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493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Word下载.docx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2]。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点,二者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供基础,没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失去了其基本条件,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空洞化”,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并有可能发生产业结构的逆转。

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要求,使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是协调。

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均衡,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相互促进能力。

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理论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综合各类观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基准。

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国际标准产业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

钱纳里等人认为,各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必须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相适应,才不会妨碍经济发展。

“国际标准”是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经验数据得来,确实能够基本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但是,把国际基准用来作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断标准有两个缺陷。

其一,标准产业结构是根据各国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产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而各国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所处的经济时期和经济发展环境是不同的,如国际经济环境、国内资源禀赋、世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很难用一种标准模型来准确判断所有国家不同时期各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其二,北京市作为一个地区而非国家比较劳动生产率,其产业结构的判断应与主权国家区别开来。

原因是一国的地区间由于不存在国界问题,基本不存在关税等贸易壁垒,地区间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区际分工和联系也远比主权国家之间要强。

因此,一国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与主权国家有所差异。

所以在本文中将不会采纳此判断标准。

2.产业素质是否协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即相关产业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

如果存在断层和强烈反差,产业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摩擦,表现为不协调。

具体的,我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产业部门的国民收入份额与该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之比,来大体衡量产业间的协调程度。

一般而言,如果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值差距较小,分布的比较集中而又有层次性,则说明各产业的素质比较协调;

反之,如果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差距较大,分布得很离散而无序,则说明各产业的素质不协调。

3.各产业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各产业的经济作用以及相应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处地位也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各产业之间有序的排列组合。

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就是指产业结构内部各产业的排列组合具有比较丰富的层次性,各产业之间的主次与发展的轻重缓急关系比较明确和适宜。

如果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的逆转,则说明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不协调的。

该标准可以通过各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近似的反映。

4.产业增长速度是否协调。

各产业的增长速度客观上是有差异的。

正如罗斯托认为,不论在任何时期,甚至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增长的经济体中,经济发展的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不多的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张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

因此在某一发展阶段,经济体中的某些产业部门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部门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但是如果各产业的发展速度差距过于悬殊或者波动过大,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失调,进而影响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产业增长速度的协调性我们可以通过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分析。

二、北京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一)北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部门或产业的产值占一国或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与该部门或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能够创造的产值比重。

如前所述,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求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小,分布相对集中而有层次性。

1994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图1是1994年-2008年北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市从1994年-2008年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994年至2002年,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且二者的差距逐渐拉大,2002年的差距达到最大值为0.41;

2003年至2008年,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开始迅速回升,而第三产业则开始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超过了第三产业,其中2004年-2007年,二者的差距较小,二、三产业协调性较好,但2008年开始又有逐渐拉大之势。

综上可以看出,除在2004年-2007年的较短时间里保持了较好的协调性之外,其他较长时间里,北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分布离散,层次性不强且波动过于剧烈。

图1:

北京市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

北京统计年鉴(2009)

(二)相对地位分析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对所在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理论界普遍认为,支柱产业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认为占GDP比重在5%以上的产业可以叫做支柱产业;

二是产业关联性较大,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高于服务业。

图2:

北京十大产业发展变化图

北京统计年鉴(2008,2009)、北京统计信息网

2004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聚集点,北京市确定在现代制造业中优先重点培育四大支柱产业群,即电子类、机电类、交通类和医药类。

北京市现代制造业及其各子产业2005年-2007年占GDP比重变化如图3所示。

从中可以看到,自2004年提出重点培育四大现代制造业的产业政策以来,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并未取得理想进展。

从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与图2中各服务业的持续增长不相适应的是,现代制造业整体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四大子产业中,电子类出现了大幅下降,机电类和交通类出现上下波动,只有医药类出现了小幅增长;

从占GDP比重的绝对数值来看,比重最大的电子类尚不到4%,其他类别则更低,很难称之为支柱产业。

图3:

北京现代制造业整体及其各子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

(三)增长速度分析

图4是1994年-2008年北京二、三产业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除极少数年份外,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第三产业。

1994年至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为21.7%,而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3.4%。

尤其在2002年以前,这种差距比较明显,最近三年,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这说明北京二、三产业的协调性还不够好。

第二,相比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波动更大,发展更不稳定。

因此,就二、三产业增长率来看,北京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第二产业的发展长期落后于第三产业,且波动太过剧烈,发展很不稳定,容易引起产业结构的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图4:

北京市二、三产业增长率变化趋势

(四)联动效应分析。

同一国民经济体系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联系,如果各产业的协调性较好,相互之间是可以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

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相关理论和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来看,经济的服务化或轻型化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之上的。

即经济的服务化不是人为的刻意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是在第二产业高度发达、内部结构高度化基础之上产生的自然结果。

我们可以使用现代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和高技术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的程度。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1%,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而同年北京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为767.0亿元和725.1亿元,占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30.6%和28.9%,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很显然,发展如此落后的第二产业显然无法为经济服务化提供持续、有效支撑,甚至会引起产业结构的逆转。

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是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以及北京二、三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北京二、三次产业之间没有达到合理化发展的状态。

2009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0070[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发达国家人均GDP标准,北京应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基本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但正如引言中所述,真正的“后工业社会”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第三产业的可持续上升,也就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合理化发展基础上的高级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北京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已经相当高,但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缺乏核心竞争力,工业化水平还相当低,如1991年,北京加工装配工业占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约为51%。

当时正值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时期,而此时的北京没有继续深化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却提前进行了经济服务化进程,2008年北京加工装配工业占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约为61%,仅比1991年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可见目前北京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着原材料工业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跨越了经济发展所必经的工业化进程,或者至少可以说北京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就提前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北京的工业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北京的经济服务化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本文认为北京在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理应继续深化自身尚未完成的工业化。

(一)进一步优化提升第二产业,促进第二产业结构升级。

1.加大向第二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培育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之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更大的带动作用。

一方面,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加大高新技术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如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以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推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

另一方面,实施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分类指导,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发展,培育龙头企业;

利用财政、税收等宏观调控政策鼓励工业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和产品(product)(product)升级等。

2.以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密集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

生产者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其投入中包含有大量的密集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其产出中含有更多的难以竞争和模仿、能持续创造价值的要素。

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得出的结论是:

生产者服务业是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因此,它能够提高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并同时增加其产出价值[4]。

目前北京的制造业企业仍然执行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而其后果则是,企业无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导致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做精、做强。

因此,北京市制造业应该有效利用其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把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不大的环节进行外包,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关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效率及核心竞争力。

(二)提高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统计数据显示,自1994年以来,北京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了4.6%,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了20.8%,而同期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由48%上升到72.4%。

第三产业增加的就业人口中除了新增就业人口外,大部分来自农业人口和第二产业下岗再就业人口。

这部分人口普遍属于低素质劳动力,他们的教育水平有限,职业技能缺乏,无法进入第三产业中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而只能进入第三产业中效率低下、比较劳动生产率很低的部门,使得服务业内部结构低度化。

北京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效服务业中垄断格局的存在和市场效率的缺失。

目前,在北京第三产业中的高效部门如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垄断性较强,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竞争机制也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北京市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1)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北京市高素质人才丰富的资源优势,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进入第三产业中的高效率部门,如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业等,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

(2)改善和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

如加强对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入的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改善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等。

(3)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降低进入壁垒,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效率。

(三)在上述二、三产业自身素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聚合质量。

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加强二者的关联效应,有利于利用彼此的投入产出关系,降低交换和搜寻成本。

现代制造业非核心环节的外包,是生产者服务业需求的主要来源。

因此,要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推进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现代化分工。

于第二产业来说,这种分工可以提高其知识密集程度,使其产业增加值中含有更多的难以被模仿的、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因素,由以往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于第三产业来说,这种分工可以为第三产业中效率和增加值率较高、对国民经济有更大推动作用的生产者服务业提供更为广阔的需求,提高生产者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进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总之,推进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现代化分工有利于提高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达到二者相互服务、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北京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9[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BellDanie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7.

[4]GrubelHerbertG.,WalkerMichaelA.服务业的增长[M].上海:

三联书店,1993.

[5]沈蕾.建国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特点与动力机制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10)

[6]姜涛.上海二三次产业结构均衡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4).

[7]邓丽姝.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