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4844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3 大小:28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3页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3页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3页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3页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2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2高考历史总复习难点梳理112Word文档格式.docx

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

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通过比较分析,便会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2.(★★★★★)西汉建立之初,围绕着统治政策的确立,君臣进行了一番探讨。

汉高祖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

陆贾据此著《新语》十二篇,指出:

“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久而用刑太极故也。

”“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

”《汉书》还指出:

“汉因循(秦制)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结合史实,比较秦和汉实施的统治政策。

其实施效果如何?

从中你有什么认识?

本题为对比分析类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能力;

从知识的角度主要是考查秦朝和汉朝不同的统治政策及其带来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理解宽松的统治政策比严刑峻法和暴政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秦朝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措施及影响。

该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两类。

一类是只是列举秦汉不同的统治政策措施而缺少比较,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握不住比较题的要求和做法。

另一类是侧重于比较秦朝与西汉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审题不清。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统治思想、统治措施等方面比较出秦汉的异同,然后再通过秦和汉初的相关史实,概括实施效果,最后根据秦汉的不同后果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谈出认识。

(1)相同点:

秦汉统治阶级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统治的一系列措施,都力图加强思想统治。

不同点:

秦崇尚法家思想。

秦在建立后,执行严刑峻法,实行残暴统治。

秦赋役繁重,滥用民力。

西汉对秦的政治制度有固有革。

汉初崇尚黄老思想。

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减少大型奢侈性工程的修建。

(2)结果:

秦的统治政策,在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但其残暴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发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西汉接受了秦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3)认识:

秦的严刑峻法和暴政,不利于封建统治,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汉初的宽舒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应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锦囊妙计

1.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有反作用。

从“焚书坑儒”到“儒家独尊”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

2.统治者采用哪一种思想治理国家,取决于统治者的主观认识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分析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不能脱离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

3.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统治者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

4.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儒家思想在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不同地位,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用阶级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分析评价。

●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地位不同,据此回答1~8题。

1.(★★★★★)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3.(★★★★★)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

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5.(★★★★★)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把传统儒家学说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表明其对儒家的态度是

A.利用B.吸收C.继承D.反对

6.(★★★★★)新文化运动把反对矛头指向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B.当时北洋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B.社会环境变化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8.(★★★★★)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学说起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

(3)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墨家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5)在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有何变化?

(6)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

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初步运用史学理论解决问题及文字表述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以及“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两个史学原理。

地位:

战国时倍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汉朝获得独尊地位。

原因:

(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

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

特征:

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思想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才能生存发展。

2.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人物比较论证题。

题目的知识和能力内涵十分丰富:

从知识看,要有深层次的理解;

从能力看,包括了识记、理解、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及文字表达等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

第一问要求概括三个方面的类似之处,比较容易。

第二问要求说明为什么出现“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是答题难点。

解题的关键是把两个人物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评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治残暴,阶级矛盾激化,终于引来了覆亡之祸。

汉武帝的活动和举措是在汉初几代皇帝所开创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与秦始皇统治时完全不同。

同时,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形式上尽管与秦始皇类似,但其实质和客观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本题能力内涵的核心,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

本题也告诉我们,要判断历史人物的功过、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必须把握好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

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伐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

以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

这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

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因此汉武帝得以彻底击败匈奴,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

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

[歼灭难点训练]

本题主要考查对秦朝实施的统治思想的掌握和分析、综合能力。

任何统治阶级都会根据局势和传统,确立相应的统治思想,作为施政的指导。

教材虽未直接指明秦施政所依据的学说,但已阐明秦始皇接受了韩非的理论。

此外,秦统一后,实行严刑峻法,也说明这是实行法家学说的。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但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试题较为新颖。

解题时,要求考生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作出恰当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两者所处背景特征。

西汉时虽“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可排除④。

3.解析:

“大一统”思想,这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C

4.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社会的思想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否则统治者就不会让这种思想存在。

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

5.解析:

该题有一定难度,维新派变法理论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和儒家学说是对立的。

可是,由于儒家学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且根深蒂固,维新派为了减少阻力,只好利用儒家思想为其服务。

A

6.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运动,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所以,二者水火不容。

7.解析:

解答该题关键是对社会环境的理解,社会环境可以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体,即社会存在。

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B

8.解析:

本题属于问答题,题干较小,问题多。

本题以中国古代史四大思想为切入点,对各派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在某段历史时期的历史地位等内容进行考查,解题时要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结合,逐步解答。

本题考查内容多为教材基础知识,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教材。

(1)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2)法家学说。

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3)墨家指出的“兼爱”等一些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

(4)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大一统”理论,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5)变化: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开始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封建礼教,儒家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动摇。

(6)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举例:

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

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

助于克服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任举一例即可)

难点2唐代兴于得人,亡于失贤

唐代前期,政治清明,选贤任能,从而出现盛世局面;

唐代后期,统治腐朽,重用奸臣,从而走向衰亡。

这种“兴于得人,亡于失贤”的历史现象,值得后人深思,是一个思维的难点。

1.(★★★★★)(全国高考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2.(★★★★)(1999年全国高考题)史称:

“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重用人才B.轻徭薄赋C.善于纳谏D.减轻刑罚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等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选择B项:

轻徭薄赋。

因为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呈现出一种盛世局面。

而封建社会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往往和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有关。

(1)从试题立意角度入手。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前期,正是唐朝的盛世时期。

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励精图志,重用人才的结果。

该题的立意就是让学生明白唐代“兴于得人”这一道理。

(2)从分析基础知识入手。

唐太宗曾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

武则天破格用人,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如名相狄仁杰、姚崇等;

唐玄宗统治前期,注意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

B、C项是唐太宗的统治措施,D项是汉代皇帝的统治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

“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据《新唐书》

材料2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晋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材料3武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要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4武则天开科举,唐人称其“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

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据《陆宣公输苑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概括、提炼和文字表达能力。

武则天的统治等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较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能分析出“武则天破格用人,打击士族势力是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的”这一结论。

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当时阶级关系的变动,即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士族地主衰落。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全面从材料中提炼概括信息。

自古以来,人们对武则天贬多褒少,但她当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其历史功绩不可低估。

通过本题,学生可明确其当政半个世纪之久的原因,认识肯定其历史功绩。

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

轻徭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

奖励农桑,发展生产;

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

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

1.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唐朝的兴衰。

唐代前期,统治者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志,选贤任能,因而兴盛;

唐代后期,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腐朽,用人失当,因而走向衰落。

2.要全面总结唐代用人方面的经验教训。

任用贤能的人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昌盛;

任用奸佞小人,则政治腐朽,政局动荡,国家衰亡。

3.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坚决反对任人惟亲。

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2.(★★★★)有人说: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属于坏皇帝。

”得出以上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

A.破格用人,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B.利用权威镇压大地主势力,制止土地兼并

C.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国号为周D.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3.(★★★★★)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说:

“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

”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①任用姚崇、宋璟为相②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

③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④限制佛教势力的发展⑤实行募兵制

A.①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①③④⑤

4.(★★★★★)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

与贞观时期相比开元时期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5.(★★★★)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唐玄宗宠爱杨贵妃B.唐玄宗重用奸佞C.藩镇权限过大D.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

6.(★★★★)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这种观点主要错在

A.颠倒了因果关系B.忽视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C.混淆了主次关系D.以历史现象掩盖历史本质

7.(★★★★)唐朝后期和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共同点是

①皇帝昏庸腐朽②党锢之祸③宦官得宠专权④奸臣把持朝政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关于制度、人才对唐朝前期兴盛的作用,史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

(一)制度和人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中制度是主要的,人才是次要的;

(二)制度和人才相辅相成,其中人才是主要的,制度是次要的。

你同意哪种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您的理由。

从1992年这道题开始,问答题的命题突破了原有的模式,不仅开材料分析型问答题之先,而且首创了“小切口,深分析”的设问方式,从而全面地考查了阅读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和把历史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通过审题,可以获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而设问的重点在于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这个评论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并综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注意不能就事论事,不要在杨贵妃责任的大小上纠缠。

解答此类问题时,首先需要判断观点的正误,然后进行论证(立论或驳论)。

此题属于驳论,不仅要指出唐朝由盛转衰的正确原因是什么,还要指出材料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最后进行总结,重申正确论点。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

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

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

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也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本题是一道论证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和知识结论,运用史实、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分析、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

审题时,注意题目的时间范围——唐代前期,即安史之乱之前。

题目的主题是“用人方面”。

题目观点包涵正反两方面,可利用知识体系,筛选相关的史实作为例证。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也要从正反两方面总结。

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史实,要紧紧围绕用人方面,紧扣题意,要点要全,答案要条理。

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经验教训:

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择;

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任人惟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在封建“治世”时期,老百姓仅是有一些剩余产品,得以从事再生产,不会富足安康,故A项错。

唐太宗个人的作用只是一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故B项错。

D项史实错。

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肯定了武则天的历史作用。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就是破格用人,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从而为“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毛主席这一评价实际上是肯定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在历史上的作用。

而②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是唐玄宗后期的行为,而且也不值得肯定。

其他①③④⑤均符合题意。

“开元盛世”比“贞观之治”更突出的表现是经济空前繁荣。

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

A、B两项都是腐败的表现,C项是直接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