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5034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匹布

口粮80石

食盐1.8石衣着5匹

留种6石

饲料10石?

?

农具7石

田租4石赋敛11石

祭祀、交往等6石

7200钱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46钱

360钱

总收入:

11200钱

总支出:

10386钱

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2.图4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图4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3.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

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

材料说明()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4.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

“陕省向无此物。

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

需地亦甚无多。

听小民观看。

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

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

”这表明()

A.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B.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

C.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D.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

5.《新唐书·

百官志》记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

车路乐器之工,三年;

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

冠冕弁帻之工,九月。

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6.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7.依据下表材料可以推断()

考古发现

历史文献

1998年以来,蒲江战国船棺墓葬群考古陆续发现铁斧、铁凿、铁削等多种铁器。

迄今蒲江县境内发现古代冶铁遗址76处。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善于冶铁的赵国之卓氏,山东之程郑俱来到川西之临邛(今邛崃、蒲江地区)。

”汉武帝时,推行桑弘羊制定的盐铁官营政策。

临邛冶炼业,设立铁官管理。

2017年6月到9月初,蒲江县铁溪村附近文物抢救性发掘3000平方米,该遗址主要由铁炉、炒钢炉、燃烧窑、房址、灰坑、排水沟和废料堆积层组成。

根据发掘情况判断,该遗址位于宋代地层之上,遗址内亦仅出土宋代瓷片。

班固《汉书·

地理志》记载:

“临邛县,有铁官。

《宋史·

志》“地理”记载:

“邛州,监一:

惠民,铸铁钱。

”“食货”:

“全国铁钱三监,其一邛州,日惠民。

A.蒲江冶铁业自汉武帝开始成为官营B.蒲江在战国和宋代时冶铁业较发达

C.铁溪村遗址为宋代最大规模冶铁遗址D.蒲江铸铁之源,至早可以追溯到战国

8.2018年12月,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西周青铜器“虎鎣(yí

ng)(见图9)”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2019年1月,国博推出了“虎鎣:

新时代·

新命运”展览,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图9

1“虎鎣”的精美造型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②“虎鎣”的雕工精湛是由独具匠心的私营工匠制作

③“虎鎣”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

④“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反映出当地()

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

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

10.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

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

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

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

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11.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

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

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

这一措施()

A.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B.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

12.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晋国布币 

 

魏国布币 

赵国布币 

楚国蚁鼻钱齐国刀币 

秦国半两钱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B.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D.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

二、材料题

13.关税的征收由来已久,并对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循周法,商贾有税,流人贩买故矜免之。

”到了唐朝,也主要以商人为征税对象。

宋朝又明确规定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岭南商贾赍生药及民间织缣布非以出售者,均不纳关税。

明朝实行贡舶制度,只注重货物的贡献御用,而不注重征收关税。

清朝皇帝提及开海贸易,训谕:

“天朝嘉惠海隅,并不以区区商税为重,务随时查看情形,固不可于国体有防。

——徐信艳王昉《中西方古代关税思想的特色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关税征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些特点产生的社会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图一东汉青铜奔马图二北魏铜鎏金佛像 

图三唐三彩骆驼载乐佣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典例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

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

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答案】D

典例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

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故选D。

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

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

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

1.【解析】由材料中汉代农业总收入与总支出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

材料仅体现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入来源与支出状况,没有具体体现生产技术的内容,因而无法得出自耕农生产技术落后的结论,排除A项;

由材料中中等自耕农的田租赋敛共946钱,占粮食收入的十成以上,说明政府并未采取轻傜薄赋的政策,排除C项;

材料体现了汉代中等自耕农的收支状况,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因而不能得出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可见从公元前5世纪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见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选A项;

“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无法判断铁农具的使用分布情况,排除B项;

“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

“铁农具数量对比”的增长趋势不能说明经济形态一定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根据题干“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用来购买土地,说明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典卖地产投资,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没有说明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在生产,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排除B项;

明清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通过题干中谕旨的内容可知,陕西巡抚陈弘谋是在引导农民种植甘薯,其手段是通过行政引导方式,“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故选D项;

美洲作物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时期,而题干的时间点——1745年属于清朝时期,排除A项;

题干中没有提及陕西省民众对于试种甘薯的态度,排除B项;

“陕省向无此物”是说陕西省以前没有甘薯这种农作物,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

5.【解析】“细镂之工,教以四年;

车路、乐器之工,三年;

平漫刀矟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表明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满足一定年限后方可接受祖传技艺的学习,说明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故选B项;

材料表明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没有涉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排除A项;

材料表明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没有涉及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排除C项;

材料表明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没有涉及技术传承的开放性,排除D项。

6.【解析】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故选C项;

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发达,排除A项;

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排除B项;

材料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排除D项。

7.【解析】据材料“考古发现”可知蒲江战国时期的墓葬发现多种铁器,宋代发现冶铁遗址,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可说明蒲江在战国和宋代时冶铁业较发达,故选B项;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但并不能说明蒲江冶铁业自汉武帝开始成为官营,排除A项;

浦江发现了宋代冶铁遗址,但我们得不出最大的结论,排除C项;

蒲江战国时期的墓葬发现多种铁器,但不能说“至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没有更多的史料,无法判断是否“至早”,排除D项。

8.【解析】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图片反映了技术相当高超,故①正确;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而非私营,故②错误;

③与材料中“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相符,故③正确;

④与材料中“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相符,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的自耕农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而不是以农业为主业,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C项;

中国古代传统生产模式是小农家庭个体生产,材料未体现家庭生产模式的解体,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农民的生产主业的变化,农民未脱离农业生产,因而与市民群体是否壮大无关,排除B项;

明中叶以后的新兴生产关系是指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D项。

10.【解析】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

四区南北都有分布,不能体现南移,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贩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11.【解析】题干中提及王莽设立“五均官”对物价进行干预,故选A项;

题干中“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可知平抑物价政府无法盈利而无法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

王莽时期正是重农抑商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直到晚清甲午中日战争后才被废止,排除C项;

封建政府的政策制定出发点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12.【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可知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故选B项;

材料主旨涉及货币演变,未涉及青铜器物铸造类别,排除A项;

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排除C项;

汉代文字以隶书为主,排除D项。

13.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关税的征收由来已久”“汉循周法,商贾有税”得出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据材料一“不注重征收关税”得出忽视关税的财政收入作用;

据材料一“不以区区商税为重,务随时查看情形,固不可于国体有防”得出将关税作为贯彻政治目的的手段。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得出,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特点:

历史悠久;

具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将关税作为贯彻政治目的的手段;

忽视关税的财政收入作用等。

(4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原因:

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发展;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

“贵义贱利”的传统理念;

“厚往薄来”的朝廷外贸传统。

(6分,任答三点即可)

14.

材料中三幅图片均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其产品工艺精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达,领先世界;

同时材料中三样手工业产品也体现汉民族文化与其它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

任意选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论述即可。

[示例一]

观点:

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论述:

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

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间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

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极品。

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

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

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

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汝窑、均窑等。

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

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恰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示例二]

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片中汉代的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

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铜鎏金佛像首先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相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

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

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

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

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也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