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东西方先哲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东西方先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东西方先哲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伦理思想
“礼”,中庸理论
“中道”理论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
其目的是培养君子
对话形式教学,集传授知识、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为一体
教学方法别具一格,人称他为“逍遥学派”
历史影响
都提出一些有开创性的观念和议题,对后世的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东西方先哲
要点精析
要点一、先师孔子
1.孔子的生平经历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是宋国贵族。
少学礼乐,壮年创办私学、招徒讲学,五十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
晚年,孔子回到鲁国,全力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孔子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的典籍。
孔子死后,他的一生的主要言论,由弟子们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思想
目的
做法
评价
礼
(孔子思想的目标和基础,属于政治概念)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恢复到礼治社会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克己复礼”
消极:
①恢复周礼的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秩序。
②代表了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他思想保守的一面。
积极:
对人民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属于伦理概念)
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旧的社会秩序
以德和礼治理国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但仁爱有等级差别
中庸
(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统一和谐
“和而不同”
具有灵活性,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
3.孔子的教育思想
项目
影响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4.孔子思想的影响
(1)整理和修订“六经”不仅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所有君主,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
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3)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颜渊》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仁、礼和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孔子这些思想是鉴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为匡正社会秩序而提出的。
答案: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
目的在于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要点二、思想家柏拉图
1.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名门望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等地游历,广泛考查各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商讨学术问题。
他苦心孤诣地设计出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企图付诸实践,但都失败了。
公元前387年他建立阿卡德米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2.柏拉图的思想
(1)理念论
内容:
①柏拉图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一个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
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②他认为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过程。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即知识就是知觉。
评价:
①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
②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具有其相对的正确性和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并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柏拉图的认识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无疑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理想国
国家构成
地位
美德
职能
实现途径
结果
实质
第一等级
护国者
统治阶级(分别用金和银创制)
智慧
(具有治理国家的知识)
拥有国家权力
①对统治者进行严格的完善的教育②对统治者实行“共产制度”
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社会和谐有序,国家有正义的美德
(有才智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国家,等级森严
①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纯粹是为奴隶主贵族专政作辩护的理论。
②其办法和措施是斯巴达城邦制度为蓝本的,实质上是斯巴达在雅典的理想化。
③企图以此来挽救日趋瓦解的城邦制度,是一个典型的乌托邦。
④其主张也有合理之处,如他强调社会的和谐有序,认为统治者应该具有智慧,具有治理国家的知识、懂得正义与善、一心为公等,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等级
卫国者
勇敢
对外御敌、保民
第三等级
生产者
(农夫、手工业者、商人)
被统治阶级(用铜和铁创制)
自制
生产社会物质财富,供统治者享用
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柏拉图思想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理性主义是柏拉图最突出的特点。
如果人们承认西方文明是一种以理性为代表价值核心的文明的话,那么,柏拉图便是这种理性主义的肇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无论是对世界、对社会还是对人生,柏拉图都坚持一个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状态。
②柏拉图的学说还对基督教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基督教神学从他那里吸取了大量的理论营养,柏拉图哲学成了它最基本的思想来源。
总之,不理解柏拉图,就不能理解基督教文明,也就不能理解整个西方文化。
正如西方后来的哲学家评价:
“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所组成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③柏拉图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披,在西方教育史上和科技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1、下图为柏拉图的著作,其中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A.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
B.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C.理想国中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各自恪守职责
D.统治者由“哲学王”来担任
本题考查的是对柏拉图著作《理想国》的再认、再现能力。
B项与其内容不符,C、D两项是柏拉图为实现正义、建立理想国家而设计出来的蓝图,故排除B、C、D三项。
A
2、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所谓的“哲学王”来担任,主要是因为“哲学王”()
①最富有智慧②最富有财富③最具正义感④最具理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所谓的“哲学王”来担任,因为“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C
要点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特基拉城,其父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
17岁时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
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
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
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
由于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回师巴比伦的途中病故。
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
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院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
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葬在卡尔基,终年62岁。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继承和突破柏拉图思想
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
批判理念论
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
他的唯物论并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人生哲学
倡导“中庸之道”:
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
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3.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作过研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成就有:
(1)在哲学领域:
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是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2)在生物学领域:
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3)在物理学领域:
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在逻辑学方面: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自始至终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5)提出“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学。
4.评价亚里士多德
(1)成就
①学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在多个领域中留下许多开创性的理论及著作,创立了庞大的科学研究体系。
对后来的整个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议题如他对正义和民主的讨论仍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
②学术精神:
他不盲从权威,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③教育成就:
创办吕克昂学园。
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
(2)局限:
由于受到时代和认识的局限,他的基本哲学观常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其著作中也时常体现这一阶级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柏拉图曾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
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
“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曾经说:
“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请回答:
(1)结合上述信息,你怎样评价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师生关系?
(2)亚里士多德是怎样从理论上突破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1)问要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方面看问题,以探究亚里士多德取得学术成就的多方面因素。
(2)问从具体内容上比较两者的不同。
(1)柏拉图看重亚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点,给予保护和宽容,为亚里士多德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见解,又树立了敬仰老师但不盲从老师,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敬师观的典范。
(2)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是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思维拓展
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认识与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
二者都处在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2)阶级属性:
都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表。
(3)根本目的:
二者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二者都从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提出并发展自己的理论。
(4)政治主张:
二者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不同阶级或社会阶层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倡导协调人际关系,主张德治,追求社会和谐;
二者都较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并且都最终倒向了人治。
(5)教育领域:
二者都重视教育,主张启发式教学,是著名的教育学家。
(6)历史影响:
二者虽都未能实现各自的政治理想,但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东西方的先哲。
2.不同点
(1)社会背景:
孔子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柏拉图则生活在希腊城邦制度衰落,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的时期。
(2)思想内容: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仁、礼和中庸思想为主要内容;
而柏拉图创立的则是理念论和理想国。
(3)治国主张:
孔子是“贤人治国”;
而柏拉图则是“哲学王”治国。
(4)政治理想:
孔子是在东方奴隶君主制的前提下寻求治国之道;
柏拉图则是在雅典城邦政体基础上的政治变通。
拓展:
孔子与柏拉图都生活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针对现状二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无论以德治国,还是“哲学王”治国,都体现了人治色彩。
但由于具体的时代特点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二人的思想又有很大的不同。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
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本题解题关键是将孔子和柏拉图两位先哲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并找出两人观点的共性。
(1)问社会秩序的共性可从材料中的“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概括出是和谐社会,个体品德的共性从“具有美德的人”概括出是个人美德,礼的作用从强调等级秩序方面回答,仁的作用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回答,柏拉图理想国各等级的品德包括勇敢、智慧等。
(2)问从当时的社会关系分析两人观念相似的原因,社会背景可以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特点分析。
(1)共同性:
社会的和谐;
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
明晰等级;
仁的作用:
缓和矛盾。
品德:
智慧;
勇敢;
自制(节制)。
(2)原因:
社会关系冲突;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