组长、地质组成员经常到工地对勘察质量进行抽查,召开质量分析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整改。
(5)勘察过程中请地质勘察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七)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初测完成的主要地质工作量见表1-7-1。
初测完成工作量表表1-7-1
序号
勘察项目
单位
完成数量
利用工作量
累计工作量
1
区测(1/10000)
km2
30
2
地质调绘(1/2000)
km
468.3
3
地质勘探
钻孔
m/孔
11587.85/286
3400.2/105
14987.85/391
4
原位测试
双桥静力触探
1387.4/216
2442.6/235
3830/451
5
土样
组
703
57
760
6
水样
45
27
72
7
岩样
8
细骨料样
10
9
粗骨料样
14
道碴样
11
摄影点
个
319
12
观测点及井泉点
633
(八)主要参考资料及执行规范、规程、规定
1、主要参考资料
(1)海南省地质调查院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
20万地质图(电子版)海口市幅、乌石港幅、儋州市幅、海头港幅、东方市幅、乐东县幅、莺歌海盐场幅、三亚市幅、陵水县幅,并参考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大队1981年版1:
50万海南岛地质图;
1:
50万海南岛地貌图;
20万海南岛综合水文地质图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2)既有海南西环线地质部分勘察资料及竣工资料
(3)新建海南东环线地质部分勘察资料
2、执行规范、规程、规定
(1)《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
办法》TB10504—2007
(2)《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
(3)《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4)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10]138号
(5)《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01
(6)《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
(7)《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
(8)《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
(9)《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
(10)《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
(11)《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0120—2002
(12)《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年版)
(13)《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J10102—2004
(14)《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98
(15)《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TB10104—2003
(16)《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
(17)《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补充修订铁建设[2007]140号
(1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规程》TB/T10403-2004
(19)《铁路天然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勘察规程》TB10084-2007
(20)《铁路工程制图标准》TB/T10058—98
(21)《铁路工程制图图形符号标准》TB/T10059—98
(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2-2002
(24)《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
(25)院颁《铁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式图例》(1989)
(26)院颁《新建铁路勘察细则》(2002)
(27)院颁《改建铁路勘察细则》(2002)
(28)院颁《新建高速铁路勘察细则》(2005)
(29)其他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等。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海南西环线位于我国纬度最低的大陆岛——海南岛上,北起海口市,与大陆的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沿西部海岸线行走,濒临北部湾,经老城、临高、洋浦、昌江、东方、尖峰、崖城至三亚。
全长345.01Km。
(二)地形地貌
海南岛受构造控制,地形是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穹隆状,环状递降为山岳、丘陵、台地、阶地和滨海平原;
河流呈放射状流入大海。
西环线路位于沿海平原台地、山前丘陵及其过渡带上。
线路穿越滨海海湾堆积平原区、火山岩台地区、剥蚀残丘准平原区、构造剥蚀丘陵区等地貌单元。
总体上全线地势较平坦,仅崖城~三亚段起伏较大。
海口站~CK139段为滨海平原(图2.2.1)、火山岩台地(图2.2.2)交互区,地形平坦开阔,波状起伏,海拔高程1~80m,相对高差多小于30m,自然坡度5~20°
,丘坡上多为旱地,平原沟槽中多为水田,地层结构松软,部分地段有层状或透镜状、软土分布,覆盖层厚大于100m。
图2.2.1滨海平原地貌
图2.2.2火山台地地貌及远处的火山锥
CK139~CK178段剥蚀残丘准平原(图2.2.3)区,由剥蚀槽谷与残丘构成,地形波状起伏,海拔高程10~80m,相对高差小于30m,自然坡度5~20°
,丘坡上多为旱地,沟槽中多为水田,局部地段有层状或透镜状、软土分布,覆盖层及全强风化层厚10~25m。
CK178~CK331(崖城)段及三亚站附近为滨海堆积平原地貌,局部为浅丘,海拔高程一般2~30m,相对高差小于20m,地形开阔广袤,波状起伏,植被不发育,地广人稀且多为旱地,低洼地段有部分稻田和水塘,近海地带还常见人工开挖的虾塘分布。
地层主要以海相沉积为主,部分地段表层分布较厚的河流冲积松散砂层及粘性土;
那等站一带地势较高地段分布有第四系更新统冲洪积的卵石及黏性土层,在中灶、崖城附近分布有软土。
段内覆盖层厚度厚20~80m。
图2.2.3、剥蚀准平原地貌
CK331(崖城)~三亚为剥蚀丘陵区,海拔高程10~400m,相对高差50~300m,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10~40°
,丘坡上植被发育。
(三)水文
海南岛上为独立水系,地表水系呈放射状注入大海。
近中心地带呈树枝状、叶脉状,外环下游区河谷漫滩宽阔。
大部分河流流域不大,流程也短。
线路跨越的主要河流有美索河、文澜河、北门江、春江、珠碧江、昌化江、感恩河、望楼河和宁远河等。
河流流量受季节影响较明显,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
沿线河流均不通航。
昌化江为海南岛第二大河流,发源于五指山区西北,全长230km,汇水面积5070km2,多年平均流量:
最大8394m3/s,最小4.01m3/s,平均122.48m3/s。
线路跨越段河道顺直,河谷宽缓呈“U”字型,水流平缓,水深2~8m,河床宽约800m,目前枯水季节水面宽约100m。
(四)气象特征
线路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平均气温高、蒸发量大、平均风速大,旱季较长、全年无霜。
以季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5.3m/s。
5~11月均有台风侵袭,尤其8~9月最多。
台风常伴有雷击、暴雨,全年雷暴多达130天以上。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和五指山区的阻隔,形成了两个气象单元。
海口~昌化江段属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带,年平均气温23~25°
C,历年最高气温达41.1°
C(临高),历年最低气温0.4°
C(儋州)。
年平均降水量1488~1826mm,历年最大降水量2120~2511mm,以5~10月降雨量最多,暴雨集中在7~9月,日最大降雨量达518mm(叉河)。
昌化江~三亚段属热带海洋气候,多年年平均气温24.9°
C(东方)~25.4°
C(崖城),极端最高气温达38.8°
C,极端最低气温1.4°
C。
年平均降水量969.9mm(八所)~1257.4mm(崖城),以4~9月降雨量最多,暴雨集中在7~9月,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423.1mm,1小时可达99.4mm。
(五)地震动参数区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
400万)及海南西环快速铁路《地震动参数区划报告》,沿线六度地震区线路长约215.4km,约占线路总长62.6%,七度地震区线路长约86.2km,约占线路总长25%,八度地震区线路长约42.3km,约占线路总长12.4%。
沿线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35s,沿线地震动参数划分见表2-5-1。
全线地震动参数划分表表2-5-1
里程
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
地震基
本烈度
备注
CK0+000~C1K42+500
0.20g
Ⅷ度
含海口站
C1K42+500~C1K94+000
0.15g
Ⅶ度
C1K94+000~CK131+400
0.10g
CK131+400~CK364+755.4(终点)
0.05g
Ⅵ度
含三亚站
三、地层及构造
(一)地层岩性
沿线穿越的地层主要为新生界松散堆积层,部分段落出露中生界、古生界岩浆岩及白垩系、石炭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沉积岩、浅变质沉积岩,主要有砂岩、泥岩、变质砂岩、板岩、页岩、灰岩;
花岗岩、流纹岩、辉绿岩及第四系的玄武岩、凝灰岩。
沿线穿越的各种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
1>
第四系人工填筑土(Q4ml):
人工填筑土(Q4ml):
粉质黏土为主,灰黄色,褐灰色,硬塑状,含30%砂岩质碎块石,局部为碎石土、块石土,厚2~10m,分布于既有线路堤段等,属Ⅱ级普通土。
2>
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
分布于沿线各条河流的阶地、河床中及滨海地段。
粉质黏土、黏土:
为灰褐、棕黄色、灰黄色,硬塑状,局部为软塑状,部为地段淤泥质软土或泥炭层,偶夹约5~10%的碎石、卵砾石,主要分布于沿线河流阶地,厚约2~15m;
属Ⅱ级普通土。
砂土:
褐黄色、浅黄色,有粉、细、中、粗、砾砂,分选性较差,稍密,潮湿至饱和,细至粗粒结构,局部为砾砂,多为石英、长石质,厚0~20m,属I级松土,分布于丘陵区河流、溪沟的谷地内。
圆砾土:
黄褐色、褐黄色等,稍密,饱和,具磨圆状,分选性较好,砾石占50~70%,粒径约0.2~2cm,主要为砂岩、泥岩质,其间为粉土充填,厚约0~5m,属Ⅲ级硬土。
分布有限,仅见于丘陵区的河流、溪沟的谷地内。
卵石土:
黄褐色、褐黄色等,稍密,饱和,次棱角~浑圆状,分选性较差,卵石占50~70%,粒径约3~15cm,卵石成份混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
其间为粉质黏土及砂充填,一般厚约0~5m,属Ⅲ级硬土。
分布极有限,仅见于部分河流、溪沟的谷地内。
3>
第四系坡洪积层(Q4dl+pl):
为砂土、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呈灰褐、棕黄、灰黄等色,局部夹淤泥质软土或泥炭层,硬塑~软塑状,夹约10~20%砂土、角砾,分布于沿线宽缓冲沟及山间沟槽的水田表层,一般厚约2~8m,属Ⅱ级普通土。
砂土,分布范围较广,有粉、细、中、粗、砾砂,分选性较差,层次无序,厚0~6m,属Ⅰ级松土。
4>
第四系坡残积层(Q4dl+el):
为粗砂、砾砂、粉质黏土或碎块石土,砂土多为岩浆岩坡残积层,局部含球状风化体或次生石英脉残积的碎块石土。
粉质黏土为灰褐、棕黄、灰黄色,硬塑~半干硬状,夹10~20%的石英质砂、砾,局部可达30~40%,夹少量的块石。
石质成份较杂,与所处位置的母岩岩性相关,分布于斜坡上,厚0~2m、2~10m,属Ⅱ级普通土。
5>
第四系全新统烟墩组(Qh3y):
为浅灰、灰黑色粉质黏土、砂土、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砂,局部有泥炭土夹薄层细砂等,广泛分布于滨海边缘地带,为海湾漫滩沉积,厚度变化大,1~30m不等。
6>
第四系全新统琼山组(Qh2q):
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及砂土,总厚10~20m。
分布范围小,仅见于起点海口站附近。
(2)第四系更新统(Qp)
第四系上更新统八所组(Qp3bs):
为棕黄~灰白色中细砂、含细砾中粗砂、粉质黏土,组成海积二级阶地和砂堤,厚2~30m,沿线多有分布。
第四系上更新统道堂组(Qp3d):
由于基性喷出岩岩浆黏稠度低,流淌受古地貌控制,所以,其分布无规律,成岩厚度差异大,总厚1~30m。
二段(Qp3d2)玄武质凝灰岩:
为浅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节理发育,风化严重。
上部多全风化成棕红色粉质黏土、粉土,强风化层中多夹碎石角砾、球状风化体。
一段(Qp3d1)玄武岩:
为灰黑色,致密结构,块状构造,风化严重。
上部多全风化成棕红色夹灰、灰黄、褐黄色的粉质黏土,分布广泛。
强风化层呈灰黄色、褐黄色夹灰绿色,多夹碎石角砾、球状风化体。
弱风化(W2)新鲜岩体残存不多(图3.1.1),分布量少。
据钻孔和采石场剖面揭示,岩质坚硬,柱状节理发育,岩石呈柱状及块状,局部夹全、强风化层。
属Ⅴ级次坚石。
(Qp3d1)玄武岩主要分布于马村附近。
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Qp2b):
以粉质黏土为主,硬塑状,夹砂层,为细、中、粗砂等,灰、灰白、灰黄色,稍湿~饱和,除表层被风化搬运和耕作呈松散状外,原生状态多为中密~紧密状,层厚5~40m不等。
第四系中更新统玄武岩(Qp2β):
为橄榄玄武岩,深灰~黑灰色,隐晶结构,气孔状构造,上部多全风化成棕红色夹灰、灰黄、褐黄色的粉质黏土,分布广泛,强风化层呈灰黄色、褐黄色夹灰绿色,多夹碎石角砾、球状风化体。
分布于临高一带,厚3~20m。
第四系下更新统秀英组(Qp1x):
为黏土、粉质黏土、砂、砂砾。
仅海口附近零星出露,多被掩盖,厚5~30m不等。
第四系下更新统(Qp1β)玄武岩:
灰黑、灰绿色,气孔状构造,上部多全风化成棕红色夹灰、灰黄、褐黄色的粉质黏土,全风化层普遍很厚,强风化层呈灰黄色、褐黄色夹灰绿色,多夹碎石角砾、球状风化体,弱风化新鲜岩体残存不多。
主要分布于CK30~CK76段内,厚9~33m。
(3)上第三系海口组(N2h)
在全线多数第四系松散地层之下隐伏数十至上百米厚的上第三系海口组(N2h)松散或弱固结半成岩地层,岩性为青灰、灰绿、灰黑、棕黄、浅黄色黏土、粉质黏土夹中细砂、粉土和含砾中粗砂等,局部层次黏土具膨胀性。
地层层次多,层厚大,穿插叠置,岩性较稳定。
在沙吉附近及海口~澄迈一带,该组地层变为贝壳碎屑岩、砂砾岩夹页状粘土,灰白、灰黄等色,贝壳碎屑岩富含介壳,泥、钙质胶结,较坚硬,但孔隙大,局部有空洞发育,富含地下水;
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成岩作用差,呈砂、砾状;
粘土页理发育,质软。
(4)白垩系(K)
1)沉积岩
白垩系下统鹿母湾组(K1l):
上部为长石石英粉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下部以砂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粗砂岩为主,夹泥质、铁质粉砂岩和泥岩、火山碎屑岩,灰白、灰黄、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节理较发育,风化厚度不均匀。
全风化层(W4)厚度一般为2~1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W3)厚度约为2~6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W2),属Ⅳ级软石。
分布于昌化江往三亚方向。
2)岩浆岩
白垩系上统有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2ηγ)、石英正长岩(K2ξο)、花岗斑岩(K2γπ)出露:
灰白、浅灰、灰黄、灰绿、肉红色,细粒~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性复杂,节理裂隙较发育。
差异风化明显,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坡面多有风化残余的球状体块石堆积。
其中全风化层(W4)厚度为2~20m,多含石英颗粒,具原岩结构,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W3)厚度约为0~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W2),属Ⅴ级次坚石。
白垩系下统有花岗斑岩(K1γπ)、(角闪石)黑云母花岗正长岩(K1ξγ)、黑云母角闪石二长花岗岩(K1ηγ)、黑云母角闪花岗闪长岩(K1γδ)及花岗岩(K1γ)等。
下统六罗村组(K1ll):
喷出岩类,岩性为灰、灰白色流纹岩、安山岩、火山碎屑岩、细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等,斑状、隐晶质结构,流纹状、块状构造。
节理较发育。
具明显差异风化,风化程度和风化厚度不均匀,在多种岩性喷出时,常有软硬相间现象。
仅分布于中灶至梅村间。
(5)侏罗系(J)
侏罗系上统有花岗岩(J3γ)、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J3γδ);
侏罗系中统有花岗岩(J2γ)、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J2γδ);
侏罗系下统有黑云母正长花岗岩(J1ξγ)、(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1ηγ)等。
灰白、灰、灰红色,中粗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